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卫拉特法典》是17世纪蒙古社会内忧外患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社会学法学的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运用法条解释法对《法典》文本进行了解析,阐述了《法典》主要通过调控部族关系、军事攻防、宗教信仰和统治秩序四方面来化解蒙古社会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15世纪初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卫拉特蒙古贵族的扶持下,成为蒙藏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教派。文章主要论证格鲁派在准噶尔汗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而探讨它对卫拉特蒙古历史和中国西北民族关系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蒙古-卫拉特法典》是古代蒙古族三大法律文献之一,被俄国著名东方学家雅金夫·比丘林称为“十七世纪蒙古社会的一面镜子”。该法典最具代表性立法伦理思想包括:“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尚善行善”的黄教伦理思想,尊重妇女的社会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4.
《蒙古—卫拉特法典》(以下均简称《法典》)是十七世纪蒙古族的一部重要法律典籍,是古代蒙古族三大法律文献之一。本文就《法典》中有关保护草原、牲畜及野生动物,调节和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法规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进而探讨了十七世纪蒙古族的生态法规和生态思想,以期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成吉思汗法典》是蒙古民族第一部成文法典,蕴含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其中的忽里勒台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和政教分离的规定更是和当今的宪政制度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声学参数统一平台》的原理,基于《现代蒙古语卫拉特方言新疆厄鲁特话语音声学参数库》,应用实验语音学原理对厄鲁特话词首短元音第一共振峰(F1)、第二共振峰(F2)进行声学分析,制作并绘制出相应的参数汇总表和元音格局图,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描述现代蒙古语卫拉特方言新疆厄鲁特话词首音节短元音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奥音 《科技信息》2012,(7):654-654,656
《江格尔》是众多蒙古族优秀史诗中的一部,亦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其主要流传于中、蒙、俄三国的卫拉特蒙古人居住区域,是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蒙古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从《江格尔》的文化内涵、结构体系、艺术形象、诗性语言及艺术表演等层面多角度地进行了审美探求。  相似文献   

8.
<正> 西蒙古是蒙古民族的一支。蒙古民族在明代以后按其居住地区可分为西蒙古和东蒙古两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两部分蒙古族人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有着不少差异。西蒙古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称为瓦剌;清代称为卫拉特,又称厄鲁特或额鲁特;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明末清初时,西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在清代前期的一个多世纪中,准噶尔居于新疆天山南北,和硕特活动于青藏高原,而土尔扈  相似文献   

9.
摩诃葛刺是藏传佛教宗宗护法神之一,是萨迦派顶礼膜拜的对象。元代蒙古统治集团笃信藏传佛教萨迦派,以该派高僧为“国师”、“帝师”,摩诃葛刺便成为他们的保护神。有元一世、蒙古诸皇帝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南宋故地多处修建的寺庙、雕塑、祀祷摩诃葛刺神。由于统治集团的极力推崇,摩诃葛刺神地位日盛,在民间也产生流传该种传说故事;元代萨迦派高僧搠思吉斡节儿用蒙文作《摩诃葛刺颂》,赞颂其威猛盛德。这些文学作品实为元代蒙  相似文献   

10.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2,29(2):137-140
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与固有的蒙古文化相撞、融合而逐步形成的。蒙古地区传佛教的音乐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质点。“经箱乐”即是其器乐文化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形成于蒙、汉民族宗教音乐相互交流的历史进程。“经箱乐”是喇嘛乐师班在民间丧事上演奏的器乐曲,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唢呐、鼓、镲、钹等,有一套固定的演奏曲牌。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相关文献,论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方式与特点。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的传播首先从蒙古统治集团开始,以吸纳蒙古民众和输出藏区高僧等途径为主,并在当时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通过自上而下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最终使格鲁派成为蒙古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相似文献   

12.
《美国商法典》有关信用证欺诈立法的规定相对而言比较完善,它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部对信用证问题有系统规定的法典。我国《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工作会谈纪要》对信用证欺诈也作了规定,可以说是我国法院目前审理信用证案件的主要依据。分析美国的及我国立法,制定一部系统的信用证欺诈法典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清代前期推行藏传佛教治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着重论述了“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对这一治策的运用,清初推行这一治策,主要是通过打蒙藏上层的牌取得成果的,清代册封达赖喇嘛的策略,即体现出清朝政府有效管理西藏的一项重要制度“。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也!”清初藏传佛教治策对于怀柔蒙古产生了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是用纳西东巴文记录藏语的文献,也是东巴文献中首次发现的藏传佛教经文。文章在对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特征描述、字释、翻译的基础上,提出这份因历史上宗教互动和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特殊文献,不仅填补了东巴文献类型的空白,还对宗教互动、语言文字接触、民族关系等研究都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初,爱新国的强盛,内喀尔喀五部的降服,察哈尔部的西迁创造了阿鲁蒙古诸部向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徙的条件。爱新国巧妙地利用时局条件,将阿鲁蒙古吸引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安置在西拉木伦河流域,部署了反对察哈尔的防线。入清以后,为了防范外喀尔喀和卫拉特蒙古,清廷又将四子部落、乌喇忒以及茂明安等阿鲁蒙古部落整体迁徙到阴山一带,从而形成了清朝外藩内蒙古乌兰察布一盟。  相似文献   

16.
《狼图腾》讲述了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狼的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狼图腾》中有大量蒙古族文化负载词,葛浩文在翻译这些民族文化负载词时主要采用了精准转换词义、创新转换方法、契合转换语境的方式.葛浩文的翻译对蒙古族文化的准确地向世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元代蒙古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封萨迦派高僧为帝师,尊藏传佛教为国教,使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畏兀儿人亦接受了藏传佛教,用回鹘文翻译了许多藏文佛典,将畏兀儿佛教发展到更高的境界。虽然藏传佛教传入畏兀儿人的时间较短,却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对畏兀儿的宗教典籍、语言文字、密宗真言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时间较早,发展较快,影响较深,并逐渐成为了蒙古族普遍信仰的宗教。对蒙古藏传佛教的研究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无论从人员的数量,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广度上看都得到了全面的复兴,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9.
<正> 元朝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很多学者对此大都从藏传佛教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这一角度作出了很有见地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藏传佛教发展史的角度,通过阐述藏传佛教传入汉蒙之地及其历史特点,欲以阐明这一时期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赵刚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3(2):101-104,109
《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是1940年由"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并经中央书记处批准的。两个《提纲》是党的民族工作创新性实践的成果,其在民族问题上各项具体工作的规定,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是少数民族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