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晓莉 《科技资讯》2006,(28):187-188
随着人们需求和居住环境的不断变化,城市住宅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住宅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需求对住宅形式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进行住宅设计,就必须要从分析人的居住需求入手,分析人的居住需求则需从人的居住心理出发。  相似文献   

2.
居住环境的社会性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育农 《甘肃科技》1998,14(3):10-11
一、人的社会性人作为居住活动的主体,使得居住环境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的感受,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人的存在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个人存在,二是社会存在。居住环境应该满足这两种含义下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决不...  相似文献   

3.
试论居住环境的可防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代居住环境安全防卫功能缺失原因的分析,结合我国传统居住环境的可防卫特点及西方学者对可防御空间的研究成果,认为环境本身具有安全防御的功能,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不应仅局限于形式上的追求,而应通过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创造具有领域性和归属感的室外空间环境,诱导良好的邻里关系的产生,提高居住环境的可防卫性。  相似文献   

4.
居住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支撑.然而,改善居住环境质量也一直在增加能源消耗和废气污染.文中同时考虑居住区的环境质量(Q)和居住区环境负荷(L),建立了系统化的方法来评价可持续居住区环境.Q部分是构建安全、健康、舒适、便利和社区性的人居环境;L部分是环境对居住和社区生命周期的影响.文中选择中国发展最快的、并给其他城市地区带来巨大影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来评价居住区的环境质量.作为该研究的第一部分,文中给出了在杭州和上海进行的针对居住环境质量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将进一步研究居住区环境负荷(L)的指标部分以及权重的确定.希望该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改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匡贤链 《广东科技》2008,(18):43-43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环境?当很多地产开发商仍只是停留于建造目前而不是面向未来的好销的房子的时候,一个对社会负责的职业地产策划人,应该弓1导房屋的建造者们走向未来健康、舒适生活的居住模式。就像节能环保建材的研发成功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居住一样,未来的房屋与社区,也应能肩负起推动世界居住模式向更有益于居住者方向前进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0年天津市区594份老年问卷数据,本文发现当代老年人实际居住方式以单独居住为主.且多数老年人的理想居住方式是不与子女同住,但且也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没有按照自己理想方式居住。本文发现老人的理想居住方式受到房子、子女尚未成家、两代关系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腊春 《广东科技》2007,(12X):35-36
惠东县城居住建筑类型,由于某些特定的历史原因,个体经济比较发达的经济特征,追求对独立、私密、大面积等居住条件的居住心理,土地廉价的物质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征及相关影响,探讨了老龄人口对居住社区的需求以及居住社区应补充配备的老年设施,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住宅ABC     
人与居住,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纵观住宅功能与住宅发展的历程,生态住宅已成为时代的时尚。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混合居住社区的提出背景、混合居住模式在美国的实施情况,对混合居住模式的社会效果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模式比城市范围内居住分异的社会效果要好,且有一定的可行性;最后,以万科城市花园与新江湾城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了混合居住模式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远古,北京房山周口店的龙骨山。一伙健壮的猿人为了寻找栖身庇护之所,与一群豺狼虎豹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这些被其后人开始称之为“人”的智猿终于将野兽赶出洞穴和巢穴,安然地居住了下来。天然洞穴和巢穴,或许就是人类祖先最早的居住建筑,而山顶洞,大概就是人类有考证的最早的民居了。  相似文献   

12.
杜寄中 《科技促进发展》2010,(8):256-256,252
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风水理论的实质就是从外在的环境和人的内心深处去设计人所存在的空间,把空间看做一个有生命的场所,使之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风水理论对居住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风水理论指导下的居住空间设计首先要注重人的生理需要,其次要把握人的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此外,还要用真、善、美来调整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情操.我们应摒弃风水理论中的迷信内容,挖掘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城市空间加速扩张,城市不断规划建设新城区.从城市新城区居民择居行为心理的角度,结合居民感知调查,实证分析了芜湖市天门新区居民的居住空间选择偏好,探讨了新城区居住空间的理想布局,以期合理引导天门新区的居住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5.
市民视角的广州市居住郊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广州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居住郊区化,经过起始期、发展期,目前正处于加速期,空间分布表现出沿交通干道扩散、板块集聚、近郊化的特点.影响广州居住郊区化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是政府、开发商、市民三方主体.在起始期及发展期市民主要处于被动地位,在政府及开发商作用下不得不选择在郊区居住,进入加速期后居住郊区化迅速发展,大部分市民开始逐渐接受居住郊区化,其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居住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现状的研究叙述,总结出现存居住建筑的几个特点,进而提出了居住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观念,在满足一般居住功能的前提下向着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发展方向及对设计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居者有其屋居住文化的论述入手,介绍了居者使用自己房屋抑或是他人的房屋,即建房而居或买房而居,租房而居或设权而居两类居住文化,从人的自然演进层面和制度经济学视角对此两类居住文化进行了评析,并对两类居住文化产生的原因也进行了文化上的成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居住利益法律化保障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赵华仁 《科技信息》2008,(3):114-114
居住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之一,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创造环境,是我们规划设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按照科学、生态学的原理,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为宗旨,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发展诸方面的关系,进而达到人口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合理循环、共存互利、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商艳 《科技咨询导报》2008,(13):114-114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中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人类渴望拥有的健康、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这要求人、居住环境,自然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20.
建筑空间的内外之分,是建筑自身发展的过程,并成为人辨识在空间之中的位置的依据,从而使空间变成了人存在的部分。建筑不仅为人提供一遮风避雨的场所,还与人的居住相关。与的传统观点不同,海德格尔基于基础存在论,揭示了建筑与居住的深切关联。此种关切对于分析当代建筑带来了启示,指出当代建筑乃虚无化、技术化和欲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