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毛南族肥套仪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元素入手,通过毛南族仪式的呈现理念与呈现方式,探讨毛南族对于仪式的态度及其成因,以及仪式的文化象征,从而揭示毛南族的仪式文化心理,以及这种文化心理对于毛南族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肥套是我国毛南族影响最深远的民俗习惯,它以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毛南族人祈求人丁兴旺、财源广进、平安幸福等思想,表达了丰富的民俗礼仪和文化内容。本文从艺术学的视角来分析毛南族肥套仪式剧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对其进行保护的措施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毛南族分龙节又称庙节,是广西环江毛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分龙节的习俗在宋代就已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在历代中原文化向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渗透的过程中,毛南族古老的土俗神崇拜宗教仪式受到中原和江南地区“分龙日”、“分龙节”节俗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毛南族分龙节。  相似文献   

4.
用人类学变迁理论来阐述毛南族花竹帽社会文化功能的变化,及花竹帽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展示了毛南族花竹帽文化的生命力,说明历史上社会的变迁使毛南族花竹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嬗变,与此同时,当地政府正在努力地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酿酒历史悠久,酿酒技艺颇具特色。该文通过田野调查较完整地记录了广西都安三合毛南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共有十二道工序,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民族性和特色性。同时,该米酒广泛地参与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仪礼节庆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与文化事象。该文不仅对进一步挖掘毛南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价值内涵有所助益,也是研究毛南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佯僙人是毛南族的一个支系,对其历史文化的记载和研究都非常少。观察佯僙人的丧葬活动,通过分析和整理所收集的材料,文章提出了佯僙人的丧葬仪式反映了其祖先的迁徙历史的观点,认为佯僙人系从广西柳州地区迁移而来,在历史上曾经和汉族有过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7.
毛南族是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仅有三万余。长期以来,毛南族与汉、瑶、苗、水,侗、仫佬等兄弟民族毗连杂居,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祖国的边疆,为创造我国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南族民间传说就大量记载了毛南族与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发展这一历史事实。当我们读罢这些作品,掩卷沉思,便会深刻领悟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正确,更清楚地认识到,搞好各民族间的团结互助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科研方法,对贵州地区毛南族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的历史来源和生存状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毛南族传统的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等民间活动历史悠久,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具有较高的娱乐健身和观赏价值,它深刻地再现出贵州毛南人民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变迁的轨迹。由于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毛南族传统的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等民间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上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原生态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广西毛南族传统信仰地方保护神三界公,三界庙是供奉三界公的庙坛.三界庙是毛南族分龙节不可分割的空间要素,也是分龙节重最要的历史遗存,以及分龙节文化最重要的物化表征之一.目前,广西毛南族地区的三界庙已基本无存,从分龙节保护的完整性、原真性、可持续性出发,亟须采取保护古三界庙遗址,规划建设新三界庙暨分龙节博物馆、分龙节文化景区,依托三界庙举办群众文体活动、分龙节民俗活动,对三界庙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等措施,保护和开发利用三界庙.  相似文献   

10.
毛南族民歌是毛南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这个民族传播民族历史、弘扬民族团结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沟通男女青年之间的情爱、表达人们喜怒哀乐情感的重要形式。毛南族民歌可分为比、欢、要、排见和师公调等五大类。善于用赋比兴表现手法,演唱时多采用二声部合唱,十分讲究音调的和谐及优美。  相似文献   

11.
毛南族先民在其长期而独特的实践中,对天、人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了其独特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唯物的辩证的,但又是朴素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叙述“求花还愿”仪式的表现形式,追溯其起因及其还愿礼俗中的新旧交替现象,展现毛南族传统文化的宗教陈迹,显示具有崭新内涵的社会风俗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面访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毛南族传统体育人群的生命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毛南族传统体育人群总的生命质量得分高于同一地区的一般人群,尤其在生理、心理、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领域。其社会学意义研究表明,生命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联。是否参加传统体育活动,影响着毛南族传统体育人群和一般人群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从而体现出各自高低不同的生命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毛南族地区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状况,采用程灶火等人编制的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对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303名乡镇中心小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毛南族地区小学生生活质量不满意检出率为28.05%,男、女生的主观生活满意度均低于问卷常模;毛南族地区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是否寄宿4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阐释了卡蒲毛南族"斗地牯牛"在新时代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缘由和价值,论证了其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斗地牯牛"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斗地牯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耐力以及柔韧、力量、灵敏、协调、平衡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对改善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一定作用,适合在中学开展.建议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独特性和科学性.将毛南族"斗地牯牛"纳入校本课程开发,对抢救、保护和传承卡蒲毛南族"斗地牯牛"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其进校园,实现它与学校教育共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毛南族在解放前是个人口较少、没有本民族文字、不为历代统治阶级承认的民族。本文主要对毛南族地区解放前的建置和政治制度作了概要性的阐述,从此角度说明毛南族形成、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毛南族花竹帽制作工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竹帽是毛南族青年的传情之物,是毛南族的象征,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花竹帽这项传统手工艺如今濒临失传.作者对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花竹帽编织工艺和技术进行了考察研究和记录整理.  相似文献   

18.
"仪式"一直是文化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仪式与原始舞蹈之间有着密切且深刻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我们诠释仪式的人类学本体性意义。在广西特有民族(壮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舞蹈中保留着最为"原生态"民族舞蹈表演,以此达成人与神沟通、人与人之间交流,他们是上演于现代社会的少数民族仪式操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毛南族一个村屯56年来婚姻行为变迁的描述,从中窥探毛南族婚姻变化原因,认为56年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迁主要体现在通婚圈、初婚年龄、同姓异族通婚、分家时机等,至于婚姻习俗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正>2006年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研究室与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系合作,剑桥大学人类学系设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濒危传统工艺调查研究"项目,资助广西民族大学调查5种西南少数民族濒危传统工艺,吕洁研究的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即是其中之一.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吕洁经过充分考虑,选择既具地方民族特色,又是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代表地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