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PM2.5,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业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严重雾霾天气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而迅速受到公众关注并逐渐成为热词。之后,PM2.5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进行监测,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2013年1月,一场旷日持久的雾霾袭击了整个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已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  相似文献   

2.
<正>谈到环境保护,许多人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想必就是近两年来提到最多的"PM2.5"。今年上半年,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PM2.5指数严重超标,空气受到重度污染。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保护,主要包含了自然保护和污染防治两个方面。以自然保护而言,重点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包括生物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月,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该市气象史上首个雾霾橙色预警,部分地区PM2.5浓度一度超过900微克/立方米。有报告显示,中国500个大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自从"雾霾"、"PM2.5"等词汇进入人们的视线后,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空气净化器竞相出现在市场上。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或空气清新机,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器质量参差不齐且价格不菲,因此,我想到能否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款空气净化器,方便家庭使用。  相似文献   

4.
南京持续雾霾天气中亚微米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及光学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持续性雾霾污染事件.本研究利用Aerodyne气溶胶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对南京地区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化学组分(包括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氯化物)进行实时在线连续监测,结合光声气溶胶消光仪(PAX)表征大气颗粒物的消光性质和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测定黑碳(BC)的浓度.观测期间,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铵盐、氯化物和BC对PM1(NR-PM1+BC)的贡献分别为32.3%,26.0%,17.9%,13.2%,2.8%和7.8%.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解析出3类有机气溶胶:烃类有机气溶胶(HOA)、半挥发低氧化态有机气溶胶(SV-OOA)和低挥发高氧化态有机气溶胶(LV-OOA),三者平均浓度分别占总有机气溶胶的27.4%,32.2%和40.4%.可见观测期间二次组分是PM1的主体部分.受本地晚间餐饮源和机动车排放高峰的影响,HOA在晚间时段急剧增加,导致观测期间有机物出现剧烈的变化特征.整体而言,二次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SV-OOA和LV-OOA)的质量浓度、总质量分数和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分别随相对湿度(RH)的增加而升高,表明RH的增加有利于二次气溶胶的不断形成.另外,大气能见度随RH的增加而降低,也随二次组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说明RH与PM1中二次组分对雾霾期间大气能见度产生协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了公众关注的话题,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速成鸡事件……这些和畜牧业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似乎愈演愈烈.大家都在关心同一个问题:我们能吃的食品还有吗?肉、蛋、奶这些营养食品还能吃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内、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养殖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呼唤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6.
一月中旬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的大范围灾害性雨雪天气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在突发的灾害面前,灾区的中医院积极应对,抵御灾害,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传统中医药救治手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燃烧为我们提供必需的热源和电力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PM_(2.5)。如何从源头控制PM_(2.5)的排放,加大PM_(2.5)形成机理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多学科交叉合作,对症下药,才是解决我国PM_(2.5)污染最根本的途径。2013年12月,我国100多座城市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尤其是江浙沪地区,12月初遭到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长时期雾霾侵袭。PM_(2.5)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热点。它的消光作用是导致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它在大气中长时间漂浮和远距离迁移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它可吸入肺的特点更危害着大家的身体健康。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雾霾、沙尘等恶劣天气的增多以及非典、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的肆虐,人们的防护意识越来越强,口罩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新成员。虽然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但小编发现很多人戴口罩的意识并没有跟上,大多数人是"被迫"戴上的。比如,北风刚吹走雾霾,很多人去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就迫不及待地摘下口罩。前不久,北京甚至将空气重污染预警等级由"橙色"提升为"红色"。很多人在雾霾不是很严重时根本不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空气质量却在不断恶化。杭州市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共有304天,其中雾霾天数有209天,超过了总天数的三分之二。近年来,雾霾天气现象逐渐增多,全国不少地区都作出了灾害性天气黄色预警,高速路段封堵现象严重,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知识就是力量》2008,(3):F0003-F0003
"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太湖蓝藻大暴发引起全社会对公共环境安全的关注,华南虎照片事件产生多种科普效应。"嫦娥一号"探月成功,再度引发公众太空科普热。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暖与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下简称极端气候事件),是指一个地点或地区发生概率较小的天气气候现象,又称异常天气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往往可以造成很大的危害.其中,高温(热浪)、低温(寒潮)、暴雨洪涝、少雨干旱、台风和沙尘暴等常能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引起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中国频频发生严重雾霾,受影响的国土面积一度达到1 430 000 km~2。随着雾霾问题日益被人们关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的行程也愈发紧张起来。做科研、搞讲座、作汇报,向公众和官员科普空气质量知识……"其实,我国对大气污染研究起步并不晚,特别是P M2.5中的硫酸盐、硝酸盐粒子等相关的污染排放、控制规律等方面早有研究。"尽管记者明确表达了对"人"的关注,但贺克斌谈的更多的依然是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仁杰  阚海东 《自然杂志》2013,35(5):342-344
近年来,中国多次爆发大面积的雾霾事件,雾霾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PM2.5 污染是导致雾霾的根本原因,从PM2.5及其化学成分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癌症、生殖与神经系统的影响出发,简要回顾了近年来PM2.5及其成分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雾霾健康危害的敏感人群,并对防护雾霾健康危害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室外大气雾霾、室内装修引起的甲醛污染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问题相继出现,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引起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由于人一生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1,2],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室内空气污染物既可以来源于室外大气污染,也可以来源于室内各种污染源.  相似文献   

15.
正前一段时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欧洲部分地区洪水肆虐;加拿大、美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干旱情况日趋严重;美国西岸、东岸呈现干湿两重天,东边"水深"西边"火热";日本遭遇史上最早超强梅雨;中国华北、黄淮地区极端暴雨频发……将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区域"连线"可以发现,它们主要集中在北纬40°附近的中高纬度地区。那么,是什么触发了北纬40°的气候异常,让周边国家打开了极端天气预警的"开关"?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之间是否存在类似蝴蝶效应?背后的主导因素能否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6.
海岛浩劫     
《大自然探索》2007,(2):18-20
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之后,现在地球面对另一次灾难,也可能引起物种灭绝.2006年1月出版的<自然>杂志和3月出版的<科学>杂志先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们都触及了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绝灭.科学家在对地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做出结论: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1/4的动植物将遭遇灭顶之灾.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将是地球自恐龙在6500万年前消失以来规模最大的灭绝事件,有人称之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且,与前几次不同,这一次完全是由人类造成的,是地球上首次上演的由一个物种灭绝其他物种的悲剧.但是,"第六次大灭绝说"有一个疑点:灭绝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也许,一些遥远海岛上的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7.
封面说明     
<正>2015~2016年发生了20世纪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温度和降水有重要影响,对于强对流天气是否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则尚无定论.2015年6月1日航行在长江宜昌段的"东方之星"游轮受强对流天气影响翻沉,导致400多人遇难.强对流灾害引发公众广泛关注.2016年6月23日江苏阜宁EF4级龙卷造成上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天气的关注越来越密切。阴、晴、雨、雪、冷、暖、干、湿、台风、冰雹等等,无不牵动人们的心。但最近几年来,又一类天气——太空天气或称空间天气正开始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其缘由或许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天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实现绕月飞行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天气才刚刚进入11月份,持续走低的气温已经让人觉得寒意浓浓,每到秋冬交替之际,北方多个城市就开始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雾霾中,心情不觉变得沉闷、压抑。雾霾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并非想老生常谈,只是每一年都要承受"不能呼吸之痛",不禁感叹:穹顶之下,清新何来?雾霾天不敢外出活动,不能跑步、不能广场舞、不能健步走……即便是休息的日子也得像困兽一样蜷缩在室内不敢出门。"雾霾"从被人们关注到成为年度关键词,如今已成为影响全中国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敏感性强、幅度大,而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过去几十年高原气温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全国平均值,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频次显著上升、极端低温事件频次显著下降,并伴随有风速和地表感热加热等气候要素的显著变化。高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相应的地表和大气热源变化会对高原周边区域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高原冬春季积雪、春季感热强度以及夏季高原低涡东移发展是东亚夏季风异常和旱涝灾害预报的重要指标,可影响到其下游地区的大气环流和中国东部的天气气候异常。为构建稳固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深化对高原极端天气气候环境事件及其对周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建议国家加强高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和微量成分输送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加强高原湿地及其对周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及加大投入灾害卫星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