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探讨了快速脱水法生产活性氧化铝过程中氢氧化铝物性对活性氧化铝产品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石家庄附近炼铝厂废弃的铝灰生产氢氧化铝,能够有效利用资源,消除环境污染。通过试验制备了氢氧化铝,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延长反应时间,加大碱的投入量,可以提高氢氧化铝的收率,回收的氢氧化钠浓缩后可以回用。在试验基础上,完成了工艺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3.
氢氧化铝中氧化铝含量测定的几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锌盐返滴定法、铜盐返滴定法对氢氧化铝中氧化铝含量的测定与国标"氢氧化铝"中氧化铝含量的测定进行了比较试验,分别介绍了锌盐返滴定法、铜盐返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测试步骤及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做了回收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可以互换。  相似文献   

4.
在强烈搅拌的条件下,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级的拟薄水铝石,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煅烧得到超细活性氧化铝,讨论了沉淀反应中溶液浓度、气体流量、反应终点pH值对前驱体晶型的影响 ,以及前驱体的晶体形态对氧化铝形态的影响。用XRD、TEM及BET对产品进行了表征,表明本方法可得到粒径小、而且比表面积比较大的活性氧化铝。  相似文献   

5.
在强烈搅拌的条件下,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级的拟薄水铝石,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煅烧得到超细活性氧化铝,讨论了沉淀反应中溶液浓度、气体流量、反应终点pH值对前驱体晶型的影响,以及前驱体的晶体形态对氧化铝形态的影响.用XRD、TEM及BET对产品进行了表征,表明本方法可得到粒径小、而且比表面积比较大的活性氧化铝.  相似文献   

6.
合成羟基磷灰石除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合成羟基磷灰石的除氟性能及影响因素,并与活性氧化铝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的吸附容量、吸附速率大于活性氧化铝且基本上不受pH值的影响,经处理后的含氟废水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7.
纳米氢氧化铝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介绍了纳米氢氧化铝的表面改性过程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用表面改性剂进行了氢氧化铝表面改性研究,采用了比表面积测定、红外光谱分析等测试方法对改性效果进行评价,确定了最佳改性条件。检测了改性的氢氧化铝粉体。研究结果表明,氢氧化铝颗粒比表面积增大、吸油值降低、存在化学和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双氧水专用活性氧化铝在蒽醌法双氧水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影响活性氧化铝再生能力的因素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将水体内六价铬的污染问题解决掉,文章对活性氧化铝对六价铬的吸附效果进行了研究。首先要考虑吸附时的影响因素,如六价铬的初始浓度、投加量、吸附时间以及p H值等因素。那么,通过文章对活性氧化铝对六价铬的吸附影响内容的分析,从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活性氧化铝吸附法处理含氟污水工艺流程中,不同影响因素对活性氧化铝除氟效果及其吸附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各工况条件下的出水氟离子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对比确定最佳工况值.结果在p H为7时,活性氧化铝除氟能力最大,除氟率为77.98%;滤速为5 m/h时,出水氟离子质量浓度最低为3.4 mg/L;在硫酸铝质量分数为3%、再生时间为3 h、再生流速为3 m/h时,活性氧化铝再生吸附量恢复最大为1.38 mg/g;在氯化钙投加量为1 000 mg/L时,上清液氟离子质量浓度最低为15.2 mg/L;工艺处理成本为9.34元/t.结论活性氧化铝吸附法处理含氟污水工艺流程中,各工况对活性氧化铝的除氟效果及其吸附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控制各工况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值,可以保证工艺的最佳处理效果,从而满足出水氟离子质量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善铝代α-Ni(OH)2的电化学性能,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含不同配比Al3+、Co3+的Ni(OH)2.样品经CT、XRD、FTIR、SEM等表征为α-Ni0.8CoxAl0.2-x(OH)2.2-0.5y(CO3)y.zH2O.恒电流充放电和微电极CV等测试表明:Co3+的摩尔分数在0.02~0.04时,合成的样品作为氢镍电池的正极材料,在放电比容量、电极可逆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均得到改善.Co3+发挥了稳定α相结构、增强导电性等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CO和NO双分子探针-IR技术研究了双金属Rh-Co/Al_2O_3催化剂的Rh-Co相互作用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Rh_2CO_2(CO)_(12)簇合物制得的Rh_2CO_2/Al_2O_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强,使其在673KH_2还原后产生一种新的线式CO吸附的Co中心。此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不同于Co_2/Al_2O_3(由Co_2(CO)_8制得)上的Co中心。由金属盐共浸制得的(Rh+Co)/Al_2O_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弱,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与单金属Co_2/Al_2O_3相同。Rn_4/Al_2O_3(由Rh_4(CO)_(12)制得)上3种CO吸附的Rh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孪生CO吸附的Rh中心上,CO强于NO;在线式CO吸附的Rh中心上,CO与NO相近;在桥式CO吸附的Rh中心上,CO弱于NO。CO在Co_2/Al_2O_3上不产生分子吸附态。  相似文献   

13.
几种6000系汽车板铝合金的结晶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以及金相分析,针对几种6000系汽车板铝合金,研究了不同的合金成分对结晶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铸造时形成的结晶相为Al1.9CuMg4.1Si3.3,Al8(FeMnCr)2Si,Al5(FeMnCr)Si,Al4(MnFeCr)3Si2,Al5(MnFeCr)12Si7以及Mg2Si.随Mg/Si,Mg/Cu质量比及Mn含量的增大,Mg2Si和Al(FeMnCr)Si/Al(MnFeCr)Si型结晶相数量增多.均匀化时,除发生Al5(FeMnCr)Si向Al8(FeMnCr)2Si相的转变外,其他结晶相的类型不变.在随后的固溶处理和时效过程中,结晶相不再发生变...  相似文献   

14.
介绍以旋转填料床为强制混合反应器进行化学液相沉淀反应,生产碳酸钙、氢氧化铝、硫酸钡、氧化锌、拟薄水铝石、碳酸缌等纳米粉体材料的工艺及实验结果,考察旋转填料床转速、溶液的过饱和程度、分散剂等因素对平均粒径的影响,提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用错流型旋转床解决逆流型旋转床气相压降过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熔体反应法,以Al-Zr(CO3)2-KBF4反应体系原位反应合成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用SEM分析生成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用水淬快速冷却得到的增强相颗粒,尺寸细小并且在基体中分布均匀.XRD分析表明:Zr(CO3)2和KBF4与铝液反应生成ZrB2、Al2O3、ZrAl3颗粒,金属型复合材料的增强相颗粒尺寸显著增大,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显微硬度随加入的反应物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延伸率先升后降,属塑性断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和差热分析法,研究了P_4O_(10)-Al(OH)_3-H_2O混合体系中生成的磷酸铝种类和生成量与摩尔比P_2O_5/Al(OH)_3(R)、P_4O_(10)的吸水量、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关系。得出了本体系各磷酸铝的生成最佳条件以及在各温度下的热变化情况,弄清了五氧化二磷和氢氧化铝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使用交流磁化率、XED、NQR、NMR等实验手段通过加速反应研究YBa_2Cu_3Or超导相在水中的退化机制问题。研究表明,水对超导相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使之分解为CuO、Ba(OH)_2和Y-Ba化合物,Ba(OH)_2又进一步和大气中的CO_2反应生成BaCO_3o.DW-3胶涂层和金属管帽封装能有效地保护超导样品防止水或大气中水汽的侵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使用交流磁化率、XRD、NQR、NMR等实验手段通过加速反应研究YBa_2Cu_3Q_7超导相在水中的退化机制问题。研究表明,水对超导相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使之分解为CuO、Ba(OH)_2和Y-Ba化合物,Ba(OH)_2又进一步和大气中的CO_2反应生成BaCO_3。DW-3胶涂层和金属管帽封装能有效地保护超导样品防止水或大气中水汽的侵蚀。  相似文献   

19.
硫酸根对羟基氯化铝羟桥聚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Al-Mg合金直接氧化合成Al/ Al2O3存在Mg的挥发及线性生长动力学特点的分析,在把表面MgO形成过程看成是Al2O3向MgO中的溶解过程并认为MgO部分为n型氧化物时,氧化过程有利于Al2O3的形成:Al-Mg合金直接氧化过程中,Mg的挥发满足Al2O3形成的两个条件,Mg挥发促进表层P型MgO的生长和内层n型MgO中Al2O3的形成,促进MgO向MgAl2O4的转变过程;MgAl2O4在Al2O3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MgO向MgAl2O4转变过程中,生长应力导致MgAl2O4中形成间隙,Al熔体通过此间隙向氧化前沿进行渗流输运;Al2O3的生长动力学取决于MgO向MgAl2O4转变的速度,MgO向MgAl2O4转变速度加快是Al/Al2O3生长动力学呈线性关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