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入手,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三方面分析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
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人文社科领域内的“空间转向”和小说叙事研究的“空间叙事”的概念及其关系,并对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应以空间的叙事功能为核心问题,还可进行一些空间叙事的形态、视点、节奏等外围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些都为小说叙事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叙事学角度来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中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是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的。  相似文献   

4.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属于“诗化小说”一脉,无论在语言的诗化,结构的散文化,意象性抒情以及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诗化小说”的特性。从叙事策略来看,曹文轩成长小说叙事的儿童视角,叙事的主观化和叙事采用的语言,均体现了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热拉尔·热奈特有关小说的叙事视角的三种基本类型理论,研究戴厚英小说的叙事视角,认为戴厚英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有零聚焦型和内聚焦型,且经历了从单一叙事视角到多元叙事视角的转化,这正好与新时期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化相契合,其创作对新时期小说写作技巧的丰富与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诗化小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而产生,不断发展成熟,贯穿整个20世纪。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除了保持小说最基本的规范之外,还具有一般小说所没有的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叙事内容的诗化;二是结构的非情节化;三是语言的诗化。  相似文献   

7.
任趋 《当代地方科技》2010,(23):145-145,157
成长主题一直是西方文学所关注的焦点,但直到近年来成长小说才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先是列出了成长小说的定义,之后文章着重分析了成长小说面临的叙事困境,并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角两个方面分析了英美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8.
微型叙事的类型包括微型小说、微电影、微纪录片、微博客等。其中微型小说发展已处成熟阶段。分析微型小说的微型叙事创作策略,对于其他微型叙事类型的创作可资参看。选材、时序、语言三个方面对于微型叙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叙事理论中,叙事视角的艺术选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叙事谋略。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其叙事视角包括三种基本类型,且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功能,难分高下优劣。因此,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就应该根据三种叙事视角各自的特点和优点,根据小说题材、内容和生活容量进行艺术选择,做到合理选择、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特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历史叙事针对女性的“大德”、“大恶”的美学模武强烈制约着演义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使文学叙事丧失了自辟蹊径的能力而沦为史学叙事模武制约下的工具。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成为被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双重扭曲的镜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喜福会》的文本分析,提出在小说叙述结构中贯穿了一个隐在“母女失散”的主题。这一主题既在结构上起到了内在整合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身处东西文化夹缝中的移民文化处境的隐喻。它代表了移民美国的母亲在丧失话语权力的静默中和自身文化记忆遭受的压抑中所经历的主体丧失的焦虑,也代表了由于母女两代人在语言、教育、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所造成的陌生、疏远和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琳达·哈琴提出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为出发点,分析英国当代作家拜厄特在《占有》中运用的一系列历史编纂元小说技巧,如通过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和第三人称作者侵入式叙事凸显了历史书写的不可信性,以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对经典的戏仿解构了传统历史学家所认为的历史与文学的二元对立,从而实现了历史与虚构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关于“小说本体论”的讨论虽然并不新鲜,但仍有继续言说的必要。因为它涉及到小说艺术的价值观,关系到如何正确对待小说的创作与阅读等问题。为了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叙事与经验的关系中获得当代小说家继往开来把故事“讲好”的路径。在后形而上学视野下,本体论建基于以感同身受的体验为基础的认识论。根据优秀小说家们的创作实践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本体论主要有三种:小说本体的愿景论、思想论、语言论。审视这些各有所取的不同路径,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何为好小说”的价值本体。优秀的小说都拥有一个基本特点:“复杂与单纯”形成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花腔>是新历史小说的新突破,重点分析了小说中个人的命运和小说的叙事策略,前者从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后者从多个叙事者叙事、肢解故事、"史料的引用"、开放的语义场等具体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文论是诗学。小说理论发展较晚,主要体现在明清的小说评点中。金圣叹是其集大成者。他的小说理论,集中到一句话便是——“因文生事”,从而使小说从历史中彻底分离出来而独自成为一种新兴文体。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理论虽然源自西方,但是对“陌生化”的体验和艺术实践绝非囿于某一时代或某一民族,而是古今中外文艺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特征。“陌生化”理论也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于中国古代的小说创作中,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哈代小说中人物居无定所,心灵也一直游离在反抗与顺从之间,是"漂泊"中的小人物。哈代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使人物的"漂泊"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增强了人物漂泊的悲剧性。因此,从叙述时空的角度来解读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代小说。  相似文献   

18.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地位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确认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独特能力,并将其发扬光大。根据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的观点,虚构故事的能力是让人类跃升食物链顶端的关键。为检验虚构故事的2个要素能否区分合格与不合格的智人,尝试基于虚构故事的2个要素,设计了"语意领会"和"未来成真"的决策情境题。结果表明,不合格智人的效标人群(服刑人员和药物成瘾人员)和合格智人的效标人群(正常人群)在2类决策情境题上的反应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虚构故事的能力作为区分智人合格与否的潜在行为标志物提供了数据支持,亦为虚构故事的能力作为智人的独特能力这一构想提供了先导性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重点论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的实录性叙事特点。论文从西汉末年至近代人们对《史记》实录性叙事特点的认识过程开始介绍,具体分析了《史记》叙事实录性特点的三个具体表现:“考而后信”;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简笔交代,不枝不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史记》篇章中在真实性上受到人们质疑、人们认为有违于叙事实录性的情节进行了分类,并依类展开解读,指出这些情节都没有违背叙事实录性的原则,叙事的内容和过程都是“文直,事核”的,也体现出叙事的实录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