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思想由“礼”起,进至“仁”、“义”,它以“仁”为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实为“仁”的主要含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礼”和“义”的大公境界,是最高的“德”。而“忠恕”之道是达成“仁”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内圣外王"思想系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之灵活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哪家哪派都自认为自己所讲的乃"内圣外王"之道。就孔子而言,"内圣外王"在他那里主要表现为"修己安人"、"博施济众"的仁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在孟子那里则又表现为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思想;而荀子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论又以"化性起伪"来阐述。宋明新儒家的阐释主要是通过《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来言说和表达内圣外王思想,虽在理论上建构起了理想的模式,但其远离实际,无法实践的现实状况使得该理论又具有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反求诸己”的语源及意蕴,认为孔子、孟子所倡导的“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是行“仁”的重要方法。“反求诸己”意味着使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常“内省”,行“忠恕”之道;“反求诸己”透视着儒家的家国本位,并非己本位;“反求诸己”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5.
儒家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论命题。有《论语》之忠恕,有《中庸》之忠恕。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大大发展了忠恕学说。忠恕之道既有丰富的古代实践,在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孔子道德学说的局限及历史影响。文章认为:孔子道德学说在建立和维持“道”的基础上,强调“孝悌”、“忠恕”的作用,重视道德规范与修身养性的重要,而忽视人的发展意向和生存需求。它是一种局限大而更新缓慢的道德文化,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缓慢。  相似文献   

7.
忠恕与司法     
忠恕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忠恕之道,学习儒家法制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司法实践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文学观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著作,该文中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文以载道”和“诗言志”两派,并且主“言志”而绌“载道”。但追溯中国古代文论史,“言志”与“载道”在这里都受到了误用,“诗言志”实则为“诗缘情”,它强调文学创作时自我情感的自在状态,为己而非为他人。这种“自己表现”的文学观,其实是对数千年来强调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薛宝钗的人生可谓深谙老子之道,内敛而克制自己,勤与俭是她的生活的特色,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像王熙凤那样锋芒毕露、张扬自己甚至伤害别人,而是缓解矛盾,以柔克刚;在管理家庭时,薛宝钗更能照顾下层人的利益,境界更高,结果赢得了人们的认同,王熙凤却因为对下人太厉害而终于遭到人们的厌弃。在对待众人眼中的坏人和所谓"敌人"时,她们的态度也有尖锐与柔和之分,其结果反而是取柔和方式的薛宝钗得到较理想的对待。她们的区别使我们在如何处理理欲关系上也得到教训,那就是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可做伤天害理之事。钗凤形象的比较表明《红楼梦》对理学未必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1.
从“(身心)即仁”说到孔子仁学中的生理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身心]即仁”的基础上,认为“从身从心”的“[身心]”,即反身克己,要比“从人从二”的“仁”更能反映“仁者爱人”的涵义。其原因在于,反身克己意味着不穷于物欲,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这样,不仅能够为他人让出更多的资源,而且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病痛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这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最大的“仁爱”。因此,文章认为健康的身心状态是“仁”的基础和生理元素,于是也便就有了儒家的一套修身方法:扪心、扼腕、静坐、调息。  相似文献   

12.
邵瑜 《信息化建设》2005,(12):22-25
“凡治国之道,必先福民”——管子 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中,如何体现“永远把人类(无论是你自身还是他人,当作一种目的而决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来对待”的“人道原则”?如何建立一个能真正做到平战结合,为民所用的应急管理系统,贯穿一切从民众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民众的思想?南宁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历经数年的发展。逐步探寻着一条建设民用工程的建设思路,并且不断寻求新的应用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天理与道义的彰显——朱熹王道思想的政治哲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儒家的政治思想中,“王道”是一个有着特定涵义的术语,意指符合道义原则的政治。它体现的是儒家对理想的政治治理模式的追求。先秦两汉儒家在把王道理解为符合道义原则的政治的同时,也把它等同于“先王之道”;朱熹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解释了政治生活中的道义原则,把王道理解成为符合“天理”的政治,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了政治的合理性;朱熹的王道思想具有明显的道义优先价值取向,它强调的是道义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绝对价值;把王道理解为符合普遍法则的政治表明了传统儒家对政治生活的认识的深化,标志着传统儒家的道义论政治哲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谈诗的点化     
《诗人玉屑》中记载:子苍将曾吉甫的诗“白玉堂前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改为“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仅改了两个字,使诗境界一新,神韵全出。这是“点化”之神妙。“点化”原是道家用语,指僧道用语言启发人悟道或神仙用法术使物变化,如“点石成金”等。文学上借用它旨在于将别人的诗句稍加改动,使其化腐朽为神奇,变瓦砾为珠玉。诗的点化一般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时,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或创造意境,沿用他人或古诗中的某一诗句加以改造融入自己的诗中,增强己诗的艺术感染力;一是指对他人诗  相似文献   

16.
孔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这归结到一个字就是“仁”,“仁”也是张贺身上的典型特点. 张贺家里有五姊妹,作为老大的他,在家里有着极高的威望.从来不训斥弟妹,但是弟妹都很信服他,甚至不听父母的话,也愿意听他的话. 由于是早产儿,张贺小时身体不好,经常咳嗽,接受过各种治疗,但总是治不好.最终靠一剂偏方治好了病,这让他感到中医秘方的神奇力量.  相似文献   

17.
自先秦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之“道”就一直被后人言说着。南朝刘勰、唐代韩愈、清代章学诚都曾作有同名《原道》之文,追本求源,探寻儒家之“道”,体现出他们对儒家之道的不同理解,也从宏观上丰富和发展了儒家之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易”之阴阳乃辨证关系,坤(或阴)与乾(或阳)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对《周易》有两种看法:传统的以之为儒家经典之道,陈鼓应则认为它主要表达了道家思想,似乎有各执一偏之嫌。本对《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提出阴性的坤道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9.
教育时空     
《当代地方科技》2011,(12):150-150
3、师生相处的方法——反求诸己。师生相处融洽的方法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十三章“不远章”云:“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中国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笔者认为,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对成人思想的探讨做了很好的研究,孔子本人也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成人之道。孔子把成人看做是一项"肩负重荷而踏上漫长旅程的艰难事业",是一个践行履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不断进取的过程。他提出的成人与成人之次,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平实近人、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精神提升途径。他主张用实践开辟内在人格世界,行仁道当由己,不由人,切己习之,要在日用伦常中内省,在下学中累积,慢慢体会上学之超经验性,以仁为本成就儒家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