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头孢拉定微粉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反应结晶法进行了头孢拉定微粉化实验。考察了头孢拉定的浓度、溶液与溶剂的比例、搅拌转速等因素对微粉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适宜的微粉化条件是:溶液中头孢拉定的质量浓度为0.20~0.25g/mL,溶液与溶剂比为1∶3,电机转速一般定为600~800r/min ,超声功率范围 200~320W,对微粉化后粉体进行了扫描电镜和XRD分析。结果表明制得的头孢拉定微粉粒度分布在2~5μm,而且晶型没有改变。溶解时间测试实验显示出头孢拉定微粉比工业产品优越  相似文献   

2.
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阿奇霉素超细粉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溶剂重结晶法进行了阿奇霉素微粉化实验研究。系统考察了药物溶液质量浓度、溶剂反溶剂比例、搅拌时间、干燥方式等因素对产品形貌和粒度的影响。得到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药物溶液质量浓度0.2 g/mL、溶剂反溶剂体积比1:20及搅拌时间10 min,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 270 nm的药物颗粒,经喷雾干燥可得粒径为2~5 μm的阿奇霉素超细粉体。采用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和体外溶出实验对原料药及产品性质进行分析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阿奇霉素超细粉体化学结构不变,且比表面积增大8倍,溶解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Y型微通道反应器中,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头孢呋辛酯纳米颗粒。通过正交实验,系统研究药物溶液质量浓度、沉淀温度、溶剂流量和反溶剂流量等因素对产物粒径的影响。得到的适宜制备工艺条件为:药物溶液质量浓度0.08g/mL、沉淀温度5℃、溶剂流量3mL/min,以及反溶剂流量80mL/min,制备出了粒径为260~340nm,且粒径分布窄的纳米颗粒。实验还进一步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和体外溶出实验对原料药及产品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粉化产品为无定形,溶出度明显优于原料药。  相似文献   

4.
采用亚临界水反溶剂法进行了醋酸甲地孕酮微粉化实验研究。通过考察与普通去离子水之间的温差、体积比、搅拌时间、表面活性剂等因素的影响,得到形貌均匀的醋酸甲地孕酮颗粒。实验结果表明,在普通去离子水、亚临界水的温度分别为0℃和170℃,体积比为13:6,搅拌速度1000r/min和搅拌时间1h,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质量分数为0.1%的条件下,所制备的颗粒粒径在100~500nm之间。原料药和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对比结果显示,颗粒的化学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溶出结果表明,微粉化后的醋酸甲地孕酮颗粒溶出有了明显的提高,30min内溶出可达86.7%。  相似文献   

5.
重结晶微粉化提高布洛芬溶出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中在1L烧瓶实验装置中采用重结晶法以乙醇和丙酮为溶剂,水为沉淀剂进行了布洛芬的微粉化实验。通过优化重结晶过程的参数,例如体积比、温度、浓度、搅拌转速和连续相加料速度,确定了在温度低于5℃,转速高于800r/min,以乙醇为溶剂,按 1∶2的体积比以8mL/min以下的连续相加料速度将0.6~0.8mol/L的布洛芬乙醇溶液加入水可以得到平均粒度小于4μm,收率在92%以上的布洛芬产品。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对布洛芬粒度与结晶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及通过溶出度测试比较了重结晶产品与原料药溶出的差异,显示出了重结晶产品在溶出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反应结晶法制备微粉化萘普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反应结晶法对萘普生进行微粉化实验研究。系统考察了温度、搅拌速度、盐酸滴加速度、药物浓度和酸溶液体积用量对反应结晶颗粒的形貌和粒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5℃,搅拌速度1500r/nim,盐酸溶液滴加速度0.5mL/min,药物浓度0.02mol/L,盐酸溶液体积10mL,可制得微粉化六边形片状萘普生药物颗粒,且产物的粒度和形貌可控。产品的XRD、IR分析表明结晶过程对产物的晶形与化学性质均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反应结晶法进行了环丙沙星微粉化实验,考察了反应物摩尔比,搅拌转速,氢氧化钠浓度等各个因素对微粉化过程的影响。实验得到适宜的微粉化条件为:盐酸环丙沙星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8∶1~10∶1,搅拌转速控制在15000r/min左右,氢氧化钠浓度约为0.01mol/L,对微粉化后的粉体分别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红外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所得到的环丙沙星干粉粒度约为1~2μm,结构和晶型均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采用亚临界水法制备了克拉霉素纳米颗粒,通过调节亚临界水温度、反溶剂(普通去离子水)温度、亚临界水/反溶剂体积比、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因素,得到形貌均匀的克拉霉素纳米颗粒。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亚临界水、反溶剂的温度分别为140℃,0℃,亚临界水/反溶剂体积比为1∶3,搅拌时间25min,表面活性剂α-乳糖质量分数为0.4%。在上述条件下制备得到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65nm左右,原料药和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和X射线衍射对比结果显示其化学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溶出结果表明,亚临界水法制备的克拉霉素纳米颗粒溶出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剂-反溶剂重结晶法进行了10-羟基喜树碱纳米化的研究。考察了以水为反溶剂,不同溶剂对10-羟基喜树碱纳米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溶剂反溶剂体积比和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其颗粒形貌和大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择二甲基亚砜为溶剂,水为反溶剂的溶剂反溶剂效果最好,体系重结晶后形成的10-羟基喜树碱颗粒形貌为球形,粒径均一,约为95nm,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增加了纳米化10-羟基喜树碱悬浮液的稳定性。XRD、FT-IR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纳米化颗粒为结晶型,结晶度比原料药低,但其化学结构和组分都与原料药相同;纳米化10-羟基喜树碱溶出速率远远大于原料药的溶出速率,在第30min时,纳米化10-羟基喜树碱的溶出累积量已近于100%,而原料药的溶出量仅为11.6%。  相似文献   

10.
采用Y型微通道,通过反溶剂沉淀法研究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透明纳米分散体的制备过程。实验考察了在丙酮-水体系条件下,PLGA丙酮溶液浓度、总流量、反溶剂流量、溶剂流量和温度等对PLGA纳米分散体颗粒粒径和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溶剂与反溶剂流量比为1:20,随着总流量从21mL/min增大到63mL/min时,颗粒粒径从178 nm减小到91 nm,而继续增大总流量到84 mL/min,粒径增大到106nm;随着反溶剂流量从2mL/min增大到16mL/min,颗粒粒径从115nm增大到141nm;此外,随着反溶剂流量和PLGA溶液浓度的增大,颗粒粒径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随着体系温度的下降,粒径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1.
实验采用反溶剂重结晶法对硫酸沙丁胺醇进行超细化。将乙醇、异丙醇、丙酮作为反溶剂进行了对比实验,最后选定丙酮作为该体系的反溶剂,并且确定了最佳反溶剂和溶液的体积比为10∶1。结果证明,体系的过饱和度ΔC越大重结晶所得到的颗粒就越小,采用反加法、低温、高搅拌速度能够增大体系的过饱和度,得到 300nm的针状颗粒产品。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strontium nitrate extraction from celestite in nitric acid solution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leaching method. The influences of acid concentration, solid-to-liquid ratio, stirring speed,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leaching of strontium from celestite concentrat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ching rat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cid concentration, stirring speed, and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lid-to-liquid ratio. The particle size was fixed in all of the dissolution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irring speed and the temperature were the most influential parameters with respect to the leaching process. The kinetic model best fit control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product layer.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dissolution celestite in nitric acid solutions was calculated to be 42.22 kJ/mol.  相似文献   

13.
以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为原料,氨水为中和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为表面活性剂,在醇-水体系中制备沉淀白炭黑,研究了醇水比、氨水用量、表面活性剂的种类、SiCl4滴加速率、搅拌速率、干燥温度等因素对沉淀白炭黑分散性及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沉淀白炭黑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醇-水总体积50 mL,醇水比1∶1,氨水用量10 mL,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iCl4滴加速率1 mL/min,搅拌速率200 r/min,干燥温度100℃;IR、XRD、SEM等表征表明:产品为无定形二氧化硅,粒径较小,分散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