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人们列举的偏义复词中,有一种比较持殊的“VN_1N_2”结构,即一个动词带了两个宾语,其中的一个宾语没有表意作用.如:今有一人,人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子·梁惠王下》信乃建大将军旗鼓,鼓行出井泾口.《史记·淮阴侯列传》  相似文献   

2.
咬文嚼字     
公安消防部队是一支同火灾作斗争的军事化、专业化队伍,在作战行动中,消防部队在火场的主要任务有两项:救人与救火。有人已注意到这两个词,认为说“救人”可以,但说“救火”好像于理不通。人可以救助,但火就不宜救助,还是灭掉的好,觉得这个词的组合有逻辑错误。其实,“救火”的说法并没有错。“救火”与“救人”这两个词里的“救”并不是同义,“救人”中的“救”的意思是“援助”,“救火”里面的“救”的意思并不是“援助”,而是“止”,“救火”,就是制止火灾的发生。“救人”的“救”用的是今义, “救火”里的“救”是保留了古义,这样解释就通了。《说文解字》释“救”为“止也”。由此来看, “救”的本义就不难理解了。《辞源》、《辞海》“救”字条都有此义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止”这一义项中列举了《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今读《世界知识》第三期“小谈宇航服”一文,发现其中有多处错误。 (1)该文列举宇航服三个主要作用,只有最后一个说对了,前面两个作用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现在,不少人讲到“中日关系”,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友好”两字省略了。然而在中日双边关系三个重要文件——《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中都可看到“中日友好关系”的表述,特别是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的大方向。今年8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再次呼吁“中日应增进互信,开创中日友好新局面”。但是,从目前中日间的气氛看,不少人认为“中日友好”不过是空洞的口号,甚至是一种“虚幻的概念”。那么,所谓“中日友好”还有意义吗?邓小平的中日友好思想…  相似文献   

5.
公元1837年(同治十二年)旧历六月二十九日,在中国的《申报》上曾刊登一则消息,题为“西博士新著《人本》一书”(见吴德铎《达尔文学说何时传来我国》一文).报道中的博士大蕴就是达尔文,《人本》一书就是《人的由来及性选择》.这则报道说明了在这本著作问世后两年,就传到了中国.比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还早二十多年.当然,传播达尔文主义的第一功还是严复,仅《天演论》就有木刻、石印、铅印等八个版本.由此可见达尔文主义在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文章《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提出语文教学中严重存在的“少慢差费”问题——“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问题从提出至今已近20年了.众所周知,当时语文教学效率低是“文革”用政治代替一切造成的,而“十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收获是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自1980年开始,“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学科性质就明确写在了《语文教学大纲》的开头.在这一语文教育思想指导下,各地的语文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拜读刘晓龙等先生的《啄木鸟益害新评》(下简称《新评》)一文(见《大自然》1993.3)后,亦想发表一点己见,目的是能对啄木鸟的益害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对啄木鸟的益害,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是我们的共识。但是《新评》中列举的一些事例,则值得商榷。我国的啄木鸟均属食虫鸟类研究啄木鸟的食性,是确定其益害的主要依据,但又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除《新评》所提“因种而异、因时而变”外,再加上“因地而  相似文献   

8.
吴晓明同志的《胡风笔名杂录》(《上海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系统整理了胡风的笔名资料,这里再作几点补充:一、《杂录》遗漏了“孟林”、“秋明”两个笔名。笔者所见,胡风曾在《文学》月刊第5卷第5号上,用“孟林”一名发表了《錶》(书评)、《田园交响乐》、《诅咒翻译声中的译文》三篇作品。近读黄源的《左联与〈文学〉》(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一文,写有“谷非化名为胡风、孟林、马荒继续为《文学》撰稿”一语。可见,“孟林”是胡风曾在一段时间内署用的笔名。《文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35年)刊登的《“七年忌”读后》,胡风署名“秋明”,此文后收入《文艺笔谈》。  相似文献   

9.
学报1979年第一期发表了米景沅同志的《定冠词“the”的基本用法》一文。该论文叙述的语法基本规则及例句,多半取材于当前在我国外语教育界最流行的一些语法著作及有关辞书和材料。该文行文较长,谈得较细,并且列举了不少搜集来的例句进行说明解释,费了一定的功夫,是值得称许的。但读后觉得存在一些问题,特提出来和作者研讨。(1) 论文(54页)有这样一个句子:“He mad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German language.”我们查问了张道真的《实用英语语法》,该书39页上写着:He mad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the German languages.论文作者把German之前的定冠词“the”去掉,似乎欠妥;张道真在同一页上说:“当并列两个名词前都应有定冠词时,一般不能省略。”language一词如用单数,那么并列的English和German前一般应有各自的定冠词,因为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有清一代,做为文臣之极的大学士,在由协办实授后,皆兼院或殿阁之名,如洪承畴在顺治元年被授予大学士后,所兼院名为内秘书院.再如和珅在乾隆五十一年实授后,所兼殿名为文华殿,大学士刘墉实授后,依例亦应兼某一殿阁之名,然按现有材料来看,刘墉的阁名却有两个,一个是以1979年、1989年版《辞海》为代表提出来的“东阁”之名;一个是以《清史稿》为代表提出来的“体仁阁”之名.主张“东阁”之名的有以下书籍:《中国书法论著辞典》、《潍坊古今人物》、《潍坊文化通鉴》.主张“体仁阁”之名的有以下史料与工具书:《清实录》、《清史列传》、《清七百名人传》、《清鉴纲目》,1947年3月版《辞海》合订本、《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I)、《山东文化通鉴》等.这样以来,刘墉所兼阁名就出现了以下三种可能:一是东阁与体仁阁本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二是刘墉曾先后兼过二阁之名;三是刘墉只兼其中一阁,另一阁名则为谬指.现逐条分析如下:一、东阁与体仁阁是否是一阁二名?笔者认为:东阁与体仁阁决非一回事,不仅名称不同,而且出现的早晚也不同,如欲辨明此点,只要回溯一下清院阁之沿革即可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11.
读田余庆、吴树平先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与(新西兰)霍兰德出版公司1991年12月印刷出版的《三国志今译》(下简称“译”),发现有一些不妥之处,曾经择要撰文对它们谈了个人看法(拙文见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5期).为通过讨论取得正确的解释,使译著趋于完美,也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这部历史著作,今再列举数则与大家商榷.原著仍用中华局标点本1959年12月版《三国志》<下简称“志”>.本文按以下几种情况列举.一种情况是,对一些古汉语的词或句理解不透彻,而造成译文不准确或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诗经》与《万叶集》里“葛”这一意象,发现中日两国歌人用 “葛”(日文:クズ)入诗时,其描述内容常与家人亲情、婚恋有关; 从文学意象与民俗意义上探究,婚恋诗中的采葛行为不仅是普通的劳作,也是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诗经》中的“葛诗”更多关注民间疾苦等社会问题,而《万叶集》的“葛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课文《果树园》(选自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他的园子里却站满了这么多人”,张文华《“站满了这么多人”不妥》(载于《汉语学习》一九八七年第四期,以下简称张文)针对这个句子作出如下的结论,动词谓语之后用“满”、“完”、“尽”、“齐”这类表示数量质量之饱和的形容词(词组)时,后面如果带上形容数量质量之多的形容词,或者任何具体的数量词,都是讲不通的.作者还列举了类似的一些句子:  相似文献   

14.
《语丝》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它整个活动,可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也就是北京时期的《语丝》和上海时期的《语丝》.北京时期的《语丝》是《语丝》的黄金时代,对现代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上海时期的《语丝》已进入尾声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但《语丝》本身,却确实也在消沉下去.一是对于社会现象的批评几乎绝无,连这一类的投稿也少有.二是所余的几个较久的撰稿者,这时又少了几个了.”本文着重从北京时期的《语丝》入手,谈谈《语丝》的现代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道周在《性无嫉妒论》中从人性与人情两个层面揭示了嫉妒的本质,鞭笞了明朝末年“迫名位”的伪君子们“言妒妇则比他人”的丑行,为所谓嫉妒“小人”“妒妇”“悍婢”说了几句公道话。俞正燮的《妒非妇人恶德论》以其博大渊深的学识,广泛列举历史上针对所谓妒妇而发的言论与有关资料,严格“以经史正义”逐条予以批驳,为千年妒妇长出一口“闷气”  相似文献   

16.
一部研究中国图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学术专著——吴继明教授所撰的《中国图学史》,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根据几千年的历史线索,描述了中国古代图学的成就,论述了中国古代图学思想,揭示了中国古代图学取得光辉成就的奥秘.图是一种科技语言,是人们表达设计意图、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图学则是一门应用广泛、复杂的横断学科.《中国图学史》一书中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对我国古代图学思想的探索,书中列举了大量古代图学家的论述,如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注《九章算术》中提出的“析理以辞,解体用图”,“约而能周,通而不黩”的图学思想,表明当时人们对图的作用的认识,刘徽认为,对问题的分析要用语言文字,对形体的描述则须用图形,两相配合才能简单周全,明白简练,使人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历来评论分歧最多的艺术形象之一,曾经分为“拥薛派”和“拥林派”.前者称之为“大贤大宝”的“贤宝卿”后者斥之为“虚伪”“奸险”一心争夺二奶奶的宝座而害死黛玉的“罪魁祸首”.作者用极清晰的线索,精简的笔墨,生动地刻画出宝钗性格的两个方面,这种性格的多重性是用两条线索表现出来,一条是明线、一条暗线,暗线表现得极隐蔽,而明线表现得极显豁,两条线索有紧密的联系,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对华“强硬派”和对华“接触派”之间,围绕执行一条什么样的对华政策更符合美国人的根本利益,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两本书反映了两个派别1997年2月,两名美国前驻北京记者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合著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简称《冲突》)一书出版,立即被舆论界炒得火热。据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and是一个常见的连词,用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即语法功能相同的)单词、短语或从句,常常可以译成汉语的“和”、“与”、“跟”、“同”、“及”等。有时也可以不译出,以连接部分的相互关系自然体现and的并列连接作用,如:ring out the old(year)and ring in the new(辞旧迎新)。 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连词and的并列连接功能和用法,本文在这里不再赘述,只指出and的这些用法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巩固和加深对并列连词and的认识理解。现举例一一说明如下: 一、and作为“并列连词”使用时需注意的几种情况 1.and用于三项以上的列举 and在这种用法里一般只出现在列举事物的最后两上词之间,其他列举词之词之前用逗号连接,如:John,Tom,Bill and Ted.(并  相似文献   

20.
开方术是中国传统数学中发展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内容之一,最早见于《九章算术》和《少广》章.后经宋元发展为“立成释锁”和“增乘开方”算法,是一种解决一元高次方程的一个正实数根的有效方法.不知是巧合还是人为抑或是算法本身的局限,中国古代的高次方程几乎都只有一个正根;而两个正根的方程作为不和谐的声音表现为赵爽二次方程求解的隐喻,刘益、杨辉的视而不见和秦九韶、李冶的不选之择.直到汪莱指出对秦九韶和李冶“不可知为可知”的错误,多正根的方程即“不可知”才进入算家的视野.李锐以前对于有多个正根的方程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此,李锐给出新的步法,用“代开法”求出多个正根.而就多个正根的方程而言,用基于新步法的“正负开方术”是求解方便且计算效率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