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与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背景下,世界文化呈现出交融与共生的发展态势,在各种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培养应做到:在古今文化交融中承袭优秀成分,助长时代精神;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吸收合理元素,充实时代精神;在多元文化交融中整合有效因素,拓展时代精神;在文理文化交融中渗透先进思想,完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促使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大学校园文化面临多元选择。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承认和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借鉴,努力培育大学精神,不断倡导高品位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需要健康的国际经济秩序作为基本保障。在新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中,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成果以及文化取向所起的作用令人瞩目。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强调"对话"与"合作"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精神所强调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相一致。实施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文化战略,是顺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琦 《菏泽学院学报》2010,32(3):141-142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一体化进程中,文化的多元性日益彰显.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多元性需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我国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呈现多元文化特征,既包含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教育也包含世界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势不可挡,但人们需要的是一个由人类共同价值所导向的全球化,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一方面,中国文化要积极走出国门,进行文化输出,以减少误读,增进了解,使中国文化发出它应有的声音:另一方面,世界各民族需要放下姿态,减少敌意,平等对话,加强对于文化多元的认同,以实现全球真正的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沟通各国、各民族、各种文化的桥梁与载体,它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与多元化并重的今天,可以说世界不可一日无翻译。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潮流的席卷下,世界各民族的交流目趋频繁。全球化的过程已不单是经济的全球化,随之而来的还有文化的全球化,那么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做到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文化自觉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探究与解读,从而对我们进一步理解何为文化自觉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本文也就文化自觉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曹依民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3):149-149,21
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纷呈,全球化语境出现.在这一大背景下,汉语会话中的谦虚准则受外来语的影响,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妥协、交融过程中,谦虚准则也在调适自己,变化之后将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进程加剧的条件下,各民族的文化既面临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战,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舞台.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挑战中的竞争力所必需.  相似文献   

10.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与全球化发展趋势所造成的文化交融,文化渗透现象同步,文化多元也在我国产生了日益明显的影响。多元文化的现象使身处高墙内的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上有了更丰富的选择。同时,多元文化带来的一元与多元的冲突,经典与现代的融合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价值缺席,认知困惑等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片面地,单向度地引导学生,阻碍了学生在价值观上的自主性。本文将从多元文化的发展现象入手,探讨如何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观引导,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我,自主选择价值取向,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地中海——世界文化的漩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多种化在这里交汇,又在这里分流。地中海明是古代东方明的延伸、扩展与提升,是前后相续的两个发展阶梯,而不是两个相互平行的系统。长期影响欧洲的基督教化发端于地中海,伊斯兰化也以此为渊薮,印度化不断受到波及,远离地中海的中国也受这一“化强极”的影响。地中海是世界化的漩涡,很难把它界定为“东”或“西”。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别很大,但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增多,各国的饮食文化开始慢慢融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成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同时,它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先锋.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应吸取别国文化的精华,摒弃自己的糟粕,向完美、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文化与彭祖文化,皆源自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世界文化中很有特色、很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国际彭祖文化节与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及国际彭祖文化学术研讨会,接连如期举办,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热心支持,有着内在联系的容家文化与彭祖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显赫地位。是由它本身特有的价值来决定的其特有价值具有多重性:鲜明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独特的守成性与开创性、可贵的思维合理性与超前性。中华哲学美学的核心范畴“和”,是客家文化与彭祖文化的根基。客家文化与彭祖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审美的最高境界在哲学大厦的顶尖。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中西文化的起源——神话进行了一些比较,找出中西建筑文化在起源上的差异,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以期中国建筑界能继承传统文化的优良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5.
周彬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9(2):215-217,221
论述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三次冲撞,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从企业文化定义和构成出发,将企业文化划分为精神导向的企业文化、制度导向的企业文化、行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和物质导向的企业文化4种类型,并分别探讨了这4种类型企业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学界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中国美学等的探讨,都是建立在中西对立这样一个理论预设上的。所谓中西对立,意味着三个东西:1.中西比较是比较研究的主流,甚或全部;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性质必然相反;3.中国的、甚至世界的出路就在于中西融合创新。中西对立这样的思维框架只是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并不能作为不可质询的理论前提。现在,正是我们要对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东北少数民族生存于森林环境,森林环境培育了各民族森林生态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各民族对其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适应,形成了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计方式、社会规范、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提出传承森林生态文化,促进城市化发展与建立区域广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是东北各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与《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作者商榷,探讨中西文化同质还是异质的问题。由于古代中西文化源头未有交流,所以试图通过从神话根源,地域与生活方式来源,中西哲学观来源探讨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认为古希腊体育是一种崇尚对人的自然形体和自然的热爱,强调个人主义和超越自我的身体文化;而中国传统体育恰恰相反,由于家邦文化的影响,强调个人服从社会伦理规范,注重体现内在协调能力的"和合"的身体文化,从而得出结论:中西体育文化是有本质差别的,并非同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