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司马迁是在发生了时空置换的文化差异中来解读屈原的。在史官文化的感召下,司马迁剖析了遗成届愿悲剧的社会和思想缘起,再以儒家的文艺理论对《骚》进行了文化定位,纳《骚》入诗,揭示了剖作主体的悲科心态和作品的悲剧精神。司马迁还从游士文化角度和道家观念出发,反思屈原命运的最后结局,寄寓了司马迁复杂的倍鳍和人生感喟。论文最后分析了司马迁作这种解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以客观、冷静的治学态度对西汉时期的酷吏进行了“实录”。通过对这些酷吏群体遭遇的分析,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客观冷静记录间,折射出的是抑制与愤激,不满与同情,这透出了司马迁对人的命运、人的生存价值的怀疑与困惑,是不自觉的悲剧意识的显现。这种悲剧意识是隐性的,但却是崇高的,闪烁着人性和独立精神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在对《离骚》的接受过程中,司马迁的悲其志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在理解这句话时,人们多从司马迁与屈原的悲剧性人生理解,这并不能达到十分准确的理解目的。结合《离骚》和《屈原列传》,可知司马迁的悲其志与《离骚》的内在情感是一致的。屈原之志主要指其高洁人格、忠君爱国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经历,而司马迁的悲其志表现的正是对屈原高洁人格和忠君爱国理想的赞美以及对其怀才不遇的哀伤。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是因为这些篇章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司马迁之所以悲屈原之志,并第一次如此充满感情地写下了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屈原列传>,是因为司马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生平志趣、政治遭遇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真诚的头颅撞击真理大门的人。虽然他有着“与日月齐光”的人格,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时常遭到污泥浊水的冲刷。像他这样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时誉时毁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本文试就这种现象,探求一下产生屈原悲剧的因素。下面我以两汉为重点,看看两汉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 概括地说,汉代对屈原的评价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以刘安、司马迁和王逸为代表,他们不仅肯定了屈原诗歌的艺术价值,而且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人格。刘安在《离骚传》序中说:《离强》兼有“《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徘而不乱”的特点,“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不吝笔墨给予屈原以最高的评价,他不具名地引用了刘安“与日月争光”的赞语,这不仅仅指屈原的诗歌,而且也指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充满悱恻的史诗,充满了浓郁的悲剧风格。《史记》悲剧风格的形成与司马迁的悲剧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司马迁也受屈原的悲剧精神影响,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史记》的悲剧风格表现在对悲剧人物、悲剧英雄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正> 屈原自沉汨罗,以自杀表示自己执着的追求。这是一个悲剧。《离骚》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是现实中屈原悲剧性格和悲剧境遇的反映,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惊采绝艳”的《离骚》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9.
石评梅所著小说十三篇。皆为悲剧 ,这些作品将爱情、命运、社会悲剧交织在一起 ,演奏出一曲曲人间最悲痛、壮烈、庄严的乐曲 ,具有素朴、阴柔崇高的美学特征 ,写不尽的生老离死、悲欢离合 ;说不尽的春愁秋恨 ,闺怨寄外 ;道不尽的是寒砧明月 ,阳关归梦。抑扬幽咽 ,婉转悲怨 ,悲而壮烈 ,悲而崇高 ;散发出浓烈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不知何所指,后人纷纷推测,很难作出结论。《史记》屈贾列传》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传中又引《怀沙》。看来在司马迁的时候,确认这些作品是屈原写的(大概包括《九章》全部)。《楚辞》所收其他各篇,就很难置信了。而《远游》一篇尤其可疑,很可能是汉人的作品。篇中所言冲举不死之说,出于秦以后方术之士“悲时俗阨迫之,愿轻举而远游”,和《离骚》的宁死不忍去其国的意思是迥不相侔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入世进取主题中充满着忧患意识乃至于悲剧色彩。忧患意识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甚至形成一种积极的时代风尚。屈原模式和范仲淹精神是入世进取主题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入世进取主题中悲剧色彩的出现 ,具有多方面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凤喜和爱玛分别是张恨水《啼笑因缘》和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她们在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过程中,既张扬了积极向上的个性,又暴露出她们的性格弱点,终因与社会、时代不合节拍,最终成了悲剧的代言人。通过对她们的人生经历、性格演绎、悲剧遭遇、价值追求等进行多角度审视,探究了她们悲剧产生的根源,剖析了她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窦娥冤》情节安排之偶然率与必然率的分析,揭示其第四折对元代官僚队伍昏庸混乱、司法制度瘫痪崩溃的批判的写作意旨,探明全剧揭示时代与制度的悲剧以及人被彻底毁灭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4.
《日本刀歌》分别见于欧阳修与司马光文集中,从版本角度,及与日本刀主人钱君倚、歌咏者梅尧臣的交游角度考证,认为此诗为司马光之作可能性更高。梅尧臣、司马光所作两首《日本刀歌》为后人提供了新的歌咏题材,并在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成为后世以日本刀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范式。  相似文献   

15.
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悲剧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时代熏染及对楚文化继承方面阐述了《史记》悲剧色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悲剧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从而剖析了《史记》悲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有感于水之利害关系巨大,在《史记》中首创《河渠书》,以记载战国至汉武帝时期全国水利建设的情况。在对《河渠书》做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主要是对文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及其利用的水系进行归纳,并试图探讨《河渠书》中所提及的水利工程在当时发挥的效用及其对现今水利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笔下美国南方女性形象或被扭曲或被毁灭,通过这些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某些生活现象,很值得重视。可以从家庭,婚姻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等几个方面来寻求女性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卢照邻长于文、赋,艺术成就与诗歌比肩,文体样式包括骚体文、辞赋、应用文三种类型。卢照邻追慕屈原的人格精神,为文多慕楚骚,《释疾文》、《五悲文》可谓代表。艺术特点:上承屈骚精神强烈的抒情色彩,以景写心、自然贴切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19.
历史剧《屈原》是一部浪漫抒情诗剧杰作。它在结构上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主要人物的戏剧动作(特别是内心动作)呈现出逐步深化、层层迭进的轨迹。屈原和婵娟等艺术形象带有浓厚的理想化、抒情化特征,特别是屈原形象,把中华民族的道德美和情操美发扬光大起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运用,对于诗意地表现屈原魂灵,"发掘"大波大澜时代的悲剧精神,颇有积极意义。作者擅于驰骋艺术想象,将历史背景、乡土民情等等幻化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以诗的意趣和氛围营构出特定的戏剧情境。  相似文献   

20.
李陵诗与楚辞的渊源关系主要表现在:屈原和李陵二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遭际相似,诗歌作品都注重怨情,都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李陵诗在诗歌内容、意象描写和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凄怨悲怆"的风格。钟嵘评价李陵诗的理论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