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2008年9月的"问题奶粉"事件中,"凯氏定氮法"受到质疑,从事分析测试的科技工作者开始讨论新的检测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本文试从Bruno Latour,John Law和Mitchel Callon等当代科学社会学、科学人类学学者的ANT(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来分析"问题奶粉"中涉及的科技问题.在ANT的框架中,"凯氏定氮法"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分析技术,而是乳制品生产销售消费网络中的积极行动者.它的参与导致网络中的各种关系的变化,并最终促使了技术本身的发展.本文援引的ANT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哲学体系中二元认识论,从而为当代复杂的社会科技伦理混合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2.
一般意义上而言,对于"科技活动"的界定中包含了"对于科学的传播活动"这层含义,而由巴黎学派的拉图尔等人创立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正是围绕着对于"科技活动"的研究提出和发展的;而科技传播活动又属于特定的"对于科学的传播活动",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ANT有应用于研究科技传播活动的可能。经过对于科技传播活动的分层研究可知,不同层级的科技传播活动和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关联度会有所不同,这使得它们给ANT留下的潜在的研究空间也有所不同;结合对于科技传播的"AEIOU"理论的分析则又可得知,在ANT的视角下可以较好地理解科技传播的动因,因而在这种意义上而言,ANT在科技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主张作为实践的科学技术活动的行动者不仅包括人,也包括非人的存在与力量。本文以ANT为理论基础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多元主体进行分析,指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体既包括科学共同体、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人类行动者,也包括用户需求、战略部署、资金投入等非人类行动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对技术创新主体进行主客二分式的传统研究,有利于打开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体黑箱,破解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源,对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9):115-120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日渐成为影响广泛的"新鲜"理论。然而ANT不过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初级版,而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却是ANT的完整版。以"完整版ANT"理解马克思"社会理论",可形成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现代科学语境的解说;可以看清楚马克思如何将"人、物、实践"三者嵌入对"社会(行动者网络)"研究中;可以讲清楚马克思在理解"社会"的单元构成、存在属性、结构特征、系统功能、发展动力、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特点",更容易看清楚、说明白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是当代STS的主流范式,其倡导的本体论转向极具后人类主义意蕴.尽管ANT与马克思主义同为唯物主义取向,二者在方法论与意识形态上却大相径庭.人类世挑战下,ANT与马克思主义在话题上多有重叠,在话语权的争夺上呈白热化,故厘清二者相持不下的关节点,兹事体大.鉴于此,围绕ANT的三个论域,即科技、经济、...  相似文献   

6.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从研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行动过程展开对科学的研究。由于这个行动过程的异质性、集成性、组织性,因而实际上是把科学知识的生产作为工程来研究。ANT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外衣下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工程哲学思想。探究ANT中的工程哲学思想对工程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行动者网络理论揭示出建构科技黑箱的过程中众多异质的行动者在转译活动中的伦理和价值关系。行动者网络理论将参与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和物都视为行动者,即广义的"物",又通过广义对称性原则赋予所有行动者平等的地位,科学技术的成果——科技黑箱在行动者的转译活动中负载了价值。行动者网络在为转译活动搭建平台的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德行创造了条件,对行动者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借鉴“常人方法论”社会生成性等观点的基础上,在案例深描的过程中提出,ANT作为动员盟友的资本化铭写,技科学在简化和操控世界的过程中联结并置换了人类和非人类的异质性行动者。基于此,ANT提供了审视科学与社会相互建构的这一世界图景,从而启迪人们在本体论层面将身处的世界视为纷繁复杂且不断重构的“科技社会系统”。ANT“互构论”世界图景的呈现,得益于其自身中隐含的“组合方法”——推行“新规范主义、关系主义、实践生成主义、人文主义”等方法论准则。尽管ANT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但是目前也不应推行“征服世界”这一学科帝国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9.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的现实冲突主要有四种:认识论层面上是否信守自然与社会的二分法;方法论层面上是否赋予非人类一种能动性;研究进路上是否对社会结构与权力进行批判;价值论层面上赋予本体论政治的目标导向不同。而这二者的理论契合主要有两点:主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践进路,秉持对资本的严肃批判。针对ANT和传统政治生态学之间的现实冲突及内在契合,尝试建构一种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予以回应。通过罗宾斯、斯温格杜和沃特莫尔三人的各自案例分析,从自然、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共同体三个维度论证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是可行的,这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克服各自的理论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创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已有关于技术人造物的本质认识主要存在客体和工具两种隐喻,始终囿于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基于反二元论的立场,拉图尔依托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符号学思想,提出了技术人造物的行动者网络隐喻。立足行动者网络隐喻,拉图尔提出了"实作论"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历史质,创新"技术解释学"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关系质。  相似文献   

11.
自然观的社会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观的形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总结,而是根植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如自然秩序、和谐统一、简单性等观念无不是对社会文化概念的推广,它们作为自然观的内容深刻影响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形式和特点,对自然科学起到了一种前提性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数学史的特邀报告、主题讨论会和论文报告的全面分析,我们看到传统内史型的数学史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生命力,但新的“热点”更应值得关注,比如,“多元文化之间数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就已成为新的主流。为了应对“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挑战,这次国际科学史大会上展现出的新思想、新视角和新进路,对于中国数学史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丁峻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6):24-26,39
在纪念狭义相对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之际,深入透视音乐表象-科学概象-哲学意象在孕育相对论这一全新时空图式中的智慧发生学价值及其动力机制,钩探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观测规律之40年争论的思想坐标异化根源,总结统一场论建构失误之内外原因及其深远意义,这对于深入理解、阐释开掘和创用其思想遗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强纲领”是埃丁堡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提出的研究知识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巴里.巴恩斯和大卫.布鲁尔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他们把自己的纲领定位在“相对主义知识观”上,其批判的矛头直指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理性主义。他们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反对逻辑的合理性是人类理性活动的普遍合理性的标准。然而,他们的论证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从私人知识到公共知识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出现彻底击碎了"知识(含科学知识)是真理"的传统观念,完成了知识从"发现"到"建构"的变革,但在知识建构过程解释上仍然是混乱的不能系统回答的黑箱,主要是因为没能处理好知识建构的"科学化"与"社会化"两个环节的关系问题,两者混谈导致理论混乱,原因在"科学知识"被等同于"公共知识",根源于"私人知识"与"公共知识"及其互动关系理解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作为知识论形态出现的所与论与融贯论陷入了经验内容是否是概念性的,以及经验与信念之间是否具有理性关系的争论中,成为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为了走出这种摆荡,麦克道尔在《心灵与世界》中对"经验"概念做了重新阐释,指出经验本身已经具有概念性内容,属于自发性的能力已经在经验中发挥作用,并由此解决了经验知识的证成问题。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当前心灵哲学以及知识论中的焦点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按照传统分析,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这种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盖梯尔的严重质疑。盖梯尔问题提出以后,认识论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总体上看,这些方案可分为两种:一,寻找知识的额外条件,弥补认知辩护的缺陷;二,用其他条件(例如,因果关联条件)取代认知辩护概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分析几种典型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实际的认知实践中,我们并不需要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概念,因此,盖梯尔问题并未对我们的认知实践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18.
达米特的隐含知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含知识”是达米特在说明其意义理论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阐述了言语者与意义理论之阃的认知关系,集中地体现了达米特意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一般特征,因此,可以把“隐含知识”概念概括为意义理论的解释性概念,科学地审视隐含知识的内涵对我们深入理解达米特的意义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境主义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反怀疑主义理论.语境主义者主张,知识的归因依赖于归因者的语境,知识的标准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在怀疑主义的语境里,知识的标准异常地高,在这种标准下,我们没有知识;在日常语境里,知识的标准相对较低,在这种标准下,我们有知识.因此,怀疑主义对知识的否定与我们对知识的肯定,两者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围绕科学的“计划”与“自由”发展这一主题,科学家、政治家、人文学者与社会民众展开了三次热烈的争论。在争论中,人们逐步达成一致的观点:政府应主导和组织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最终要体现国家目标。这些观点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科学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