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偏移-份额分析方法对银川平原城镇区域8市县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竞争力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来分析银川平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990—2010年,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就业结构以第三产业带动为主;银川平原城镇区域3大产业结构效益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二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适应,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意义。利用2012年广东省各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据,计算分析广东省各地级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特点,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广东省各市分成四类地区,比较各类地区的产业结构效益差异,判断广东省各类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就能总结出广东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和产业结构效益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协调,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市场化的推进,龙岩市的三大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就业结构的调整却相对比较缓慢。以龙岩市历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高,而第三产业的协调性则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等方面对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提出促进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胡敏 《科技信息》2010,(19):I0240-I0241
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演替的偏离度分析发现,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三产业就业结构均比东部地区的偏差要大,显示了较强的不平衡性,这也为西部地区借鉴东部地区先进经验进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启示。同时,对东西部内部典型省份的分析发现,东部内部省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变动趋势与各省具体经济情况密切相关,各省市有一定的差异,说明东部内部各省市经济活跃程度不同。而西部内部各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变动趋势则显现出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偏离度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两个指标对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非协调的,针对这种不协调的状况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1952~2010年我国主要年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相关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指标,找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错位系指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不一致性。三峡区域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中,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为此,试图运用产业结构错位分析方法,分析三峡区域产业结构错位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产业结构错位幅度、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就业吸纳弹性、结构偏离度的考察和分析,以此来研究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但是,其就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第三产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偏离—份额法用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份额来说明西部产业结构水平和区位优势,比较西部开发前后前后十年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结论显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内部差异与区域差异明显,增长型产业比重不大,但因自身资源优势及政策倾斜,区位优势还较明显,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竞争力提高程度不够。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进一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扩大增进型产业比例,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西部增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并探讨了广东产业结构和就业  相似文献   

12.
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在构造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状态变量和反映环境质量变动情况的状态变量的基础上,给出了表征一定时段内区域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表达式,作为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客观测度。在对广东省淡澳地区的实例研究中,从大亚湾海水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运用协调耦合度,得出该地区从1994~2010年的合理工业发展速度是年均递增14%。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1-2010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研究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程度、环境污染强度、非农产业比重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但是,在不同地区这些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与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其发展建设深刻影响着河南省区域人口的集聚及城镇化进程.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是促进产业集聚区有序发展的前提,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前期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找出目前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五规合一"和"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以此为基础,在产业引导、空间统筹引导和政策措施引导3个层面破解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提供方法与策略的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保证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山东省、四川省、广东省和浙江省1980-2010年数据,运用协整理论与方法对四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广东省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山东省第一产业、四川省第三产业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对比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世纪起就业结构的变迁成为研究趋同性的切入点之一。以江淮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就宏观层面通过变异系数等指标对城市群三个产业的就业结构进行分解,得出二、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对城市群趋同的作用力更大;同时利用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产业就业结构的变迁在地区趋同性中发挥可观的作用,结构比例的差异导致对地区趋同效应的贡献度的差异。与单纯说明趋同程度强弱相比,更侧重于说明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本身实力在改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所辐射出的对地区趋同程度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促进广东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以2012—2018年百度指数中的网络关注度为依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广东省市域旅游联系的网络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市域旅游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增大,网络集中度不断下降,网络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2)广东省四大区域旅游网络联系派系结构不明显,“俱乐部”效应不显著,但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点;珠三角地市,特别是广州、深圳市,一直处于核心区,点度中心度高,为多维尺度(MDS)图中的第一梯队,东莞、佛山、惠州、珠海市为第二梯队,其余地市为第三梯队. (3)影响广东省市域旅游网络联系强弱的因素主要有时间距离、空间近邻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及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8.
陈晓丽 《科技信息》2009,(23):I0018-I0019,I0064
福建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福建省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从产业结构演变、产业水平、产业效益和工业内部结构等几个方面对福建省产业结构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