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湖州地区民间蚕种故事及蚕种信仰田野调查,着重论述湖州地区丝织业发展与民间蚕神信仰兴盛的关系;透视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从嫘祖到马头娘的历史演变,揭示蚕神信仰在地域上的差异性及其包容性;纵观蚕神信仰的广泛影响,探讨蚕神信仰对社会所产生的体现以农为本的思想,求得心理安慰。传播蚕业知识,产生新的人生礼仪习俗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五显神发源于民间有关五位神的信仰,各地有不同的称呼,如五圣、五猖、五郎神等,相应地,传说的版本也多样。婺源的五通神信仰在有较大影响后通过地方士绅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在政府授封的干预之下变为五显神。五通神信仰虽被政府视为淫祠,但继续在民间流传,因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而发生了种种变异,使得五显神及其信仰亦正亦邪。此外,五通神信仰还主动和被动地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五显神从政府获得的封赠,在于道教的认同和扶植。道教对五显信仰的接纳与扶持还表现在对其神格作出与政府比较一致的定位,并赋予其正神的信仰内涵。佛教则从五通仙人与华光菩萨两个侧面接纳、改造五显神信仰,这反过来影响了道教对五显神信仰的改造。五显神庙宇众多,婺源五显庙多被视为祖庙。庙会是五显信仰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土地庙是乡村社会用于供奉土地神的庙宇,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物质载体。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地区为对象,运用口述访谈、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等方法,从当地土地庙的存废状况考察民间信仰的变化。研究发现,有别于其他地区土地庙的复兴现象,义乌地区出现了土地庙持续消失的现象,反映出近些年来以供奉土地神为主的民间信仰在当地的式微。究其原因,主要与当地社会变迁、传统文化的流失、外来宗教的冲击以及地方的相关政策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4.
浙江湖州素有丝绸之乡的称誉,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就开始养蚕。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尤以明清两代为最盛,上至皇宫官府,下至普通百姓,牵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等各层面。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着重论述以下三个方面:一,通过对湖州地区丝织业发展的考察,揭示民间蚕神信仰兴盛的重要原因。二,透视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从嫘祖到马头娘的历史演变,揭示蚕神信仰在地域上的差异性及其包容性。三,纵观蚕神信仰的广泛影响,探讨蚕神信仰对社会所产生的体现以农为本的思想,求得心理安慰,传播蚕业知识,产生新的人生礼仪习俗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研究是当前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通过对近三十年来浙江民间信仰研究成果进行以点带面的综述性介绍,梳理出其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涉及浙江民间信仰的重要著作、浙江民间信仰史的研究、以神信仰为代表的专题性研究和当代浙江民间信仰的田野调研等。  相似文献   

6.
唐宋闽南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地区向有信巫重祀的传统,但是在唐代以前其民间信仰一直都以自然神崇拜为主。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唐宋期间,闽南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间信仰也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7.
汉族是一个没有统一宗教的民族,但民间信仰却异常丰富多彩。而民间信仰中最原始的自然崇拜,诸如动物崇拜、植物崇拜、风雨雷电崇拜、山川水火崇拜、日月星辰崇拜等还在民间广为流传。众所周知,自然神是中国历史上最普遍崇拜的神。自然崇拜不仅是在汉族民间延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8.
许真君信仰发源于江西,遍布于全国,成为全国各地较为普遍的一种信仰活动。该信仰由最初民间的、小范围的变成风靡于各地的信仰,原因不仅在于许氏家族自身的推动,也有地方官府的助力,而更为重要是江西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许真君信仰符合了封建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传统国家为了获取更多的财赋,同时便于更好地统治江西地区,于是不断地进行"造神",许真君信仰便是这种"造神"行为的结果,而许真君及相关的故事也是逐渐"层累",而形成今日许真君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信仰者与创作者的同一性保证了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学形成的基础,民间文学内容包含很多民间信仰的文化因子.民间诸神是民间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宗教神灵占据了民间文学作品很大部分;民间鬼神与神人崇拜信仰是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直接影响着我国民间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泰山自古就有浓厚的阴司信仰传统.金元时期,泰山阴司信仰以蒿里山神祠为中心;明清之际,除了蒿里山神祠外,出现了泰山阴司信仰的新形态——总司大帝信仰.以全真道与泰山地区民众的信仰生活为切入点,描述并分析全真道与泰山阴司信仰互动的过程和模式,从而展示全真道在社会面向上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宋末元初文学家俞德邻之籍贯自清乾隆时始有永嘉(今浙江温州)与丹徒(今江苏镇江)之争。二说均未能以确凿之据来佐证自己观点无误,故双方所言不足以服人。钧稽史料可知:俞氏之子曾称其父为永嘉平阳人;与俞氏同时代的友人曾称俞氏为永嘉人;俞氏自己的诗文曾言己非吴郡人。由此可证明俞德邻之籍贯为今温州无疑。  相似文献   

12.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温州人的侨汇、信息、市场和社会关系网络是侨乡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瑞安市桂峰乡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调查分析,发现华侨华人慈善捐赠的模式有个人、民间组织和政府三种并各有特点,动因则是强烈的爱国爱乡的愿望。华侨华人慈善捐赠对侨乡的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和地方经济等三个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探究永嘉四灵诗派背后的地方诗学传统,可以发现,南宋光宁两朝温州诗坛由两大诗人群体组成:乾淳诸老而能诗者,光宗宁宗朝始以诗鸣者。前者以诗社唱和为纽带,将主流诗坛最新诗学思想带入温州;后者则吸取了前者重唐诗、讲求句律和苦吟的诗学经验。  相似文献   

14.
1933年,黄溯初捐建温州师范学校开启了温州大学的办学源头,这对温州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黄溯初的教育想内容包括:注重发展基础教育、注重发展师范教育与注重发展高等教育。温州大学在秉承黄溯初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六书故》的作者戴侗是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该书多次提到“温人”、“瓯人”、tt瓯越人”的方言,有对宋代温州方音的如实记录,如[人]“瓯人呼若能”、【母亲]用‘‘莫假切”、[眙】读为“丑吏切”等。这些宋代方音有的仍一直沿用到现代温州方言,在研究温州方言的发展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代光、宣年间,清朝政府的统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戏曲的发展却表现得异常繁盛,颇有“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末世味道。光、宣年间温州地方演剧之盛在张桐的《杜隐园日记》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其重要表征为演出时间的日常化、演出戏台的多样化和演出戏班的多地化。  相似文献   

17.
盘瑶神像画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审美上看,它体现了"善"的追求,有着独特的画面意蕴美和形式美,也展现了一个盘瑶人信奉的五彩缤纷的神仙世界。同时,盘瑶的神像画也体现了一种与渺茫的大自然、浩瀚的大宇宙相融合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8.
迁徙异地筚路蓝缕的客家人,总是将原乡所崇拜的各路神灵带往新的聚居地继续崇拜,奉为保护神。这些神灵既是他们念祖思乡的心灵慰藉,又是他们求生存图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佛教也提及“神”,但各种神的地位实际上都不高。从佛教的核心义理来说,此教主张缘起,主张性空,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的,由此可以说它是无神论。从佛教中大量提到各种类型的神,以及佛教中实际存在的大量崇拜对象来看,也可以说佛教是有神论。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温州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机制,从技术支撑系统、共建共享方式、组织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测评与激励机制5个方面对温州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