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建群植物种类,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和利用植被演替理论来完成并加速恢复进程.植被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本文对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应用、植被演替的研究方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启发...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措施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作用,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植被的抗风蚀及固沙作用。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可有效提高沙丘的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植物:沙丘与草场的植被相似性较差:植被的抗风蚀能力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目前植被的发展现状,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保护、管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是海陆交互作用形成的退海地,土壤形成时间相对较短,地面植被演替频繁,整个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的过程也是植物适应环境、改造生境的过程,对土壤盐分和水分的忍耐力决定了植物适应生境的能力.详尽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性状的相互关系,以揭示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土壤特征的变化规律,反映植被演替与土壤演替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中盐分、有机质、N、P等含量及土壤的机械组成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说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受土壤性质的制约,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反过来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九段沙植被分布及其环境因子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GIS手段对九段沙的卫星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九段沙的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分布状况。绘制了九段沙植被分布图,九段沙上的植被进行了地上、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测定,确定了生物量高峰期,这对了解该岛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因子以及研究植物群落演替的特征与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线路调查与标准样地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阜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30年的天然植被和8年的人工植被进行演替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植物组成及分布存在较大不同.在天然植被演替进程中,蒺藜是先锋草种,而披碱草、芦苇、水稗草是重要的优势草种;人工刺槐林和白榆林下的狗尾草重要值最大;人工覆土模式的虎尾草重要值最大.以植被演替流程图为参考依据,适时选择对应排矸年限的优势物种建立植被群落,能明显加快矿区植被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6.
以配准后的4时相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应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变化,探讨了植被演替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活跃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近海岸区和东南部黄河新淤进区域.在过去27年间,植被覆盖面积呈增加趋势,植被累计增加面积91089.43hm2.植被以低盖度植被为主,高盖度植被所占面积较小,但高盖度植被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412.83 hm2.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黄岩长潭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灌草丛和经济林,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以暖性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体.植被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简单,枯枝落叶层较薄,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较小.常绿阔叶林是长潭水库流域植被恢复的目标.建议用生态恢复的办法,用林分改造进行植被的恢复,引种地带性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提高演替速率.  相似文献   

8.
木美地下河流域破碎化生境的岩溶植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滇东南生境破碎化的木美地下河流域,采用常规样方调查法对人口聚居区植被进行研究。木美地下河流域的植被可划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石灰岩灌丛和中草草丛三种类型。流域内的植被以灌丛为主,破坏严重,分布零星,且均呈向山脊收缩的特点,主要干扰因素是伐薪。流域内植物群落的演替同时存在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退化还是恢复的决定因素是砍伐压力和砍伐利用方式。通过优化砍伐利用方式结合沼气能源的兴建,可以在持续伐薪的情况下实现植被自然恢复。破碎化生境中残存的植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以及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植被逆行演替的分析有助干当今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建设。凉山州暗针叶林分布较广,是西南林区的最主要森林类型之一。杜鹃-冷杉林逆行演替以林下杜鹃为主的下木层替代乔木层为特点,逐渐向杜鹃灌丛、高山草甸,甚至流石滩逆行演替;箭竹-云杉林或箭竹-冷杉林逆行演替表现为迅速被箭竹或悬钩子、蔷薇等灌丛占据,进而被柳叶菜(Epiobium.sp)替代。因此,在进行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可详细调查原生植物群落,人为引入接近该地气候演替顶极的种源或种苗,并在改造地内密植,逐惭形成都闭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作者的实地调查资料,得出了本区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并对其植被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对现有的植被状况做了演替分析,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1.
用样方法对广东英德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滑水山片的植被类型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具7种植被型和11种植被亚型,地带性植被是以壳斗科、山茶科、樟科、金缕梅科等组成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山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群落结构较简单。滑水山具有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和顶极群落,体现出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宋洪涛 《科技信息》2007,(16):158-160
探讨了滇西北亚高山地区群落演替系列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演替群落阶段,其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演替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土壤各项理化指标均向良性发展:土壤PH值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全N及水解N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速效K含量在演替顶极前期达最大含量,到演替顶极有所下降;速效P含量在演替过程中有所变化,但随植被演替的变化不明显,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且上层土壤养分增加较之下层土壤增加率要大;土壤上层含水量在从草本阶段演替至落叶阔叶林阶段一下呈增长趋势,后有所下降,到演替顶极时达最大值,下层含水量一直呈增长趋势;土壤容重在演替过程中上、下层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孔隙度在演替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与群落的良性发展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含水量明显增加,与自然演替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变化一致。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恢复模式和外套自然演替的土壤pH值均趋向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土壤钾素含量与磷素含量都偏低,需要通过施肥加以缓解。在红壤侵蚀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培肥功能,对加速侵蚀区植被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现存喀斯特森林植被较少,但该地区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只要充分应用植被演替规律。加强植被保护,有社会经济条件作保证,就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森林植被。本文列举了一些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技术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光 《甘肃科技》2006,22(9):213-214,196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一是空间上以水为核心,遵循植被生态水平衡原则,做到植被与水耦合;二是时间上遵循植被演替规律,按照持续、稳定、自组、有序、高效的原则实现植被稳定有序恢复。以水为核心,关键是实现植被建设中与水的三个耦合:(1)是植被与空间降水耦合;(2)植被与微观水分变异耦合;(3)是植被与调水耦合。遵循演替规律,恢复植被关键是:(1)草灌先行稳定有序;(2)“封、育、退、造、管”综合建设;(3)生态产业化带动植被建设。  相似文献   

16.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植被特征与生态保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克拉玛千沙漠西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植物区系包括中亚成分、古地中海成分等,分布着荒漠生态系统、自然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在过境河流两岸分布着草垫带—森林带—固定沙包带—流沙带,植被类型有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灌木植被、沙生植被和盐生植被。水分状况是导致区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也在影响植物群落演替变迁。本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区域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类型及其结构特征和植被动态演替,分析了各种植被类型的生态与生产功能。并对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绿洲、荒漠过渡带值被、优化荒漠边缘带生态系统、促进绿洲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火烧坪牧场的自然环境、植物种类、草甸植被的群落学特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牧场草甸样地的排序,分析了放牧对草甸植被的种类组成、地上生物量、群落演替诸方面的影响,并对鄂西山地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植物样方统计方法,研究了孙栅子村植物区系特征、种群组成、主要植被类型及其演替关系,阐述了地形、土壤、人为因素对植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植物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影像spot数据、矢量专题数据以及野外实测数据提取2012年植被覆盖信息,对研究区现状进行调查.湿地植被分布与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利用DEM把研究区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确定湿地植被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20.
鼢鼠土丘植物演替趋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作者提出的植物群落异质性指数,分析了甘南亚高山草丹上鼢鼠土丘植被演替趋同发展过程;发现在演替初期群落异质性稳定地下降,而后期又开始上升;说明了在早期演替群落趋同发展,而在后期又开始有离散化的趋势;对本文所得结果,作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