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井冈山福建柏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井冈山福建柏种群Ⅰ级幼苗数最多,占样地内福建柏个体数的55.00%,III级中龄树和V级老龄树个体数最少,均占样地内福建柏个体数的6.67%,种群结构为金字塔型,属于增长型种群。福建柏种群生命期望值先随径级增加而增加,然后又随径级的增加而递减,Ⅲ级中龄树的死亡率为负值。福建柏种群的存活曲线为近直线型,生长较为稳定。福建柏种群的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福建柏的种群特征主要由福建柏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所处群落的环境条件和群落结构所决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东江门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光叶红豆Ormosia glaberrima 种群的生存现状,本研究基于1 hm2固定样地数据进行光叶红豆种群径级结构分析,并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光叶红豆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个体以幼树为主,同时幼树和壮龄树死亡率也较高,随着径级增大,个体的存活率趋于稳定,整体表现为增长型,种群结构较为稳定;在小空间尺度上,光叶红豆个体间呈聚集分布,而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个体倾向于随机分布。光叶红豆幼树呈聚集分布,随着径级增加,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下降,成树呈随机分布。因此,古兜山光叶红豆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幼树、壮龄树死亡率较高和密度影响,建议通过适度开辟林窗等方式加强就地保护,结合迁地保护降低幼树密度,促进光叶红豆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3.
对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的观赏植物交让木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让木种群年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型,是典型的增长型种群;其种群个体主要分布在群落9 m以下的垂直空间范围;在海拔梯度上,由于群落发育程度和生境条件的差异,在1 400~1 500 m梯度范围内,种群个体分布数量最多;其种群个体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模式;生命表分析显示,交让木种群DBH1径级幼苗位于群落最下层空间,与其它种群个体幼苗竞争资源和空间的优势不明显,生存能力较弱,期望寿命不高,该种群存活曲线为"Ⅱ型"存活曲线,其存活率在各生活史阶段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海南濒危植物蕉木的年龄结构和数量动态特征,探讨两种干扰程度下蕉木种群生存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揭示蕉木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蕉木种群濒临灭绝的原因,为维护和恢复蕉木种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典型群落样方法对海南蕉木分布的9个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详细记录各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林分郁闭度、植被群落等生境指标。同时,调查每个样地内和其他非典型群落分布点蕉木个体的树高、胸径等指标;在对蕉木典型群落组成和结构调查的基础上,将所有蕉木种群个体所在群落分为受人为干扰较强和较弱两种生境进行比较和分析;将蕉木胸径大小划分为7个径级,并以胸径代替龄级来反映种群结构;将龄级与胸径大小级对应,绘制蕉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图;使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编制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分析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重要参数;运用时间序列模型模拟并推测蕉木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发展趋势。【结果】①典型蕉木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均较高;②两种干扰生境中的蕉木种群年龄结构有所差异,但幼龄和中龄植株总数量均占有一定优势,种群具有一定的恢复潜力;③两种干扰生境的蕉木幼苗数量均较少,Ⅱ龄级呈现衰退趋势,种群自我更新能力较差,对外界的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④种群生存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曲线呈对角型,各龄级阶段具基本相同的死亡率;⑤人为干扰程度强的生境中蕉木种群存活能力比人为干扰程度弱的生境中低。【结论】人为活动导致的适宜生境地减少和种子自然萌发率低是蕉木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蕉木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保护蕉木现有的成年个体;而对于蕉木植株分布较密集区域,在果实成熟季节应定期采收蕉木种子并加以一定的人工抚育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的更新;可通过适当修剪老龄的蕉木个体促进其萌芽,提高开花结实率;对于干扰程度较强生境的蕉木种群应加强植物的保护宣教工作,降低人为干扰;而在干扰程度较弱生境,也应加强对中小径级蕉木个体的人工抚育,促进蕉木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5.
选择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的长山子、磨菇台和北片的西大泉裸果木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从径级结构、冠幅结构、高度结构分析了不同生境下裸果木种群的结构特征,运用扩散系数、丛生指数、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指数、聚块性指数和聚集指数判定裸果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结果表明:裸果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均近似呈山峰型,冠幅结构近似倒J型;长山子和西大泉种群以中龄个体为主,幼龄个体和老龄个体均较少,蘑菇台种群以幼龄个体为主,中龄个体次之,老龄个体最少;蘑菇台和西大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型,长山子种群分布呈随机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国特有濒危极小种群梓叶槭(Acer catalpifolium)的年龄结构和动态特征,揭示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发展动态,探索其濒危机制,提出野生梓叶槭种群的保护和恢复对策。【方法】通过对集中分布于四川峨眉山和都江堰的梓叶槭种群进行样地调查,采用样方调查法,将各样地划分为1~4个20 m×20 m的样方,再将每块样方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 对样方内的梓叶槭植株进行每木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体数、树高、胸径等生长因子,同时记录各样地海拔、经纬度、坡向、坡度、林分郁闭度、植被群落以及土壤类型等生境因子; 以梓叶槭个体的胸径代替龄级来反映种群结构,将梓叶槭胸径大小划分为11个径级(Ⅰ-Ⅺ,设置DBH>50 cm为Ⅺ级,每级间隔5 cm),龄级与胸径大小级对应,绘制梓叶槭种群的径级结构图; 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重要参数; 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和发展趋势。【结果】梓叶槭在峨眉山和都江堰地区的种群差异明显,峨眉山种群共有105株,都江堰种群共有81株,种群龄级结构完整,种群径级结构表现为中龄级所占比例较大、幼龄级和老龄级比例次之的纺锤形结构。梓叶槭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变化指数表明,两个地区受随机干扰时的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pi')分别为0.011 6和0.004 2,均趋近于0,总体上表现出由稳定型向衰退型转化的衰退型结构; 生命表及相关曲线分析显示,梓叶槭早期个体死亡数较高,存活数随龄级的增加而减少,对环境的选择作用强; 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各龄级种群有相近死亡率; 生存函数分析表明,两个种群的生存率函数S(t)均随着龄级的增大呈单调下降的趋势,而累计死亡率F(t)则呈单调上升趋势,两个函数曲线变化呈现互补的现象; 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2、4、6、8龄级时间后梓叶槭老龄级个体逐渐增多,幼龄级个体则有所降低,种群稳定性降低,难以长期维持; 如果种群中幼苗难以补充,幼树不充足,再经过4个龄级后梓叶槭种群将成为衰退型种群。【结论】导致梓叶槭濒危的原因可能是梓叶槭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为干扰; 应加强对梓叶槭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保护梓叶槭现有的成年个体,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更新,防止栖息地及生态系统的破坏; 还要深入开展梓叶槭生物学及繁育特征研究,提高梓叶槭种子萌发率和成苗率,促进其种子向幼苗转化。另外,在天然林更新中,应采取人工抚育等措施来加强对中小径级梓叶槭个体及生境的保护,促进梓叶槭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7.
江西三清山浙江楠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三清山浙江楠群落为调查对象,在野外样方调查获取资料基础上,对浙江楠种群径级、高度级、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楠种群径级结构呈橄榄型;高度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和年龄结构呈橄榄型,幼苗严重不足,具有逐步衰退的趋势;种群更新主要靠种子繁殖;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聚群分布;分布格局动态由幼苗、幼树的聚群分布向中树、大树的随机分布的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方法,对重庆市4个区县的毛叶木姜子天然林开展调查,共选定7个典型样地(P1-P7),并对群落组成、种群结构、开花情况和静态生命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叶木姜子群落共有54科92属111种维管束植物,主要为被子植物,占总种数的89.19%;根据对毛叶木姜子种群结构的分析, 75.34%的个体处于第2-4高度级, 79.37%的个体处于第2-4冠幅级, 55.16%的个体处于第Ⅲ-Ⅳ径级; P3和P5中个体高度集中在4~6 m,冠幅较大,雌雄数量基本相等,开花情况最好;经过对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可知该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第Ⅴ龄级生命期望值最低,第Ⅵ龄级具有最高的死亡率,拟合对比后发现存活曲线更符合Deevey-Ⅱ型.  相似文献   

9.
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异速生长模型,对大青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黄檗树高—胸径的异速生长关系、不同龄级个体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檗种群幼苗和幼树较多,属增长型种群.黄檗种群龄级1、龄级2和龄级3在各尺度下呈集群分布,龄级4在大尺度上呈集群分布,在小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的趋势.黄檗种群胸径≤20cm的各龄级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有利于种群的发展,但是龄级1、龄级2、龄级3与龄级4之间的相关性各不相同.大青沟黄檗的树高—胸径的异速生长模型为y=0.637x1.004,可预测黄檗的生长量.保护区内要培育一个以黄檗为建群种的稳定群落,仍需要进行抚育工作和加强管理、保护.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布格局、径级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等方面研究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柽柳种群分布格局及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种群格局随取样尺度由25 m2到400m2增加,聚集强度逐渐增加,其中,在取样规模为25 m2和150 m2尺度上聚集分布强度较大;2)种群年龄结构呈现中树(Ⅲ-Ⅵ级)比例最大(75.61%),大树(Ⅶ-Ⅸ级,18.17%)、老树(Ⅹ级,3.45%)和小树(Ⅱ级,2.08%)比例次之,幼苗幼树(Ⅰ级)比例最小(0.69%)的规律;3)柽柳种群死亡率在径级Ⅵ最高(55.45%),随着径级的增加,死亡率呈现“低一高一低”的“模纺锤形”模式.柽柳种群天然实生苗更新困难,种群呈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1.
雾灵山东大石沟核桃楸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雾灵山东大石沟核桃楸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间相关性及群落内物种类型做了调查.结果表明:(1)该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51科80属94种;(2)群落整体郁闭度较高,草本层植被较为丰富;(3)群落物种数随海拔升高先减小后增加;多样性随海拔变化明显,海拔越高,物种多样性越小,海拔差越小,群落种类组成越相似;(4)群落内植物分布主要以温带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江苏宝华山地处亚热带北缘,青冈为其森林群落的重要组成树种。对青冈种群动态进行研究,可了解该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动态,同时为森林保护策略的制定和人工林的演替促进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宝华山设置1 hm2的固定样地,对样地内 432 株青冈个体进行定位并每木检尺; 根据胸径大小将其划分为 10 个径级,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探讨了该物种的种群动态; 采用点格局方法(Ripley’s K-Function)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青冈种群径级结构呈类倒“J”形,自然更新良好,属增长型种群; 个体的最高和最低死亡率分别出现在第 5 和第 6 径级,存活曲线接近于 Deevey-Ⅱ 型; 随研究尺度增加,青冈种群呈现由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到均匀分布的变化,而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变化规律略有差异,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随空间尺度加大,变化规律同种群一致,老树则多呈随机分布。【结论】青冈在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种群可长时间维持稳定的状态。为促进宝华山乃至整个宁镇山脉人工林向更加自然稳定的方向发展,建议人工抚育时,适当补植青冈幼苗,促进林分更新。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马尾松年龄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种群大小级,存活曲线,高度级,分布格局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马尾松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年龄结构属于中衰型,种群个体在空间配置上多居于乔木层,灌草丛中有少量分布,同时,马尾松种群呈集群分布格局,这可能与马尾松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但在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不同,随种群年龄的增加和径级的增大,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变为随机分布,这主要由种内和种间竞争引起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4.
分别应用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群落仅。结果表明:(1)仪多样性在600—700m海拔段最高,在1600—1700m海拔段最低;(2)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各指数值在群落不同层次的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3)在不同坡向中,物种多样性在西南坡的各指数值最大,而在南坡的各指数最小;(4)不同坡度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值存在较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选取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群落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段,设计11个样地,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乌金山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群落学特征,并对该群落的环境概况进行分析,计测了不同地段上群落的频度、盖度指标和不同层次上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在乌金山海拔950 m-1450 m之间,群落分为乔、灌、草3个层次,乔木层为油松单优组成,外貌特征上以地面芽植物为主.其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均匀度指数呈平缓下降的趋势,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乌金山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明显受群落类型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群落结构越复杂,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越大,均匀度指数越小.  相似文献   

16.
对新疆巩留雪岭云杉自然保护区内陆栖脊椎动物在不同生境的分布、数量特征和动物地理从属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自然保护区内陆栖脊椎动物总计 14 6种 ,分属 4纲 ,2 1目 ,5 2科 ,10 9属 .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生境的虻类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摸清该地区虻相本底资料。方法:选择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孳生环境,采用常规方法采集、制作标本和鉴定虻种,并对我院馆藏标本进行整理,编制名表并进行相关讨论。结果:记录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虻科3属12种,分别隶属于斑虻属(2种)、黄虻属(1种)和虻属(9种)。结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具有较好的虻类孳生和血源条件,具有虻类多样性,反映了东洋界的区系特征,该地区优势种是华广虻。  相似文献   

18.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种群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丝梨(Sycopsis sinensis Oliver)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研究,水丝梨种群大小、高度级结构研究表明,幼苗、幼树数量严重不足,中成树成高频分布,个体之间竞争激烈,整修种群表现为一不稳定的成熟类型,幼苗、幼树地低频分布将是影响种群稳定的限制性因素,对水丝梨种群的保护作者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分析并掌握连云港云台山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天然种群的结构特征、分布格局、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为优良景观树种山樱花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 hm2固定样地山樱花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年龄结构、绘制存活曲线、编制静态生命表、预测时间序列和点格局分析,以期对该山樱花种群有进一步的了解。 【结果】样地中乔木层短柄枹栎和山樱花的重要值最高,是群落的主要建群种,山樱花作为群落优势种之一的情况并不常见,其种群径级结构呈“扩张型”,低龄级个体数量较为丰富。静态生命表显示:山樱花植株个体平均生存能力随龄级增大而减小;存活曲线呈Deevey-Ⅱ型。根据时间序列预测的结果推断,未来2、4、6个龄级时间后山樱花种群各龄级个体数均逐渐增加,种群能自然更新。山樱花种群各年龄段的植株密度存在较大差异,整体呈随机分布或集中分布。【结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优势种以壳斗科为主,朴树、黄连木等也是常见的优势树种,以山樱花为优势种之一的并不多见。云台山山樱花种群结构呈持续稳定的状态,自然更新能力较强,在云台山保护区地带性植被恢复与风景林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加大保护力度。同时也说明通过上述方法揭示特定种群的结构及数量特征,对特殊群落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