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转型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生态教育学建构的社会背景。生态学兴盛所带来的当代人类发展理念的变革为生态教育学建构奠定了广阔而深远的思想基础。生态教育学是对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主导下的教育理论的超越,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的自觉建构,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崭新视域。立足于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以及生态教育实践,提出建构生态教育学,展开生态教育理论研究,无疑是对当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2.
场域:现代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勒温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场域"作为一个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研究的综合平台,协调传统社会中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紧张关系。"场域"是现代社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也为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界对此课题展开了多视角研究。这些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有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展现出较高的学术自觉与自信。就具体内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教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员先进性,作为一种社会特质,是在后天有组织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学习而获得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保持党员先进性,就必须坚持在工作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甚至需要组织专门的学习。因此,保持党员先进行教育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必须要遵从教育的规律。本文从教育学研究的角度,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其现实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中西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文首先基于经验调查和中西比较 ,在场域的视角下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的运用模式 ,尤其是经济场域和科学场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对知识贡献。在此基础上 ,作者比较了一些国家科技资源在场域间的不同配置与功能定位对科学效率与技术效率的相对影响。最后 ,作者表明 ,要解决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难题 ,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重建我国的公共科学和产业研究体制。  相似文献   

6.
场域与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两个相互联系,关系密切的概念。以场域-资本理论为工具,分析广东高校德育场域的"独立性、关系性、斗争性"三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广东高校德育场域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象征资本的状况。了解广东高校德育场域这些特点与状况,对于我们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德育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身体技术理论视角,就学校武术教育中的宏观思想意识与微观教学实践之间的勾连进行探究.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养成身体技术的场域,在学生的年龄、性别、民族等维度上通过符号隐喻身体、话语形塑身体、姿态规训身体等途径,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背景下,在武术展演与生活实践的相互促进中,建构起贯通微观实践与宏观意识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场域是法国布迪厄分析社会关系结构的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场域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特殊的场域。在此场域中,不同的主体依据占有资本的多少进行竞争。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在教育场域内由于资本缺失、惯习作用以及场域同构等原因而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一书将"场域"理论引入分析新闻界,对新闻界、尤其是电视进行了社会学的批判。提出新闻场的自主性减弱,其生产的象征暴力造成了对民主的威胁,成为了象征的压迫工具,同时新闻场受到商业逻辑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到整个文化生产场域,正在削弱其他文化生产场域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从翻译场域视角看,翻译文本建构是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双重影响制约下的产物。蓝诗玲翻译的鲁迅小说,凸显了翻译文本建构的社会性与译者主体性。蓝诗玲在文本选择与翻译策略选取上遵循目标语翻译规范,采取"忠实性再创造"翻译方法,维护并巩固现有的文学场域力量格局,增加自身文化资本,在场域斗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社会化过程中内化而成的译者惯习使她在语词与句式处理层面上偏离主流规范,以直译或异化法传递中国文学特质与文化特征,凸显中国文学经典对英美文学文化的干预。  相似文献   

11.
虚拟情境的出现对身处于大学这一场域下的大学生们的身份建构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的评议,不同的社会视角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网人关系观"。"网人排斥"与"网人重叠"的观念并不能彰显大学生身份建构中的"网人关系",虚拟世界的身份建构并不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的"认同之舞",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植根于自身的情境之中的,这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章学诚在古文方面少年时即蒙庭训,后亲炙朱筠门下,奠定了古文写作上的基础。通过讨论章的师承,我们可以分析1789年之前章学诚古文世界的渊源,以及在以朱筠和周震荣为中心的两个知识社群中,章与其他学者的学术交往。在此基础上,运用场域与文化资本的概念,可进一步思考其在清代中期文化场域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接受学术训练、实现学术成长的过程。加强对教育学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研究,对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学科建设和教育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N大学教育学学术型博士生进行质性研究后发现,教育学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包括知识社会化、能力社会化、情感社会化和职业认同社会化4个维度,其中知识社会化影响能力社会化和职业认同社会化,情感社会化影响知识社会化和职业认同社会化。教育学博士生的学术社会化受到个体、人际关系和学术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人际关系因素涉及导师、其他教师和同辈群体;学术环境因素包括学术发表环境、求职环境和学科文化。个体因素是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内因,人际关系因素和学术环境因素是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外因,博士生在内外因综合作用下实现个体学术的成长与发展。对于教育学博士生的培养而言,导师应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加强对博士生的全面指导,既要加强对博士生的学业指导,又要注重对博士生的能力培养、心理指导与职业指导;博士生消极情感体验的疏解,需要个人意志品质与团体交流互助相结合;学术界应给予博士生更大的发表空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发表为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3月29~3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与会代表就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史、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学术前沿、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是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建立了教育人类学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而且促进了教育学与人类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法律全球化构成了研究中国法学教育转型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参照系。这在理论上要求我们自觉地运用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来审视中国的法学教育问题,敏感地意识到全球化客观上要求中国法学教育在理念、内容、模式上的转型,深刻地分析法律全球化为讨论中国法学教育转型所可能开放出的诸多问题域和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16.
针对以往社区参与旅游研究重上层建筑参与理念而缺乏经济基础参与权益认同的倾向,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权力)分析框架,依据社区旅游场域中资本及其占有者的结构与社区参与的实践逻辑,在正式制度供给滞后、缺失的背景下,建构了"准股份合作制"社区参与旅游增权框架;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实证研究表明:将一定比例的门票反哺"村寨建设及奖励村民"的做法,因其增添了"股金分红"的核心内容而使这一制度框架得以完善;对社区参与旅游红利的确认,必将对社区旅游资源的产权化制度安排、社区景观资源保护激励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学术影响与实践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7.
网络媒介为女性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与契机。由于新媒体与受众的促动,女主播形象经受着他者的建构。与此同时,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表达,女性主播也进行着自身形象的自我建构。而在娱乐化时代多元流动的网络空间场域中,图像资本和视觉消费的共谋在直播场域中不断制造和生产出一种亚文化,促使女性形象的建构从“主体虚构”向“符号异化”的转变,使得女性身体在规训中不断被物化和符号化。以直播为主要形式的主播形象的建构与异化的背后,传达的是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变迁、现实空间和网络场域的变异,亟待学界深入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社区参与研究存在从无到有的显性化研究的共性,但也存在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差异产生的根源可以从方法论和本体论层面给予解释。方法论层面而言,这涉及学术研究的主体性问题,本体论层面而言,这涉及文化自觉的问题。通过比较社区参与的"来龙"的研究,基于反思的角度,认为中国目前社区参与研究仍然将社区作为一种客体的研究对象来看待,而并未将其视为研究主体。因此,中国社区参与的"去脉"研究理应是将社区从一种"研究的客体"向"研究的主体"转变。这样,不仅有助于社会参与理论的完善和中国本土模式的建构,而且有助于对中国学术进行主体性内省。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教育场域中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价值主体,在教育学人性假设立场下,研究教师这一主体角色,包含着教育学学科理论建设的丰富意蕴。人性立场下的教师是应然与实然状态双重存在,应然状态下教师角色是立体化的现实个体,是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知识分子,是教育哲学的最高践行者,是知性与智性的存在体。实然下的教师遭遇着时代的困境和现实的职业倦怠,二者的最理想趋向统一是将教师职业转化为"志业"。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教学质量提升的措施和人才精准培养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内江师范学院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优化设计,推行"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分类别指导、分阶段培养、分模块推进"的立体化培养机制。立足学生的生命场域,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建构,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可能的成长;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以及实践过程有机融合;通过校地、校企共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方位的立体育人模式,使得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