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对人类社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和耗散结构演化进程进行分析,指出人类社会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才能改变与自然环境系统的极度不和谐发展状态,保证现有系统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对人类社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和耗散结构演化进程进行分析,指出人类社会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才能改变与自然环境系统的极度不和谐发展状态,保证现有系统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即人类思维在古代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粗暴的和谐统一,人性归属于物性,人的主体性被淹没;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思维方式高扬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又过分地强调主客两分,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僵硬化、对立化;现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危机使哲学家们寻求一种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由此去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和谐思维方式具有其逻辑发展必然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指引对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河北坝上及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是环首都生态圈的一部分,也是荒漠化研究的关键区域。前人的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风沙活动大约始于6000年前。虽然这一地区人类开发的历史较短,但近50年来的植被退化速度非常迅速。坝上地区和浑善达克沙地植被退化与北京地区沙尘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但详细机理仍有待探讨。作者提出了本区植被退化与荒漠化研究的3个方向:(1)生态样带综合研究;(2)植被演化与风沙活动关系的模型研究;(3)荒漠化时空格局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虚拟股市的演化复杂性度量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基于遗传元胞自动机的虚拟股市模型,股市中的股民用元胞代表,股民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亦受邻近股民投资历史的影响,股民间的相互影响通过选择算子与交叉算子实现,外界环境通过改变变异概率影响股市系统的演化行为.提取了度量系统演化复杂性的特征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与个体数量及耦合强度之间的关系.大量实验表明:足量的个体与适度的耦合强度有利于维持系统的长期演化.  相似文献   

6.
在Dantasw.Carusotto等人单一非谐振子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量子振子的耦合问题,并讨论了具有q^4的非谐振子与谐振子的坐标二阶耦合系统的演化。通过引进适当的算符和辅助函数,求出了问题的精确解。  相似文献   

7.
张寿德 《科技资讯》2013,(29):133-133
为明确东北地区新生代盆地登娄库组沉积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某地区的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通过该地区登娄库组的沉积特征、层序地层格架、构造演化特征综合研究,分析该地区登娄库组沉积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耦合是指两个体系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具有成因联系的现象。近些年,许多的地质学家们注意到地质过程中的"耦合性",特别是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深部过程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登娄库组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演化,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沉积充填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γ-射线诱发的人AHH-1淋巴细胞凋亡规律和发生机制,用MGG、TUNEL染色,MTT、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经0、3、6、9、12、15、20Gyγ-射线照射后,AHH-1淋巴细胞凋亡、活存率以及Bax、Bcl-2、Bcl-xl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3-12Gy照射范围内,凋亡是AHH-1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且6-12Gy范围内呈现较好的量效关系;(2)15-20Gy照射后,凋亡率下降,推测此时除凋亡外,坏死也是AHH-1细胞死亡的主要途径;(3)不同剂量照射后,AHH-1细胞凋亡率在24h达到高峰;3-12Gy照射范围内,细胞活存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下降,15-20Gy照射后,下降趋势趋于平缓。结论认为一定剂量γ-射线照射可诱发人AHH-1淋巴细胞出现大量凋亡,且在一定范围内呈现较好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安达曼海陆续发现一系列油气田和多个大中型含油气构造,因此安达曼海成为东南亚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丹老盆地属于安达曼海的一个次级盆地,其构造演化、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潜力整体研究程度较低。为指导丹老盆地油气勘探,本文从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出发,系统研究了该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并与北苏门答腊盆地进行比较,建立了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了其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认为:(1)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可划分为前裂谷期、断陷期、裂陷期和弧后走滑拉分期4个时期;(2)丹老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也拉组海相页岩,拉廊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为主要储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盆地可能的成藏模式为(1)下生-上储-背斜式;(2)下生-上储-断块式;(3)下生-上储-生物礁滩体;(3)盆地南部的中深层层系以及碳酸盐岩建隆是丹老盆地未来寻找油气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边界断层活动性与沉积演化耦合关系的量化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边界断层组合样式及演化特征的分析,利用新方法量化表征边界断层活动性特征,并从微观-宏观角度分析边界断层活动性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最终建立基于断层活动性的沉积模式量板。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期边界断层活动性自西向东具有弱—强弱交替—强的变化特征;微观上,边界断层活动性控制形成了稳定-富物源型、动荡-富物源型、稳定-贫物源型和动荡-贫物源型4种沉积环境;宏观上,边界断层活动性与沉积厚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推进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微观与宏观上相结合,可以建立基于断层活动性的沉积模式识别量板,明确边界断层活动性与陡坡带沉积演化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揭示市域城乡协调时空特征,为实现乡村振兴寻求策略.通过构建乡村发展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1、2016年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2006年以来河南省乡村发展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愈发显著;(2)各地级市城镇化发展差异鲜明,呈现自西向东阶梯式递减特征;(3)城乡整体耦合状态趋好,耦合区域南北分异显著;(4)2006-2016年河南省乡村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不断优化,地域间差异逐渐缩小,空间分布上由西高东低演化成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四周减弱,再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的格局.未来应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基础上,各市因地制宜,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2.
和谐生命观是逻辑的必然和历史的选择。和谐生命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等基础上的人本观,觉人.利他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全新的健康观,合理的财富观。和谐生命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坚持和谐生命观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推进社会主义四大文明建设。和谐生命观也是建立健康、幸福人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全量子理论,研究了耦合双原子与单模压缩真空场Raman相互作用系统场熵的演化特性,运用数值方法讨论了系统耦合常数对场熵演化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摄影与绘画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到了后工业社会,它们互相冲突,互相影响,又互相渗透,界限日趋模糊。后工业时代摄影与绘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摄影的脱胎、发展及其现状始终受到绘画的影响;二是摄影的出现和发展对绘画的生态造成深刻影响;三是摄影与绘画以既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化。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相互作用绘景中,用完全量子化的方法研究了压缩相干态与两个耦合二能级原子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光子数的统计演化规律;讨论了光场压缩参量,相干振幅分量、原子-场耦合系数以及原子间耦合系数对系统平均光子数的影响,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山地研究现状和相关学科发展,提出山地系统科学概念、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建立山地系统科学的框架.山地系统科学,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作为理论指导,以“3S”集成等新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支撑,从时间序列、空间结构、动态过程和耦合关系等多维度入手,对山地系统的动态过程、演变规律、形成机制、耦合关系等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从时间序列上,重点研究不同时期自然及人为作用下山地系统的环境演变与山地资源灾害的时空响应机理,辨识环境演变与资源灾害过程的驱动力,揭示山地环境演变过程和山地灾害的成因机理;从空间结构上,开展山地系统结构、功能及成山过程研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山地环境、资源与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在时空耦合界面上,探讨重大山地环境和灾害问题,建立评价和区划指标体系,研究山地系统的调控与管理,以及生态经济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地质——生态环境演变趋势预测,人——山系统的调控与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和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理论和技术措施,推进山地可持续发展.鉴于研究对象复杂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山地系统科学必须把许多相关理论熔合出自身理论体系,形成统一观点和普适方法,同时为西部大开发和贫困山区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和谐发展是我国政府的大政方针,和谐发展亦是责任伦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谐是和而不同,促进新事物的诞生;发展是合规律、合目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和谐发展将是我国将来生活的基调,和谐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既是人类的目的,也是达到共生共存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地理解社会个体的和谐。和谐社会个体的含义为个体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个体的标准表现为富足协调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高度完善的文化素养、健康的人格结构。和谐社会个体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培育公平的价值实现环境。  相似文献   

19.
和谐生产力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力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亦即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亦即民主法制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亦即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准则,人自身的和谐亦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统一。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和谐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生态平衡”一词已在我国广泛流传。这反映了一个积极的现象:由于生态失调带来的生态性灾难危及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生态问题开始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同时,在大地规划布局或采取技术措施时,人们也能够愈来愈多地考虑到调节生态关系,避免生态失调等方面的因素。但是,对“生态平衡”的含义,目前的理解还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认为维持自然状态就是“生态平衡”,有的认为植物演替到顶极群落是“生态平衡”,也有认为系统的输入输出相等是“生态平衡”,等等。可见“生态平衡”是牵涉到社会生活和生产决策的一个重要概念,似乎可以用它来标志规划布局的最终理想状态。实际上,这一概念是不确切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自然界不存在生态“平衡”,人类社会也不需要生态“平衡”。而既符合自然界进展演替规律,又符合人类社会需要的生态关系应当是协调关系,故用生态协调来代替生态“平衡”的概念是确切的,科学的。 一、关于自然界是否存在“生态平衡”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首先,要弄清“平衡”的含义;其次,要看看生态关系包括那些内容;然后再来讨论生态关系究竟能不能“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