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贾谊、晁错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贾谊主要活动于汉文帝刘恒统治(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前期,十年有余。他曾多次上书提出法家主张,受到文帝的重视。公元前168年贾谊病死,终年不满三十三岁。晁错主要活动于汉文帝统治后期和汉景帝刘启统治(公元前156年—前141年)初期。当景帝还是太子时,晁错为太子家令,被誉为“智囊”;景帝即位后,对晁错很信任,起初任为内史,第二年就升为御史大失(副丞相)。晁错继承了贾谊的思想,先后向文帝、景帝一再提出“削藩”政策,这就引起了诸侯王割据势力的恐惧和怀恨。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等七国割据势力,果然借杀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武装叛乱。由于内奸袁盎等人离间陷害,景帝一度动摇,晁错被杀。不久景帝明白过来,下决心平定了叛乱。贾谊、晁错先后所建议的法家政策措施,继续得到了推行。  相似文献   

2.
《论贵粟疏》是晁错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对汉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重新审视它产生的历史环境和其中蕴含的经济思想,会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周虹 《科技信息》2012,(20):30+32-30,32
本文从晁错政论散文的保存、创作、继承发展和影响四个方面论述晁错政论散文,通过对晁错政论散文的论述,大家对晁错及晁错政论散文有所了解,从而肯定了晁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周虹 《科技信息》2012,(22):24+26-24,26
晁错政论散文中的《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和《复言募民徙塞下》谈及到怎样抵抗匈奴的军事思想,他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四要素是将帅、士兵、地形、兵器;建议徙民实边,保障军粮储备;善于分析形势,主张以夷制夷。在晁错军事思想的指导下,汉朝抵抗匈奴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5.
西汉景帝的时候,下面的刘姓王都很强大。于是,汉景帝采用了晁错出的主意,收回了这些刘姓王的一些领地。这下子,刘姓王不干了。吴王刘濞串通了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一共七个王,于公元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来叛乱。汉景帝一看没有办法了,只好杀了晁错。可是,人杀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论述了“四有”人才的培养目标;主张“尊师重教,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提出“三个面向”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近代实业的思想和见解,形成了自己的近代经济观。其要点为:谋求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提出了“定为工国”的口号,反对垄断政策,主张发展民营经济;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利用外资和进行中外贸易;要求政府采取积极的经济措施,以推动实业发展,维新派的这些经济思想在推动当时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方面是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周虹 《科技信息》2012,(24):9-9
晁错政论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在《论贵粟疏》中阐述了贵粟与惠商的经济思想,这对汉初的经济复苏有重大的作用,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从而巩固了汉初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9.
《少儿科技》2014,(8):46-46
正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援引文献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史记·孝景本纪》解析经典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政权,分封了许多诸侯。后来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壮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景帝时,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藩建议并被采纳,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不满而联合发起叛乱。"七国之乱"给后人许多启示,如做事不可以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0.
陆贽民为邦本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势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限制封建地主滥占土地的主张,保护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要求统治者对百姓轻敛薄赋,“剑其余财”,“资国”要建立在“养民”的基础上,同时他还要求政府“量入制出”,使财政收入与开支保持相对平衡,节约其用,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这也就是他“民为邦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 文帝、景帝、武帝时期的思想方略 《史记· 太史公自序》曰:“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韩,公孙弘以儒显”。这说的是汉初几位大臣的思想方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曹参(?──公元前190年),他从刘邦起兵,因屡建大功 而为重臣,曾任齐相九年,在齐时采用盖公的黄老之术,后继肖何为汉丞相,举事无所变更,“肖规曹随”,躬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政治方略。  相似文献   

12.
战国争雄,“邦无定交,土无定主①处士横议,辩士云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根,以次代为贤.②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或“事一强以攻众弱”③所以各国之间,都在围绕着争取盟国以对外扩张或以求自安的重大策略问题,苦心经营.“纵”和“横”的两种不同政治主张和外交政策,成为当时各国最敏感的争论焦点.外交关系的外部条件,当时被各国看得比内部条件还要重要‘于是一批受过那一时代新现实教养的“策士”或“智士”们,奔走于列国之间,不别亲疏,唯智谋是尊,唯富贵是取,凭一张利吃,并三寸巧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九聘其巧辞…  相似文献   

13.
魏源十分注意搜集西方新闻,提出了“夷情备采”的主张,意识到新闻的重要性;魏源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的译报思想,在中国新闻思想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魏源新闻思想还显得极不成熟。  相似文献   

14.
《平准书》与《货殖列传》反映了司马迁的“以富利为核心、肯定工商经济、主张合理劳动致富,反对权力以成富”的自由经济思想;同时,司马迁还以其经济思想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批驳。  相似文献   

15.
潘莉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2):108-109
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心理健康的国家,在长期的心理健康维护实践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如注重身心协调,把心理作为“整体人”的组成部分;强调“时中”的中庸思想,把“平”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讲究人际关系和谐,注重“群”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主张调息静养,通过“静”的方式来维护心理健康。这些思想现在对于维护心理健康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前后的科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前后的科学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之集大成者。鸦片战争之后,政治上内忧外患,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感到了西方科技的优越性,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需要通过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和具有一定科技知识、技能的工人。封建的旧教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亟需进行变革。正是由于以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原因,科学教育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但是在当时“中体西用”方针约束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民族经济思想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提出“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搞上去,否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句空话”;20世纪80年代,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提出“两个大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试论柳宗元周敦颐教育思想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宗元、周敦颐都是古代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有一些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在教育宗旨上,都重视对人的教育,柳宗元是重在成“君子”,周敦颐则更多地侧重于普通人能为“善人”;在教育内容上,都以六经为主,杂以各家学说,但柳宗元主张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决科求仕”,周敦颐则是对人的素质教育,以诚信立志为主要内容;在教育方法上,柳宗元是“顺天致性”,周敦颐是“思”“内省”探疑;在师道观上,都强调尊师重道,柳宗元主张“交以为师”,周敦颐是“先觉觉后觉”。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教育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法”、“经”二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应广泛,并各有其通行含义;主张“法后王”、“法要明白易知”,。是法家的思想倾向和特点。因此,法家李悝所的《法经》,其名称不可能是任何其他字的借字或借义,而应该是它们在当时的通行含义。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是我国知名的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乡村崩溃的危机,费孝通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主张工业下乡,通过发展”乡土工业”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乡土重建,但费孝通的理论在当时却囿于社会现实而无从付诸实施。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费孝通的理论,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