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隋玉婵  刘芳 《科技信息》2009,(24):I0115-I0115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侧重词汇与语法知识的分析,忽略了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本文通过分析文化的内涵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魏自鹏 《科技信息》2011,(1):175-175,417
通过分析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思想的内涵,讨论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谈谈档案工作如何借鉴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先进思想以及在借鉴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期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改进档案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菲菲 《科技信息》2009,(25):110-110
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将文化问题与政治问题相混淆的问题、思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文化改造过于求“纯”的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朱天文在台北都市空间、在所置身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被不断形塑的过程,以及她的文化敏感与回应需要,成就了她的“末世”书写。本文分析《世纪末的华丽》在朱天文写作中的意义,以及《荒人手记》中的政治与诗学的复杂辩证,揭示其文化政治含义,也指出其写作有“文字乌托邦”的重复衍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张强 《科技资讯》2006,(27):182-182
本文立足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阐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以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指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然后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导入并培养文化意识的途径,分析文化渗透的两个方面,把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英语教学理念,并对英语教师提出几项建议,以便教师在对学生的文化意识渗透和培养的过程中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土地本位、群体本位和伦理本位等价值取向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说明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棱对当今中国教育的促进与阻抗,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潮流的席卷下,世界各民族的交流目趋频繁。全球化的过程已不单是经济的全球化,随之而来的还有文化的全球化,那么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做到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文化自觉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探究与解读,从而对我们进一步理解何为文化自觉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本文也就文化自觉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穆慧琳 《中国西部科技》2009,8(31):63-64,68
本文首先从翻译标准入手,探讨了文化与语言以及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旨在通过这些分析使读者明了文化差异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然后具体论述文化差异是译文准确的关键,文化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以及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从生存环境的差异,习俗差异,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作阐述,接着提出当今热点问题一一如何解决文化差异翻译以及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文化身份,最后在传播活动顺利进行的问题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魏婷 《科技信息》2010,(8):I0140-I0140
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障碍,使得交际失败。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包括不同的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传统以及交际过程中具体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等。了解到以上各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使交际更为顺利:  相似文献   

10.
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交织是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阶层在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促成了清末大众启蒙运动的兴起。在这个知识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新式传媒与藏书楼、阅报社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艺形式既是开启民智的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为此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近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林语堂以各具特色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表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的译坛.他们在翻译的对象选择、直译意译观念及欧化问题等方面,既存在共识更存在分歧.对这些问题的爬梳和比较,以期进一步澄清他们在翻译观上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不求甚解”是中国学生在英语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文章简单介绍了什么是翻译中的“不求甚解”,例举了“不求甚解”的几种表现,还探讨了产生“不求甚解”的三种原因,并针对这三种原因提出了如何克服翻译中的“不求甚解”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企业名称的翻译缺乏规范。本文收集了大量的翻译案例,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结构、语音、意义方面来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中英的企业名称有各自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成功的企业名称翻译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上,并遵守简洁、达意、灵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浅析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它们均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语境分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语境在理解原文时对确定词义、判断句法和解读句意起促进作用,在表达译文时对译文文体风格、遣词造句和篇章修饰起制约作用。要正确处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其根本的基础或条件就是对两种语言的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5.
文化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话语理解,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话语理解要通过翻译才能完成。话语翻译应该透过源语的表面结构认识其内在信息,这就要求译者深入了解话语文本中不同层次的相关内容。《西方神话学读本》中《潜水捞泥者:神话中的男性创世说》一文涉及文化理解的不同层次,对这种话语翻译实践中的误译实例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层次分析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翻译理解及表达中对精确信息与模糊信息的处理,阐明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转换的精确性应该是相辅相存、相互渗透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转化。因而翻译时对语言精确性和模糊性不可偏废、不可夸大,才能制成好译文。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中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不同,人们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界限认识不清,造成了对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换的不同理解。原型范畴理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为不可译性向可译性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富有弹性的解释机制,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研究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意义的理解是基于认知心理基础上对源出语的认知理解;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对源语语篇及译语语篇采取原型分析尤为重要。因此,在翻译属于号召型文本的广告英语时,我们也应从原型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等值效应。  相似文献   

19.
张丽萍 《科技信息》2011,(11):I0255-I0255,I0267
本文从语用等效理论角度探究实用文体翻译。语用等效翻译即译者力求译文接近或等于原文的效果,既要注意具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词语的翻译,也要注重对“言外之义”的理解与传达。  相似文献   

20.
语境与翻译     
语言的表达是离不开语境的,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脱离了语境的制约,我们无法谈论词的意义,更谈不到准确无误的翻译。所以说,语境在翻译中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