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当今的道德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的良心变坏,而是道德模式的错位运用,即由于公德缺位从而不得不用传统的私德伦理来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问题.公德与私德虽然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明,但在当代社会里又各有其不可忽缺的功能.私德与公德在各自的领域里共同发展才是我国未来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含了社会对公义秩序的制度诉求,也包含了公民道德伦理的建设健全。本文将梁启超《新民说》中《论公德》一文提为案首,从公德之界定谈起,再论及中国传统文化下公德比之私德的联系及异同,最后昭示倡公德之必要性与迫切性,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高校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及其思想根源,指出大学公德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明辨“公德…‘私德”,其次要有侧重和注意方法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4.
浅析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伦理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使公共道德问题成为关于公民社会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转型时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的成因如传统伦理的隐患、公德具备公共用品使用和回报的特殊性以及公德行为道德监督情境的弱化等的分析,提出加强和完善德福一致的公德制度建设、加强公德教育、提高公德意识以及重视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关怀及其德业以构建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是建立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基础上,其人伦关系表现为爱有差等的特殊主义;基于人性善,儒家把圣贤君子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可以说,重私德轻公德的儒家文化只适合于农业文明时代,而不利于只有普遍意义的、适合工业文明时代需要的社会公德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是建立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基础上,其人伦关系表现为爱有差等的特殊主义;基于人性善,儒家把圣贤君子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可以说,重私德轻公德的儒家文化只适合于农业文明时代,而不利于只有普遍意义的、适合工业文明时代需要的社会公德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何丽 《科技信息》2012,(32):I0045-I0046
大学生良好的公德素养关乎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准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因此,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建设,有必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失范问题,从而积极探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过马路"反映出当下部分中国人守矩美德的缺失、生命敬畏的缺少、义务道德的缺乏等道德问题;"重私德,轻公德"思维惯性的影响、效率"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社会转型期的心理焦虑是"中国式过马路"伦理之殇的诱因;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以法律呵护道德、加强舆论宣传与监督、重视道德教育与践行,提升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德行,是"中国式过马路"道德治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革命道德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为对党忠诚的大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德和严于律己的私德三个方面。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对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激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昂扬斗志、指引时代新人的培育方向,继而进一步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应当从盘活中国革命道德资源、讲好中国革命故事和做好中国革命道德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三个方面传承和弘扬革命道德。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和内容。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公德状况及原因的分析,认为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公德行为养成可以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公德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优化公德环境与完善评价体系相结合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道德和道德教育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道德教育应立足于道德生活现产弘扬道德理想,从多元道德文化中筛选符合道德演进规律的伦理精神充产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数字化引发社会生活变革,网络道德在主体、行为活动、价值规范方面展现出与一般道德不同变化、困惑.网络道德具有新的相对独立的道德结构,其形式是虚拟的,内容是现实的、客观的.网络道德建设需要以一般道德为基础,结合网络及网络社会特点探寻反映网络伦理秩序现实要求的伦理价值规范以及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是时代的呼唤,是法制的发展。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所以,青少年德育教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而当前学校的德育问题令人忧虑,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力,少数教师的德育意识不足以及德育教学中的知行脱节等,都将严重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德育政策机制,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德育研究队伍的建设,认真研究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旅游道德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旅游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即审美性,体闲性和异地性。本文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本身所固有的道德意蕴。指出旅游在培养人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人格,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谈儒家师德观与当今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这个话题常言常新,它不断吸收新的时代精神和理念。从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的师德教育观入手,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当代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到治国方略的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对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高等学校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其中,加强师德建设,制定师德规范,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要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综合运用教育、管理、舆论、榜样、自律五种力量.  相似文献   

17.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中永恒的话题。近几年,许多学者都论述了道德法律化的相关问题。道德法律化就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的事实和过程。本文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在于道德功能的局限;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在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道德法律化的现实性在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的分析来揭示了道德法律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是全体公民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以此保证每个公民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充分认识社会公德的基本含义和形成过程,对社会公德在社会学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群体的划分,都有着积极意义,并对追溯当前社会公德下滑的内在机理,以及对社会良好公德的重新塑造,都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家私德伦理主张"亲亲为大"的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血亲宗法关系的层次之分不能兼爱,强调为了孝道可舍弃公正,这不免给人们带来错误的心理和行为暗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主张家国同构、以家庭为本位,家庭私德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及儒家伦理思想的主导性伦理道德,且与社会公德发生了冲突。随着血缘宗法制的衰落和现代文明的进步,我国已由熟人熟事社会跨入陌生人物的社会。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点,结合西方社会德性的涵养方法,型塑我国公民的现代社会公德观念,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思想不仅指导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并把它运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