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元对朱熹人性论的批判,是以实事实行作为着眼点的。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第一,颜元以"气"为人性的本原,加上"理气融成一片"的理气观,批判了朱熹的以"理"为人性的本原,这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开端;第二,颜元以"人欲合理"来驳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变化气质"的要求,进而指出"气质之性"是人唯一的本性来批判朱熹的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又以恶由"习染引蔽"而产生来批判朱熹的"气质有恶",使"气"的人性本原得到了体现,并为修炼注重实行与践履的修心养性工夫提供了理论根据,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焦点;第三,颜元以"习动"来批判朱熹的"主静"和"死读书",而主张人们成为既对自己又对天下有利的人,正是他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归宿。颜元对朱熹所作批判,把对人性论的着眼点从形而上的东西转移到了形而下的东西上来,具有鼓动人们在实际事情与行动之中以践履来求道并修养自己身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朱熹以"明人伦"为道德教育目的,确立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目标,并且设计了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方法,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磁"幽灵"加拿大劳伦森大学(Laurentian University)的神经心理学家迈克尔·珀辛格(Michael Persinger)认为,"幽灵体验"是由于人的大脑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引发,而且认为在人的头骨外侧施加非常微弱的磁场可以很轻易地获得这种感受,这一点更容易引起争议。在珀辛格的典型研究案例中,参与者被带到一间实验室,坐在一张舒适的椅子上。  相似文献   

4.
论人性(上)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我们先哲谈论的很多,有的主张性善,有的主张性恶,前者是孟子,后者是荀子,告子则主张性无善无恶,王允又认为性有善有恶,究竟谁是谁非,我认为有重新讨论的必要。孟子说:「人恶有不善,水恶有不下,今天,搏而跃之,使过颡,激行之,可使在山。」态度坚定而断  相似文献   

5.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人性恶,因而需要化性起伪,推崇师法礼义,以使人们成就善德,人人皆为君子,从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6.
陈蕾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114-118
在文体学界,"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享有广泛的影响。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首先提出的。但任何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有其历史渊源。关于这一概念的溯源问题,前人(如曹禧修等)有所涉及,可惜尚不深入。从布斯所给的"隐含作者"定义出发,从中西文论史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溯源,明确了这一概念在文体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世界博览》2011,(8):10-10
在中国,"草根"这个名词已经代替了"无产阶级"。 《中国青年报》经过为期三周的调查发现,在4000位受访者中,有60%认为自己属于草根群体。这些人认为草根的三大关键词是"下层社会、敏感和无权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程颐谏哲宗"戏折柳枝"一事为研究对象,透过前人的经典注疏与故事重构,试图揭示这一思想史事件所包含的思想价值。本文认为,虽然程颐有自身的考虑,但其不妥之处在于:以"师道尊严"压"君臣之义"、以理压情。程颐谏哲宗"戏折柳枝"一事,再一次印证了庄子对儒家之批评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X+人"这一表示由于外界的刺激给人造成的某种不舒服的消极主观感受的结构形式在汉语方言里广泛存在。在赣语新余(水北)方言中,"X+人"(如"热人"、"苦人"、"晒人"等)结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类"X+人"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词组凝固成词的过程,在用法上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原为实语素的"人"意义不断虚化,显示出了词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已发未发的问题,一方面关系到体用问题,一方面关系到工夫路径。二程自身关于已发未发的思想并无定论,南宋初期洛学经过一传、二传之后,对于已发未发的阐释更是纷繁复杂、难以统一。面对此种局面,张九成以即存有即活动的本心作为本体,厘清了已发未发与体用关系,将道南体验未发的工夫变为已发未发之间的戒惧工夫。还对比了张九成与朱熹的思想,朱熹在乙丑之悟后,认为已发、未发有就体用而言,有就心的状态而言。较之张九成,朱熹这一思路实际上偏离了道南体验未发的宗旨,倾向于程颐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陈瑞侠  朱文芝 《科技资讯》2010,(25):192-192
"议论文"教学亦称"讨论式"、"商议式"教学即教师指导学生商议讨论等多项交流活动,去深入理解教材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组织讨论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牵制全文的线索(;2)蕴涵丰富深刻的主题(;3)课文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种矛盾的交汇处;(4)容易引起不同意见的问题(;5)课文中的艺术手法。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完善,我认为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积极探讨,"讨论式"教学法将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际中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人类起源的问题分为人科的起源和智人的起源。目前人科起源的研究结论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关于智人的起源仍存在较大争议。本书阐述了一种关于现代人类思维演化比较有争议性的理论,这个理论基于考古学证据和实验心理学家阿兰·巴德利的工作记忆模型。  相似文献   

13.
"VP+他+N(数)"是否歧义的关键就在"他"是否虚指。当动词为一价时,"VP+他+N(数)"中的"他"虚指,整个结构不产生歧义;当动词为非一价时,"VP+他+P(数)"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就比较高。这时"他"的虚实情况还与N(数)的数量大小有关系。数量比较小时"他"表实指,数量超过认知恰适量越多,"他"就越容易虚指。  相似文献   

14.
陈宏恩 《科技信息》2009,(30):I0147-I0148
日语汉字"中"的读音规则仍然和其他汉字一样,存在着训读和音读两种现象。作为独立词(自立語)时,"中"只有其训读发音「なか」的读法。作为合成词(複合語)的一部时,读音则相对有些复杂。在日语合成词中,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几乎都是训读音「なか」。如人名「中井竹山(なかいちくざん)」、地名「中伊豆(なかいず)」等。在汉语中的人名、地名以及汉语式的日语单词中,"中"的读音以音读音「ちゅう」居多,如「李中玉(りちゅうぎょく)」、「中南海(ちゅうなんかい)」、「中肉(ちゅうにく)」、「御中(おんちゅう)」等。当然也存在「じゅう」的读音如「心中(しんじゅう)」。汉字"中"作为接尾词时,读音只有音读音「ちゅう」和「じゅう」两种情况,读音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如果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威胁。事实上,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难题。2011年3月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毒血旺"、"牛肉膏"、"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又接踵而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空前重视.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树立大质量观和"以质取胜"战略要求,阐述了当前食物(食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食物(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6项措施.1)全社会共同参食物(食品)质量安全工作;2)关注食物(食品)质量安全;3)控制食物(食品)污染;4)建立食物(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5)加强食物(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6)注重产品食物(食品)质量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认为,"传统"在理解活动中是理解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之一。他从传统与理性、传统与前见、传统与语言三个层面恢复了"传统"的尊严,也丰富了人们对"传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在比较分析了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特征,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传统体育发展的相关措施.认为:(1)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由内而外"的发展模式;(2)开发当地体育旅游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族人回归;(3)加强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活态"资源;(4)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群体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直到20世纪中叶,学术共同体才认识到科学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史与文明史密切相关。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提出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一研究项目,表达了对这两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重视。学者还认为应该将科学史和技术史一起来研究,“科学史”这个词汇逐渐拓展为“科学(和)技术史”。关于科学思维相对于其他智力活动的特殊性,科学哲学家之间存在很多争论,其中一些人甚至对科学理性也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孙一鸥 《科技信息》2010,(27):220-221
本文以文学作品为语料,结合话语分析以及语用学中的理论对话与标记语well进行分析。借助文学作品中搜集的语料,笔者采用了冉永平(2003)提出的"面子威胁行为缓和语"(mitigator of face-threatening acts),"延缓标记语"(hesitation or delay marker),"信息短缺标记语"(insufficiency marker)和"信息修正标记语"(repair marker)的模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强调识别文学作品中话语标记语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对EFL学习者构建英语思维模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讲人的本质,不外乎是讲人到底是什么。人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在方法论上,究竟是从“人自身”出发还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一个哲学家作过科学的回答。在马克思之后,各家仍然争论不休。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有的说人的本质是“自由”,有的说是“需要”,还有的说是“劳动”,等等。这是因为,人的问题,不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