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 m毫米波望远镜, 对处在不同环境下的9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 13CO(J=1-0) 和C18O(J= 1-0)的成图观测. 样本中7个源探测到了13CO云核, 5个源探测到了C18O云核. 只探测到2个源有明显的外流结构, 且伴有C18O云核及水脉泽. 首次在HII区S152/S153内探测到可能与红外源IRAS22566+5828成协的12CO分子外流. 并采用典型的LTE方法给出了这些云核与外流的物理参量. 观测结果表明只有恒星形成演化到一定的阶段, 使得气体密度足够高时, 才会形成C18O云核, 而同时出现C18O云核和水脉泽时形成外流的可能性极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Gaussian03计算软件,选用高角动量基函数6-311++g(df,pd),分别使用密度泛函理论UB3LYP和UB3P86,以及组态相互作用方法UCCSD-FC和UQCISD-FC,对PCl分子和PCl+,PCl-离子基态进行了几何优化,进一步对其进行了频率计算和单点能扫描计算.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PCl<em>n(n=-1,0,+1)分子离子基态的Murrell-Sorbie势能函数.与实验及理论结果比较表明,对PCl,PCl+分子离子基态光谱常数 (Beeeexe)的计算结果达到了很高的精度.文章还首次给出PCl-分子离子基态光谱参数(Beeeexe)和PCln(n=-1,0,+1)力常数(f2,f3,f4)的理论数据,为PCln(n=-1,0,+1)分子离子的更深层次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核反应11B(d, p) 12B的入射束流能量和12B反冲核的反冲角度的选择产生极化的β放射性核12B(Iπ=1+, T1/2=20.18 ms). 在中国第一台β-NMR和β-NQR谱仪上, 我们利用β-NMR技术测量了短寿命核12B的磁矩. 通过精确的奈特位移修正后, 得到12B的核磁矩μ =(0.99993 ± 0.00048) nm, g因子g =(0.99993 ± 0.00048).  相似文献   

4.
在低温下对高氯酸银-苯配合物AgClO4&;#8226;C6H6的晶体结构进行了重新测定,晶体属斜方晶系,空间群Cmcm(#63).晶胞参数:a=8.154 0(6)×10-10 m, b=7.918(4)×10-10 m, c=11.717(1)×10-10 m,V=756.4(4)×10-30m3, Z = 4, 精度偏离因子R=0.023, Rw =0.050.根据该配合物晶体结构特征和从头计算的研究结果, 与前人报道的结构数据进行了对比, 指出两次测定在结构上的差异.据此, 提出了目前在中外教科书中有关苯在与银离子配位时发生严重变形的描述有待更正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用美国Berkeley-Illinois-Maryland Association毫米波射电干涉阵在2.7 mm和3.3 mm波段对W51云核进行了观测, 给出了CH3CN (J=6-5, K=0,1,2,3,4), CH3OH (15-2-151 E), HCOOCH3-A (71,6-61,5), HCOOCH3-E (71,6-61,5)和13CS (2-1)及2.7 mm (110 GHz)连续谱的成图观测结果. 根据观测谱线的强度, 计算了W51云核的不同区域的CH3CN, CH3OH, HCOOCH313CS的总柱密度和丰度.  相似文献   

6.
关于不定方程x3+1=38y2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递归数列和同余式证明了不定方程x3+1=38y2,仅有整数解(x,y)=(-1,0),(31,±28).  相似文献   

7.
 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并以中性红(NR)作光谱探针研究了Sm(Ⅲ)HP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血卟啉(HP)与Sm(Ⅲ)的配合比nSm(Ⅲ)∶nHP = 1∶ 1,Sm(Ⅲ)HP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比nSm(Ⅲ)HP ∶ nDNA = 1∶ 1,Sm(Ⅲ)HP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θ30℃ = 1.67×104  L/mol。该过程为熵所驱动,其Δ r Hm为4.86×104 J/mol,Δr Sm为195.61 J/(mol·K),30 ℃时Δr Gm为-1.06×104 J/mol。Scatchard法和探针法研究表明,Sm(Ⅲ)HP与DNA之间的结合方式主要是沟区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有机衬底PPA上低温制备出Zn-Sn-O透明导电膜, 并对薄膜的结构和光电性质进行了研究. 制备的薄膜为非晶结构, 薄膜与衬底有良好的附着性. 性能良好的有机衬底Zn-Sn-O透明导电膜的电阻率为1.3×10&#8722;2 Ω&#8729;cm, 载流子浓度为4.4×1019 cm&#8722;3, Hall迁移率为12.4 cm2&#8729;V&#8722;1&#8729;s&#8722;1. 薄膜在可见光范围的平均透过率达到了82%.  相似文献   

9.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 通过124Sn (7Li, α2n)反应研究了125Sb的激发态, 首次建立了125Sb的高自旋能级纲图, 其中包括21条新 γ 跃迁和14个新能级. 发现1970, 2110和2470 keV 3个能级为同质异能态, 基于延迟符合测量确定了它们的寿命范围, 并确定其自旋、宇称分别为15/2-, 19/2-和23/2+. 根据粒子-核芯耦合图像和经验壳模型计算解释了125Sb的能级结构, 3个同质异能态的组态分别被指定为πg7/2 Äv(h11/2s1/2)5- , πg7/2 Ä v(h11/2d3/2)7-, 和πg7/2 Äv(h211/2)10+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以及6-311++G(2df,2pd)基组优化出了单态HBr+2离子的结构参数、离解能和力常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多体项展式方法导出了HBr2+(Cs,X1 A′)离子的分析势能函数,并获得其势能面,正确的再现了HBr2+离子的平衡结构特征及其离解能,并可由势能图观察到Br(2 Pu )+HBr+ (X2 Πi)→HBr2+(X1 A′)反应通道上出现一个鞍点,其位置在RBrBr=0.42 nm,RHBr=0.16 nm,∠HBr Br=97.5°,V=-5.5 eV,垒高约0.53 eV。为进一步探讨HBr2+离子的反应动力学过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矩阵左半张量积的(T,S,2)-逆的反序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矩阵半张量积的(T,S,2) 逆的反序律成立的充要条件。并证明了等式(A⊙B)+MP=(A+MN(A⊙B))+NP((A⊙B)(B+NPIp))+MN。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致密分子气体在星系盘上的分布,我们使用IRAM 30 m望远镜对M51的HCN J=1-0分子发射线进行了成图观测(角分辨率为28").成图区域达4'×5'(1'~2.9 kpc),是目前为止对M51 HCN J=1-0发射线进行的最为延展的一次成图观测.将之与NRO 45 m望远镜观测得到的CO J=1-0发射线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对M51星系内致密分子气体与总分子气体分布的差异与相关性等特性进行了讨论.HCN分布呈现出向星系中心集中的趋势,中心区域的HCN积分强度是星系盘上的3–4倍.在HCN积分强度图中也观测到了由CO发射所示踪的气体旋臂.M51总HCN光度是中心主波束区域(kpc尺度)的5倍,这说明了依然存在很多的致密分子气体分布在星系中心核区之外.在距星系光学中心42'内的区域(包含核球区的星系内盘),距离星系中心越远,HCN/CO的积分强度比越小;而在远离星系中心的星系盘上(大于42")该比值基本保持恒定.对于星系盘上的大部分区域,IHCN和ICO具有非常紧密的线性相关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斜率为1.2.而对于核球区它们的拟合斜率则要高得多(2.3).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致密分子气体的性质(例如含量、发射条件、HCN的丰度)在核球区和星系盘上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新显色剂偶氮氟胂-DBF,并研究了其与钍的显色反应,在3.84 mol&#8226;L-1的高氯酸介质中,钍与该显色剂形成紫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3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63×105 L&#8226;mol-1&#8226;cm-1, 钍含量在每25 mL 0~40 μg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海产品中微量钍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使用SAC/SAC-CI和D95++**,6-311++g**及cc-PVTZ基组,分别对T2分子的基态X1Σg++、第2激发态B1Σu+和第3简并激发态C1Πu的平衡结构和谐振频率进行优化计算.对所有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出cc-PVTZ基组为最优基组.运用cc-PVTZ基组和SAC方法对基态X1Σg++,SAC-CI方法对激发态B1Σu+和Cu 进行单点能扫描计算,并用正规方程组拟合Murrell-Sorbie函数,得到相应电子态的势能函数解析式,由得到的势能函数计算了与X1Σg++,B1Σu+和C1Πu态相对应的光谱常数,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5.
Pulsed laser photolysis/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LP-LIF) is utilized to measure rate constants for C2(a3Πu) reactions with NO, N2O, O2, H2 and NH3. Multiphoton dissociation of C2Cl4 at 266 nm is employ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2(a3Πu) radicals. The C2(a3Πu) concentration is monitored by the fluorescence of the (0, 0) band of the (d3Πg&#8596;a3Πu) transition at 516.5 nm. C2(a3Πu) removal rate constants for the reactions are determined as kNO = (5.46 ± 0.10) × 10-11 cm3 molecule-1 s-1 , kN2O = (1.63 ± 0.20) × 10-13 cm3 molecule-1 s-1 , kN2O = (1.58 ± 0.16) × 10-11 cm3 molecule-1 s-1, kO2 = (5.92 ± 1.00) × 10-14 cm3 molecule-1 s-1, kH2< 1.0× 10-14 cm3 molecule-1 s-1.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C2(a3Πu) reactions with H2 and NH3 proceed via the hydrogen abstraction mechanism, barriers exist at the entrance channel of the reactions of C2(a3Πu) with H2 and NH3.  相似文献   

16.
用变温XRD,变温IR以及TG-DTA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具有Dawson结构的YmHnP2M18O62&;#8226;qH2O(Y=K+, NH4+, Cu2+;M=Mo,W)的热解性质,获得了它们较为精确的热分解温度,对其热分解的判断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结果表明,以钼为配位原子的Dawson结构钾盐,铵盐,铜盐分别在250 ℃, 210 ℃, 240 ℃ 发生了热重排,生成了具有Keggin结构的化合物.以钨为配位原子的钾盐在410 ℃也有相似的行为,但铵盐和铜盐却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热重排现象,分别在400 ℃, 450 ℃直接热分解为WO3.这些结果显示,热重排现象的发生可能与相应的Keggin结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ZnO在Al2O3(0001)表面的吸附与成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分子动力学赝势方法, 对ZnO在α-Al2O3(0001)表面的吸附进行了理论计算, 研究了ZnO分子在Al2O3表面吸附成键过程、吸附能量与成键方位、表面原子结构变化以及表面化学键特性. 结果表明ZnO在表面吸附后消除了吸附前表面Al-O层的弛豫, 化学结合能为434.3(±38.6)kJ·mol&#8722;1. 吸附后ZnO化学键(0.185±0.01 nm)与最近邻的表面Al-O键有30°的偏转角度, Zn在表面较稳定的化学吸附位置正好偏离表面O的六角对称约30°. 通过吸附前后原子布居数、态密度以及成键电子密度的分析, 表明ZnO的O2&#8722;与表面上的Al3+所形成的化学键具有强离子键特征; 而Zn2+同基片表面O2&#8722;形成的化学键有明显的共价键成分, 主要来自于Zn 4s与O 2p的杂化, 以及部分Zn 3d与O 2p的杂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温熔体实时观察装置观察并研究了外加横向磁场对NaBi(WO4)2熔体中振荡态热毛细对流的影响. 当施加60 mt横向磁场时, 振荡态对流的振幅和频率均显著减小, 并且小温度梯度下的振荡态对流在磁场作用下趋于稳定. 这种磁场对振荡态对流的抑制效应可以归结为熔体中运动离子和磁场之间Lorentz力的作用. 对高温氧化物中离子电导率进行了测量, 固体中离子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而熔体的离子电导率约为2.0×10&#8722;4·Ω&#8722;1·cm&#8722;1. 这表明熔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带电离子, 外加磁场对这些运动离子施加的Lorentz力使对流有序化, 从而抑制了熔体中的振荡态对流.  相似文献   

19.
采用符合关联实验技术进行的Arq+ + Ne (q = 8, 9, 11, 12)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的研究. 在实验上鉴别了反应中各种电子转移过程, 并测量了转移电离截面. 研究了转移电离截面与反冲离子电荷态的关系, 并利用修正后的分子过垒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计算结果较合理地描述了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Pr(0.5)Yb(3):ZBLAN玻璃在960 nm半导体激光和氙灯光双频激发下的激发态吸收上转换现象. 发现上转换发射谱的480.1, 519.0, 601.9和631.8 nm的上转换发光与常规荧光发射谱的荧光吻合得很好, 还发现双频激发下的上转换激发谱有3组明显的谱峰, 它们依次对应于856.0 nm的[1G4(Pr3+)→1I6(Pr3+)+1G4(Pr3+)→3P1(Pr3+)]的上转换激发跃迁, 789.0 nm的1G4(Pr3+)→3P2(Pr3+)的上转换激发跃迁, 803.7 nm的3H6(Pr3+)→1D2(Pr3+)的上转换激发跃迁. 1G4(Pr3+)→1I6(Pr3+)的上转换过程因其振子强度f=23.040×10-6很大而尤其强, 在上转换激发谱上呈现出了一个强的激发态吸收上转换激发峰. 这导致了Pr(0.5)Yb(3):ZBLAN玻璃在一束激光和一束常规连续光的双频激发下的新颖有趣的激发态上转换发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