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 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反演.对沉积层、地壳、岩石圈厚度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显微构造在阿克塞-台湾地学大断面研究中的应用揭示了该区带岩石圈上地慢、下地壳、中地壳和上地壳4个圈层中不同的显微构造特征、微观变形机制和变形的物理化学条件。通过对4个圈层中微观和宏观变形特征、变形机制的对比分析,建立起区带大陆岩石四变形及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四川黑水-台湾花莲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四川黑水-台湾花莲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是控制该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首次建立起该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模型,划分出岩石圈四种几何结构样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藕节状结构,以及岩石圈四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减薄型岩石圈和大洋型岩石圈.在系统论述断面及邻区岩石圈结构类型特征基础上,探讨了该断面软流圈结构特征、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基本型式.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基础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全球大陆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长期所处的全球特殊构造部位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使其经历了世界其他大陆所未曾有的极端复杂条件,从而造就了它全球共性中的独有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赋存有当代地学发展前沿重大科学命题的丰富信息.因此,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成为当代地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天然实验室和良好场所,是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代地球科学已开始进入地球系统科学与后板块构造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我国这一地域优势和特有资源,参与国际地学发展和创建新的地球构造观及相关理论与方法已是我们面对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挑战.文中在综合分析中国大陆全球共性中的特殊性基础上,概括提出4类优先研究的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关键科学问题:中国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新生代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变形及其深部过程;人类生存尺度的地壳构造活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与演变趋势;中国大陆不同构造系统的交接转换和深部背景与演变过程,供地学界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最新汇编的热流数据,对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编制出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图、中国东部大陆莫霍面温度图以及中国东部大陆"热”岩石圈厚度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东部岩石圈划分出5个\\"热-构造区”:华南、扬子、华北、西伯利亚和松辽.自南向北,它们冷、热相间,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来讲,我国东部地区热流变化范围大,在30~140mW/m2之间,均值为(61.9±14.8)mW/m2.莫霍面温度多在500~850℃之间,"热”岩石圈厚度多在60~100km左右,岩石圈热结构总体上属于"冷壳热幔”型.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明显受中、新生代不同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而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测绘技术。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数字化工程的启动,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使工程测量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ArcIMS的中国岩石圈GIS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剖析ArcIMS(intemet map server)的结构特点及其定制客户端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的传递机制,结合中国岩石圈为例阐述了借助ASP(active server page)与ADO(active data object)等数据库控件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多源数据的方法及扩充分布式体系结构的思路;以ArcIMS为辅助平台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所涉及的6个子库18个图层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为需要岩石圈数据的信息者提供了相关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查询与分析等服务,实现了空间数据资料在互联网上的共享、交换.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貌、地震、压应力分布、地壳运动的GPS速度矢量、新生代沉积、新生代火山岩、古地磁、深部地幔结构等特征,论证中国大陆及邻区自新生代以来呈现整体右旋运动特征,动力可能源于全球旋转背景下欧亚印度板块的碰撞,随着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后岩石圈加厚,以及周缘走滑断裂释放应力,导致在40Ma左右中国大陆具有明显整体右旋运动特征;随着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25Ma之后中国大陆整体进入较明显的向右旋转时期,并延续至今;简要讨论了中国大陆自新生代以来呈现的右旋运动效应。  相似文献   

9.
国际电联电信标准部门为多媒体数字同步话音数据所制定的语音编码标准,即G.729A。介绍了对G.729A中的算法和G.729中的算法的比较,并给出了主观测试结果和编码的实现及其复杂度。  相似文献   

10.
尚铭森 《科技资讯》2012,(29):93+95
为了实现构建中国大陆岩石圈电磁学参数数据体及导电性结构标准模型的目标",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设立"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项目。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法技术,并提供示范性成果,为标准网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实地观测数据,从而构建完整的区域壳、幔电性三维数据体。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全新的视频音频编码标准MPEG-4的性能及MPEG-4的视频,音频和系统标准,阐述了其对多媒体通信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多媒体通信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MPEG4是一个正在制定的编码标准,除了具有MPEG1和MPEG2标准的基于“帧”的功能以外,MPEG4视频编码算法还支持多媒体环境中对视频景物内的“物体”进行存取与操纵。概述了MPEG4视频编码标准将支持的新功能,并描述了第4版MPEG4视频验证模型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全球构造运动的准地转体系,根据全球岩石圈计划最近揭示的客观事实和粘性流体动力学等理论,研究了全球岩石圈的层状结构及其流动性 ,据此建立了一个地球双边层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范围内没有洲级古陆,一些小陆块围绕西伯利亚逐步拼合而成大陆。陆块及其间洋壳相继俯冲、碰撞,导致多旋回构造运动和海陆广泛沉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是后期俯冲碰撞,引发古缝合线重新活跃,板内岩石圈下部俯冲叠接,岩石圈中部拆离、滑脱、叠覆,盖层强烈褶皱和逆掩推覆。山脉上升、盆地下陷。中国东部燕山运动、西部喜马拉雅运动都达到全球陆内构造运动高峰。中国中、西部多期改造盆地和东部燕山期后新生盆地,将成为中国油气勘查的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建立在地理坐标上的空间信息系统,它主要依靠地学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对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信息进行管理。笔者就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洪灾、森林火灾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6.
据 CNNIC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 截至去年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大约有 892万台,上网人数大约有2250万人。另据一些机构预测,我国上网人数正以每半年增加一倍的速度上涨,目前已经超过法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还有很多人断言:中国大陆的上同人数将在三五年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 在互联网上建立的网站也越来越多。《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在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为12万多个,WWW站点(包括.CN、.COM、NET、ORG下的网站)约26…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中国地学大事典》的内容及编排特色,指出该书是一部查考地学史事的大型工具书,也是地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参考书或课外读物。  相似文献   

18.
分析民国时期云南气象学及地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章介绍了当时中国2本重要的地学期刊——《地理》和《地学集刊》;简略概述了对云南及中国地理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张印堂先生的学术成就;重点分析了民国时期有关云南天气气候研究的3篇经典论著——《云南气候的特征》《昆明天气之初步分析》《昆明气候与人生》;最后收集整理了该时期12篇与云南天气气候相关的论著题目.为读者提供了云南近代气象学领域的系列科学文献脉络和重要参考,以期提高对云南气象科技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矿山建设和能源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或正在发挥出其重要作用.作为广义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个组成部分,矿山地理信息系统(MGIS)是将GIS应用于矿山的区域性地理信息系统,利用GIS的强大的地学分析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为矿山生产、设计、规划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介绍了目前通行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的各个构成子系统以及在生产实际中的运用状况.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地学数据特点,研究了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多种模式,选择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学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平台,采用Arc/Info提供的开发环境进行开发工作,建立地学信息系统.将专家多年找矿经验与计算机高精度计算相结合,依据地学信息提取方法及成矿影响因素,利用GIS的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地学数据进行成矿预测分析,圈定成矿远景区,并将中间成果或最终成果绘制成所需要的专题图件,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