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2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首次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引入行政诉讼,对于人民法院从行政诉讼证据学的角度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对指导行政主体在行政程序中依法收集和运用行政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行政判决在行政诉讼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行政判决的种类直接影响到行政诉讼功能的实现。基于此,在对我国和其它国家关于行政判决种类的规定予以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制度在我国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胡露 《韶关学院学报》2014,(11):101-105
推行电子政务是今后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见,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出现的电子证据将在行政诉讼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虽然《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将电子证据作为新的法定证据类型规定其中,但在诉讼过程中如何对电子证据进行保全并未提及。由于行政诉讼活动的特殊性,加之电子证据具有易被破坏的属性,从保全方式、保全程序等方面对行政诉讼中的电子证据进行保全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政诉讼中法院调取证据制度的发展确立了因循民事诉讼理论,但对这种发展路径需要反思。西方国家行政诉讼法院调取证据制度的确立,以限制行政权力、保护公民权益为宗旨,体现了一种权力规范主义思想。我国现行法院调取证据制度以了结行政争端为指导原则,这种思想偏离了行政诉讼的应然价值,有必要确立独立的指导原则用以建立正确的行政诉讼法院调取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举证责任,这是众所周知的一种法定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行政诉讼中除此以外的证明对象的举证责任分配,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0]8号司法解释第二十七条和第九十七条的规定。但考察这些规定的内在含义及其适用中可能带来的问题,不难发现它们与行政诉讼的应有之义相悖。关于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应视证明对象及举证人的不同而不同;目前的法定证据制度是无奈而非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已进入修改的议程,修改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扩大我们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标准,所以行政行为不仅是一个学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在修订我国《行政诉讼法》时必须在该法律里面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内涵和外延,以达到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防止实务中对行政行为的错误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解决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立法没有规定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处理方法。日本的当事人诉讼虽然也能彻底解决此类纠纷,但从本质上看,是民事诉讼而非行政诉讼。我国在行政诉讼中应设立专门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以彻底解决此类纠纷。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最佳方式,但它并非一种独立的行政诉讼类型,我国应把它作为行政诉讼类型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及各类行政行为是否可诉始终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具体来讲本文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现状,国外一些国家的受案范围规定对我国有借鉴作用,最后对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上有“控权说”和“保权说”,我国的行政诉讼是建立在“控权说”的基础上的。行政诉讼证据是法院解决行政纠纷的根据,当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就涉及到举证责任及其分配。在举证责任分配时,要考虑举证能力的强弱、难易程度、利益关系等。就我国而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有一般原则即“举证责任倒置”和例外原则即原告举证。  相似文献   

10.
在行政相对人不能、不敢、不愿提起行政诉讼以及在违法行政行为侵犯公共利益时,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权利。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内外的司法实践,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是可行的。同时本文还论述了建立行政案件检察机关公诉制度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证据是行政主体做出行政行为的前提与基础.行政证据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部分.近年来学界有很多关于行政证据的定义、种类、特点、证明责任以及与行政诉讼证据的区别等的研究,从而有利于探索行政证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促进行政证据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提起行政诉讼是原告依法享有的重要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照该条保护诉讼权的规定 ,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只要认为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仅益 ,并符合该法第 41条起诉条件的规定 ,就可以启动行政诉讼程序成为原告。但由于种种原因 ,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或出于自愿 ,或不得已行使只有原告才享有的撤诉权利 ,导致行政诉讼程序的结束 ,因此 ,原告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和消灭的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0个行政诉讼案例的实证分析,可以观察到我国行政诉讼对优势证据规则适用的大致状况。在行政诉讼中,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主要应适用在适用简易程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行政裁决案件、行政机关采取临时保全措施的案件以及行政机关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的案件。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确认判决。分为确认合法判决、确认有效判决、确认无效判决和确认违法判决。这四类判决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行政诉讼目的的错位、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定位的不准确、行政行为无效理论在实体法与程序法衔接上的脱节以及对私人利益的轻视。针对行政诉讼确认判决的问题与成因,有必要取消现有的确认违法判决和确认有效判决,重新构建确认违法判决与确认无效判决,以期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判决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行政案件可以适用变更判决。在行政权无限扩张和膨胀的今天,行政诉讼的变更权则是司法权介入行政权的最突出表现,是法院行政审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并完善司法变更权有利于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制约,而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司法变更权是有限的。文章通过分析司法变更权的涵义和国外的立法经验,反映司法变更权的必要性和适当性,提出需要扩大行政诉讼中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张全 《科技信息》2009,(8):357-357,360
案卷排他性原则在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法》迟迟不能制定出台,建立普遍约束行政活动的行政案卷制度尚需时日。行政案卷制度是否能够落到实处,往往有赖于行政诉讼的制度设计是否体现了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内在要求。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行政程序中案卷排他性原则及其要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在行政诉讼中设立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必要性,最后在分析我国行政诉讼法对案卷排他性原则的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行政诉讼中适用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颜燕 《科技信息》2009,(3):253-253
本文从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规定入手,主要从理论基础上分析了该项规定的制定的理论依据,得出这些理论依据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并不十分科学。从而提出,我们应该以时俱进,将内部行政行为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对于行政执法是非常有效的监督手段。行政机关对每一起案件作出处罚,采取每一种行政管理强制措施,都存在通过行政诉讼检验其执法行为正确与否的可能。因此,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增强对新形势下行政诉讼的认识,切实做好应诉工作。一、理性直面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该法第十一条受案范围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除不可诉的行为外,只…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应包括法院和行政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行政诉讼权利义务关系及行政诉讼参与人相互之间的行政诉讼权利义务关系。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在主体、内容、客体等要素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行政审判权力与行政诉讼权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成为整个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中心和枢纽。研究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有助于人民法院正确行使行政审判权,有助于引导行政诉讼参与人正确地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行政理论与实务界的焦点问题,由于传统理论和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本身的缺陷,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行政诉讼发展的重大症结,根据我国行政法制度设计,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问题是一个关乎公民权利能否获得行政救济的前提性问题,对其界定关系到行政诉讼之目的、行政诉讼之价值取向。在我国原告资格的核心是"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对其界定是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的核心。本文拟从日本对"法律上的利益"、台湾对"权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的界定进行分析,试图更好地解释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称"法律上利害关系",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