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发现并解决问题。选择面板数据模型、面板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两种方法,对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投入要素及效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创新数量与企业效益之间总体上呈良性互动关系;创新质量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为负;创新数量是创新质量的基础;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对资本呈现替代关系,对劳动力呈现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5-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城市创新行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3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以城市创新行为作为门槛,验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仍呈现"倒U型"关系,且存在基于城市创新行为的单门槛非线性关系,仅当城市创新水平跨越门槛值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国际合作研发是企业能否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以2014年—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的203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泊松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合作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研发能力、企业海外人才资源对两者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合作研发和创新绩效之间有正向关系,还有倒"U"型关系;研发能力正向调节企业国际合作研发与创新绩效;海外人才资源正向调节企业国际合作研发与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区域创新产出的动态演进及空间特征,并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验证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创新主体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区域创新产出呈现多极化不协调发展特征并具有空间相关性;高校对创新产出的贡献大于企业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对创新产出作用更加显著,科研机构研发人员投入更有助于促进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技术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利用2012—2019年知识密集型行业550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通过泊松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技术整合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政府补助与税收减免在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对财政激励政策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政府补助和税收减免在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中有更明显的激励效应,相比非国有企业,政府补助在国有企业中更能发挥积极的政策效能。本研究结果可为企业探索技术创新路线、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8—2013年属于重污染行业的539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市场竞争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市场竞争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为27.78%或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47.56%时,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达到峰值;在中国,使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衡量市场竞争比使用行业利润率更合理。  相似文献   

7.
科技园区中的中小企业,借助协同创新,可以实现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运用囚徒博弈模型,探讨科技园区中的中小企业选择进行协同创新的条件,研究影响提升协同创新效益的主要要素,结果表明:保持长久的协同关系、降低知识与技术溢出效率以及控制等待模仿的企业数量是提升协同创新效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企业发展之根基在于创新,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其员工存在某种非规范性的创新行为.通过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亲社会动机在用户创新期望与员工越轨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主动性人格在上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在278份问卷分析基础上采用拔靴法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组织环境之外的用户创新期望能够正向预测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亲社会动机在用户创新期望与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对用户创新期望与员工越轨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从个体某方面的特质与外部期望等3个因素探讨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可以丰富越轨创新领域的研究,为管理者或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为研究对象,以象限法研究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创新质量差异在研究样本中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特征,在各个象限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分布比较均衡;不同创新质量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质量影响因素略有不同,共性的影响因素,表现为科技人员数量和科技人员薪酬,个性的影响因素表现为企业的规模、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与筹集等;影响因素存在创新质量强弱依赖性,随着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质量的提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影响因素呈现增多的趋势。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创新质量情境下,影响因素对于创新质量两个纬度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源泉.创新能力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长期债务融资与政府补贴分别从内部与外部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了更深入探究其中关系,本文以2015~2019年中国全部上市A股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企业长期债务融资、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进行长期债务融资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政府补贴抑制了企业长期债务融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企业长期债务融资与企业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当长期负债结构值达到某一峰值时会极大促进企业创新.研究结论可以提示企业应重视企业长期债务融资表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同时理性看待政府补贴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为企业优化债务融资结构以及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要围绕加强专业建设、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来展开,使本科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文中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建设与发展为目标,对药学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机制创新与管理机制创新模式和规律进行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创新—科学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发明、发现,不断地创新,从结绳记事到当代电脑,从钻木取火到核电站,从训化动物到克隆技术,从对宏观低速物质运动的直观认识到量子力学对微观客体的波函数统计描述,科学一如既往地在不断创新中前进,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永无止境地不断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确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的历史,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当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已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成为对人类历史发展前途和现代国家兴亡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3.
锡柴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成立于1943年。历史上几经沉浮。1992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二次创业,2001年起又开始进行第三次创业。创业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创业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创新教育体现的是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探索精神所施加的引导和影响;教育创新则是对教育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揭示。社会需要和科技进步是实施创新教育和推进教育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创新教育体现的是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探索精神所施加的引导和影响;教育创新则是对教育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揭示.社会需要和科技进步是实施创新教育和推进教育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科学管理研究》2015,(5):17-20
在当今科技信息时代,创新成为一个地区、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着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及质量。以201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旨在探索创新环境对创新力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进而根据其作用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各地区创新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从管理学的内容和特征出发 ,认为管理的创新应该从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战略创新三方面加以研究 .思想观念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激励方法的创新是方法创新的核心内容 ;战略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制高点和难点 .创新贯穿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但创新的管理不仅仅指创新的过程管理 ,还包括创新人才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管理 .  相似文献   

18.
人类正处在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之中,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科学地确定两者的内涵、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深入推进教育创新的今天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应克服培养方法单一,要因材施教,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我校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应是培养未来的技术创新人才;经发现我校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技术创新人才的胚胎,他们在学习上适合于问题--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教学上应普遍加强技术创新教育。提出一套对应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创新科技》2020,(1):1-9
创新为财富创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破坏性。本文针对创新的破坏性,引入了公共创新的范式。从真实财富创造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公共创新范式的提出、概念与意义,并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境解释了公共创新范式在中国的拓展与应用。继而,结合中国的情境和公共创新的特点,解释了中国公共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引入了创新公地的概念。最后,对创新公地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解释了创新公地的治理问题,为公共创新公地的治理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本文为中国的创新范式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并为后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