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地形地貌、降雨和蒸发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引发滑坡的因素,研究发现:海南岛中高周低的环形阶梯结构的独特地形地貌是滑坡发生的必要因素;较大年平均降雨量和蒸发量以及海南红粘土在强降雨和蒸发下所产生的裂缝是滑坡发生的诱导因素;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和开挖山体等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2.
白龙江流域影响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和人工干扰等,其中地表植被作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外在因素对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植被覆盖度为主要度量指标,选择2002,2005,2008,2011年4个时段的遥感NDV I值,在改进像元二分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近10年来该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与滑坡点空间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微弱,但区域内部植被覆盖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低覆盖区域覆盖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历年来,该流域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滑坡点密度均较低,滑坡点占总滑坡的20.6%,空间分布呈离散状态,而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滑坡密度较高,滑坡点占总滑坡的34.5%,空间分布主要呈聚集状态,说明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与滑坡点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的高低是滑坡发生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10年来,该流域低植被覆盖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较快,说明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该流域植被恢复较快,生态脆弱程度减轻,这将为地方防治滑坡灾害的发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结论可为全流域制定宏观尺度上的滑坡生态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热带雨林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出应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热带雨林区内环境的影响下,用生态型措施来治理当地的滑坡地质灾害,以最终实现有效治理滑坡和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4.
广西都安三只羊乡多石,少土,缺水,人均耕地面积少,原生植被少,农作物经济效益低,能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自然灾害(旱、涝)发生频繁,生态环境恶劣,石山荒漠化,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但是,该乡具有生态重建的客观条件,以及技术和资金保障,可以对该乡进行封山育林、营造人工林、发展良种水果种植、发展科学的养殖、实施集水及节水灌溉工程、综合利用沼气能源、举办各种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来恢复和重建该乡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该乡"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良性生态循环.  相似文献   

5.
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点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条件,结合植被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理论,分别对思小(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的边坡、中央分隔带、立交区、隧道和特殊区域(取弃土场、服务区、停车区等)进行生态景观绿化设计.景观设计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设计元素,生态防护采用以植物防护为主并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绿化主要采用乔灌草复合模式,并适当运用灌草混栽、乔灌结合的模式;尽量利用原生植被,以乡土物种为主,合理搭配目标植物和先锋植物,充分体现物种多样性,实现人工绿化向周边环境的自然过渡.  相似文献   

6.
演替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多自然现象之一,原生演替研究由于易发现生态学原理或规律、揭示生物的适应机制而受到更多关注.原生演替研究在植物响应干扰、物种侵入和定居、植被群落组合、养分动态、物种相互作用、演替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成为生态恢复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恢复本质上是受管理或受控制的演替过程,遵循科学方法进行的恢复活动能够检验演替原理,为了解演替过程提供新的视角.因此,促进演替和恢复两个领域之间的成果交流将有助于实现各自的目标:理解植被变化和操纵植被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绝大多数植物附土而生,萌芽后扎根大地,终生不迁移。因此,植物对原生环境通常有很强的依赖性,一定范围内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组成通常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然而有些植物,特别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对人类社会有重大意义而备受眷顾。千百年来,它们被人类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与此同时,这些植物的家族也迅速演变、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丹青 《山西科技》2006,(4):72-73,78
通过对植被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在预防山区公路滑坡中的具体作用分析,指出植被生态系统中植被、表层有机质、微生物对于岩土中水分的作用,提出针对滑坡的预防治理生态恢复措施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以往工程治理中被忽视的问题,并提出在公路勘察设计中要注意针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生态环境勘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高寒嵩草草甸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原生高寒嵩草草甸封育系统作为对照,研究了土地退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检验了退化土地在不同人工重建措施下对植被生产力的相对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植被封育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为265.1 g/m2,0~30cm土层地下根系生物量达6982 g/m2;而重度退化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仅为139.9 g/m2,0~30 cm土层地下根系生物量为916 g/m2,仅占原生植被封育处理地下根系生物量的13%,因此重度退化地主要特征之一是天然嵩草草甸坚实而富有弹性的草皮层的丧失.土地退化使地下根系生物量的损失量大约为地上损失量的50倍.混播、松耙单播和翻耕单播人工种植处理经过7个生长季后,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原生封育处理的116%,75%,68%;自然恢复处理总地上生物量为原生植被封育处理的76%.与重度退化草地相比较,种植可以有效恢复地上生物量,尤其是禾草生物量,这对于提供冬季饲草、减少天然草地的压力是至关重要的.混播、松耙单播、翻耕单播和自然恢复处理,经过7个生长季后,地下根系生物量分别为1 323,1 094,1 169,1412 g/m2,重建措施(如混播)自然恢复处理可部分恢复地下根系生物量;恢复重建处理与原生植被封育处理相比较而言,有更多的生物量是分配在地上的.但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重建草地都是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地下.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人工种植处理向地下转移生物量的速率比自然封育处理的更快.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布努瑶传统的生计是以玉米种植为主,兼营一些家禽家畜养殖和土特产销售等。自20世纪末以来,砍头树、金银花等经济作物的引进种植和猪、羊养殖等的推广等使当地传统的生计逐渐发生了转型,并在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五指山与台湾岛南仁山森林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海南岛五指山自然保护区与台湾岛南仁山垦丁森林公园的植物区系成分、森林结构、森林类型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五指山森林是中国热带雨林植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台湾岛南仁山森林则是中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海南省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昆虫的垂直分布明显,昆虫区系属东洋界,其中许多种类是热带区域或热带山地雨林的特有种,这些昆虫具有区系稳定、种类多而种群数量少、鳞翅目丰富、广腰亚目贫乏等特色;受季风和生物同步现象的影响,森林昆虫每年都有二个发生高峰。热带森林害虫的防治,应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林,对已破坏了的原始林地区,需用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等林业措施来改善森林结构,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从而对害虫达到自然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南热带雨林林分特征,提出了新的测度指标体系,对热带雨林树木生长及其竞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生长竞争测度指标能客观地反映林木生长势态,较大地提高了生长模型的估计精度。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热带雨林生长规律,研究稳定、持续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封山育林后的海南鹿回头公园的植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1986年封山育林以来,该公园的原生植被和补植的速生优良树种得到了较好保护,从而使残桩遍野、荆棘满山的公园恢复了生机,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生态功能的热带混交季雨林群落.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莽山的植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湖南宜章县莽山林区位于湖南南端,与广东乳阳林区毗邻,地处北纬24°54′48″-25°03′,东经112°43′-113°00',总面积约2万公顷。山深林茂,人烟稀少,是我国东南部基本上属原生型常绿阔叶林及中山针阔混交林最大面积的保存地。常绿阔叶林(Laurisilva,下简称为常绿林)在全世界以中国面积最大,而中国东南部又以南岭山脉最盛。莽山石坑崆海拔1,922米,是南岭一高峰。森林苍郁,树种复杂,植被区系与生态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主要是根据1964、1965及1979年的调查总结而成。计采集植物标本1800余号,并对1万米~2样地乔木(胸径>3厘米)作每木测定,分层分级统计。森林样方为10 × 10米,每个工作单位取5-20个样方,计500-2000米~2。由于乔木组成复杂,故采用curtis的重要值指数(Importance Index Value-I.V.I,即相对密度De%+相对频度F%+相对显著度Do%=300 ~[1,14,15])来表示各种树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6.
17.
西双版纳主要林型冠层球蛛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西双版纳热带地区不同林型冠层蜘蛛多样性的差异,2007年7-8月,采用冠层喷雾法收集冠层蜘蛛,并以冠层球蛛科蜘蛛为代表进行多样性分析,并以球蛛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为属性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和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与冠层蜘蛛多样性的关系.选择西双版纳勐仑镇5种主要林型(热带季节雨林、石灰山季节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人工纯林和橡胶林)为研究样地,每种林型设置4个样方,共计20个样方.共采集成熟球蛛标本944头121种,其中热带季节雨林66种,石灰山季节雨林63种,山地常绿阔叶林48种,人工纯林39种,橡胶林27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冠层球蛛物种数量随植被受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减少,而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随着植被群落结构的简化和人为干扰的加强而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说明森林简单化和严重的人为干扰会降低冠层蜘蛛的物种多样性.因此,我国热带地区橡胶林的快速增长将阻碍冠层蜘蛛物种扩散与基因交流,增加物种局部灭绝的风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而适当增加橡胶林的植被群落结构(如:橡胶林种植茶树),保留地表植被,减少人为干扰,对保持冠层蜘蛛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发现,海南原始的、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实际是当地人(主要是黎族)的定居点与农田,这个区域历史上存在着广泛的林木清除与灌溉轮垦农业.观察与研究修正了以前理解热带地区森林仅仅通过植物学来达到的方法,如果要较好的理解海南雨林的历史与动态,进行植物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联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正>海南岛的热带森林对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热带森林遭到巨大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改善海南岛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必须与保护、恢复和改造森林资源相结合,扩大森林面积,推广当地“以林代林”等先进经验。在沿海地区营造防护林,以防风固沙。绿化低丘,台地,以保持水土。把山地热带草地改造成为热带山地森林,把橡胶园改造成为一个复合的森林体系。这个体系既能生产橡胶,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海南岛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才能把海南岛建设成为瑰丽多彩的热带绿色明珠。  相似文献   

20.
综合RS与GIS方法的海南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图,1988年海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87年与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应用ERDAS和ARC/INFO软件分析了海南建省前后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并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作为本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标志的季雨林、雨林面积变化不大,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山区向外依次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人工植被大幅度增加,但天然植被面积呈现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