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化合物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RSA)和β-环糊精(β-CD)经超声波处理15min,在28℃,120r/min振荡处理12h,形成包结物。β—CD—RSA包结物的紫外吸收特征与化合物RSA一致。在水溶液中,β—CD与化合物RSA的包结物,化学平衡常数K1的RSD为2.84%,较为稳定,推测在水溶液中β—CD与化合物RSA以1:1(摩尔比)形成包结物。红外光谱分析推测出在水溶液中β—CD与化合物RSA的包结方式。β-CD与化合物RSA摩尔比为1:1形成的β—CD—RSA包结物,在28℃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为9.12mg/L,比化合物RSA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增大了5.26倍。  相似文献   

2.
十八胺/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主体,十八胺(ODA)为客体,采用研磨法制备了具有超分子结构的ODA/HP-β-CD包合物。考察了研磨时间、主客体物质的量比及包合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确定了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研磨时间15min,主客体物质的量比2:1,热处理温度75℃。1H NMR和XRD衍射结果表明,ODA成功包合入HP-β-CD空腔中。通过相溶解度法研究了HP-β-CD在水中对ODA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HP-β-CD在水中对ODA增溶效果显著;经计算确定其包合常数为7877.69L/mol,形成的包合物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3.
β-CD与α-巯基苯并咪唑包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β-CD与α-巯基苯并咪唑包合物的合成及表征.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表明,具有圆筒状晶格结构的β-CD(主体)与α-巯基苯并咪唑(客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弱相互作用而生成新物质——包合物,其组成为(C6H10O5)7*C7N2H6S.该化合物属于超分子.  相似文献   

4.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根据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比、表观稳定常数以及包合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并用Chem3D软件对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包合形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为荆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1∶8(mL∶g),乙醇与水的比例1∶3(mL∶mL),包合温度40℃,搅拌速度4 500 r/min;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包合比1∶1;表观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均为负值,说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此外,模拟的结果表明,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理想模型是胡薄荷酮的甲基端从β-CD的小口端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5.
以酚酞为光谱探针,在2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β-CD)、2,3,6-三[氧-(2-羟基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及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MO-β-CD)与3种生物胆汁盐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3种甾类生物分子客体与3种环糊精主体之间的键合能力和选择性主要受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的影响.几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主-客体的包结配位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用包合物增加白藜芦醇的水溶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将包合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法,优化白藜芦醇/2-羟丙基-β-环糊精(2-HP-β-CD)包合物的制备条件。【结果】在投料比为1∶2,包合温度为40 ℃,包合时间为50 min,搅拌速率为865 r·min-1,最终测得白藜芦醇/2-HP-β-CD包合物的包合率为78.78%,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验证了白藜芦醇/2-HP-β-CD包合物的形成。【结论】经过包合的白藜芦醇在水中溶解度由0.03 g·L-1提高到27.85 g·L-1。  相似文献   

7.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微波处理后中药金银花中通过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拄层析和制备薄层层析等方法分离得到三个化舍物,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side),绿原酸(chlorogcn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β-环糊精三七总皂苷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结果:最佳包合条件为三七总皂苷:β-CD=1:4(质量比),搅拌速度为800r/min,β-CD的浓度为10%。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叶酸(FA)-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A-β-CD包合物,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热重-差热分析法(TG-DTA)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采用Box-Benhnken实验设计考察包合温度、包合时间、β-CD和FA的质量比对包合物收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优化包合物的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美多心安和β-环糊精能否形成包合物.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美多心安—β-环糊精包合物,并使用红外光谱方法加以鉴定.结果:证明了美多心安—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结论:β-环糊精包合物和亲水性物质也能形成包合物.  相似文献   

11.
探索用β-环糊精(β-CD)包合春砂仁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摸索;用X-射线衍射法和电镜扫描的方法研究包合物的微观结构.通过小鼠灌药后扭体次数的变化,初步研究包合物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油和β-CD质量比为1:12,包合温度为32℃,包合时间为2 h的条件下包合结果最好;春砂仁挥发油的β-CD包合物是一种新的物相,其结构呈类棱柱状,非晶相;包合物对冰醋酸所致小鼠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β-CD与α-巯基苯并咪唑2包合物的合成及表征,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澳坶衍射分析等测试表明,具有圆筒状晶格结构的β-CD(主体)与α-巯基苯并咪唑(客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弱相互作用而生成新物质-包合物,其组成为(C6H10O5)7,C7N2H6S,该化合物属于超分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β-环糊精包裹紫杉醇形成的超分子包合物。用密度泛函(DFT)PBE方法对超分子包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得到稳定几何结构,分析结构表明β-环糊精与紫杉醇通过O—H…O、C—H…O和C-Ч…π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包合物。稳定包合物的结合能为-30.93keal/mol。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形成大大改善了肉桂醛的物化性质,通过TG-DSC和UV-vis分析,表明β-CD与肉桂醛形成了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298 K时的包结常数为328.8 M-1.通过变温UV-vis实验得到了β-CD与肉桂醛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为-53.71 kJ.mol-1,ΔS为-0.132 kJ.mol-1.K-1,ΔGθ为-14.35 kJ.mol-1,表明此包结过程是一个焓驱动的放热的自发过程.最后,用PM3对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最稳定结构进行了分子模拟,认为肉桂醛的醛基位于β-CD的大口端,与β-CD的仲羟基存在着氢键作用,与实验表征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应用正交设计法,以包合物收得率和包合率为指标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α-亚麻酸的包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A2B3C2D2,即α-亚麻酸:β-CD为1:8,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1.5h的包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β-环糊精对甾体微生物转化菌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β-环糊精(简称β-CD)对两种甾体生物转化菌种蓝色犁头霉(Absidia coerulea)和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生长特性的影响。采用以β-CD作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法和添加有β-CD的液体培养法,分别观察菌种对β-CD的利用以及β-CD对菌体生长过程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菌种均不能利用β-CD;在培养液内添加不同量的β-CD或在菌体生长的不同时期添加一定量的β-CD均不影响菌种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7.
用β-环糊精(简称p—CD)作为主体,水杨酸(简写为SCA)、邻苯二甲酸(简写为PHA)、邻氨基苯甲酸(简写为OAA)和磺基水杨酸(简写为HS03)等作为客体,采用固相反应,合成了新型的电流变材料-β-环糊精包合物材料.研究了材料的电流变性能,以及客体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与材料电流变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客体分子的结构,特别是客体分子的功能基是影响材料电流变性能的重要因素.β-环糊精包合磺基水杨酸的包合物有最高的电流变活性.  相似文献   

18.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288K时6-OTs-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形成的超分子包络物及CTAC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与6-OTs—β—CD浓度的关系。研究发现,CTAC与6-OTs—β-CD可形成包结比为2:1的超分子包络物,包络物表观稳定常数为2.0×10^3L/mol。表面活性剂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与环糊精的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用核磁共振和稳态荧光等方法研究了2,5-二苯基1,3,4-二恶唑(PPD)和2,5-二苯基1,3-恶唑(PPO)分子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包合物的组成和结合常数,发现疏水作用是形成PPD(或PPO)-β-CD包合物的主要作用力,直链脂肪醇(正丙醇-正戊醇)的加入使得PPD(或PPO)分子从β-CD内腔排斥到水相中,实验结果表明:恶唑类分子能否与环糊精形成纳米管聚合物,立体选择性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β-环糊精的示波行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β-环糊精(β-CD)的示波行为并将其用于客体分子的示波测定。方法将一定量β-CD加入到不同组成、不同浓度或不同pH的底液中,利用加入客体分子后,β-CD在示波图上切口深度或峰高的变化考察客体分子的示波行为并进行示波测定。结果在0.2mol/LNaOH底液中,β-CD能在二次微分示波图上-0.38V(vs.SCE)处产生一对可逆、灵敏的峰,当加入Cu^2+、芦丁、苯巴比妥、L-苯丙氨酸、盐酸金刚烷胺等金属离子或有机物时,β-CD的二次微分示波图上的峰高降低。结论建立了β-CD的直接示波测定法和Cu^2+、芦丁等的间接示波测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