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与文化、政治的关系密切。语言不仅体现文化、政治,同时也被二者塑造,因此文化和政治通常是语言修辞编码的动因。中国是尊“礼”的“礼仪之邦”,行“礼”必要言“礼”,汉语中包含有许多“礼”字的修辞话语和众多的“礼X”的词语。以佛教词汇中的“礼X”词语和政治话语场中的“礼”字修辞编码行为为例分析它们背后的文化和政治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2.
论述“指桑骂槐”不仅是一个成语,同时也是一种言语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自有其成立的特殊语用条件,也必然呈现出独特的语用魅力;它不但积极参与话语与文本层面的修辞建构,而且还能参与人的精神层面的修辞构拟。  相似文献   

3.
对立统一的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言语是思维的轨迹。言语修辞属于动态的语用范畴,千变万化的修辞意识和手段,往往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关系。汉语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语言,其修辞中对立统一的现象大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与语法之间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包含着民主政治的一些元素,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儒家的终极理想与民主政治并不矛盾。儒家参与政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作为近乎于公民社会的政治社团的功能,儒家对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诉求。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儒家文化的开放性为切入口,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人格平等和参与平等为基础,“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发掘儒家文化的价值功能,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修辞的目的在于提高言语表达的社会效果,使言语接受者乐于接受,产生共鸣。检验修辞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言语接受者的心理认同度。易懂、易记、易感是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言语表达社会效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法律修辞方法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方法,在谋篇布局的基础上,以寻找言说关键词进行说服的思维活动。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主要是“把法律作为修辞”以此进行说服,因而法治意识形态的属性比较明显。只要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把法律作为修辞”,那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法律就有了话语权。然而,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以说服、信服为目标,因而不能刚性地依据逻辑的推论,或片面地以权力进行压服。法律修辞方法所寻求的,是以形式法治为主,并附之以实质法治的方法;旨在思维的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比较,目前进行的法治意识形态建构,主要是矫正片面的权力思维或实质主义思维的弊端,理顺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的关系。在权力政治言辞过剩的情况下,倡导“把法律作为修辞”的说服方法。这对法治意识形态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口语导游辞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一种语体,其修辞主题在具有口语修辞的动态性特征的同时又具有书面修辞的静态性特征。导游员角色二重性的特点决定了他所使用的言语的修辞方式具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复合性特征。从导游言语辞格频度分布次序来看,由于景观类型的内涵不同,因而其导游言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导游言语的取向比较明确,可以预设。文化景观的导游言语的取向具有综合性、不可预设性。  相似文献   

8.
人际修辞是双向交流中追求理想交际效果的言语行为。人际修辞的基本原则包含:定位原则、诚信原则、尊重原则、情感原则与谐和原则。  相似文献   

9.
修辞的目的在于提高言语表达的社会效果,使言语接受者乐于接受,产生共鸣。检验修辞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言语接受者的心理认同度,易懂、易记、易感是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言语表达社会效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主客二元思维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人”被抽象化和对象化,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和需求,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藉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的人学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1.
修辞的最高境界是修辞的“化境”。这种“化境”是指修辞主体运用修辞技巧已达到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地步,再也感觉不到自身在刻意运用修辞技法。同时,修辞接受客体也感觉不到修辞主体运用技巧的痕迹。要达到修辞的“化境”,必须达到天然自成的反映生活和修辞主体情感的“真”;修辞与语音、语境、语体的“谐”;修辞主体对修技巧的一种独特感悟与运用的“灵”;修辞语言清新自然言简意丰的“朴”。  相似文献   

12.
模糊言语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的特征,由这种不确定、不精确的模糊言语构成的各种模糊修辞手段,必然也就有着无限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它能给读者提供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间,真实地再现广漠无限、色彩纷呈的客观世界,贴切地表达精细隐微、丰富复杂的主观感情,在具有极其丰富内蕴的艺术境界中,造成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似是似非”的模糊性美感效果,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情意领略不尽,余韵袅袅不绝的模糊性审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修辞研究与修辞教学中涉及的部分侧面,粗略地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也有质疑与商榷。偏见谬误,在所难免,不揣冒昧,谨就正于同志。一、修辞形式的选择“摆脱不了”思想内容的“纠缠”二、词、句的双向延伸开拓了修辞的研究领域三、修辞活动伴随着心理活动并与审美活动同步四、“模糊”与“准确”的修辞要求是辩证统一的五、修辞的综合性的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14.
变异修辞的特点是辞面和辞内不吻合,具有离异性。辞面仅仅是言语现象,辞内才是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正因为这样,变异修辞具有含蓄美。也正因为辞内和辞面不吻合,它丰富的含义容易被歪曲。在对变异修辞的理解和欣赏中,应该充分借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语境,对其进行再创造,切忌受“实证”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语境和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语境使深层修辞与语法、逻辑内在地得到统一;语境还是辞面与辞里、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条件。修辞作为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活动,是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目的的,若脱离特定的语境,就失去了生存价值。语境是修辞之基础,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修辞内涵的展示,审美效果的体现,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言语科的高材生,其言辞才华在经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子贡不仅在口才上颇有才华,对修辞也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其身份和履历促成其修辞观,其修辞观反过来对其造成了影响.子贡的修辞才能对他所在的时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其修辞观影响了儒家文化的形成和传承.理解子贡的修辞思想,对于理解《论语》的编撰思想以及儒家修辞思想的发展形态和发展历程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修辞遍及了各种言语活动。作为以引起学生兴趣 ,促使其思想和行为发生预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课文导语 ,更是与修辞密切相关。情景和需要构成了导语修辞的前提 ;变异和对语词的调整以及辞格的精心选择是导语修辞的常用策略。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言语的接收者(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 ,达到教师要求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言语科的高材生,其言辞才华在经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子贡不仅在口才上颇有才华,对修辞也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其身份和履历促成其修辞观,其修辞观反过来对其造成了影响。子贡的修辞才能对他所在的时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其修辞观影响了儒家文化的形成和传承。理解子贡的修辞思想,对于理解《论语》的编撰思想以及儒家修辞思想的发展形态和发展历程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王钧 《科技咨询导报》2007,(2):159-159,161
修辞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本文对“移就”这一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突破语言常规的变格修辞手法从其特征、表现形式、运用原则以及与通感之间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钧 《科技资讯》2006,(34):202-203
修辞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本文对“移就”这一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突破语言常规的变格修辞手法从其特征、表现形式,运用原则以及与通感之间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