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粘度是影响高岭土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高岭土的利用效率,就应深入分析影响高岭土粘度的因素。通常,高岭石粘度的构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高岭土的地质成因、高岭石形态、高岭石晶体结构、高岭土加工方法、高岭石的粒度、矿物组成、pH值、分散剂等。  相似文献   

2.
运用偏光显微镜、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方法,对四川华蓥山矿区煤系底部的粘土岩进行了矿物岩石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层粘土岩高岭石含量高达90%以上,粘土岩中的高岭石呈结晶鳞片状,粒度为0.5~10μm,结晶程度较好,晶格内杂质元素混入物较少,具有较高的资源化开发利用价值。粘土岩中的杂质元素Fe和S以独立矿物黄铁矿赋存在粘土岩中,这对粘土岩资源化利用过程的分选富集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光学显微镜、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硼铁矿石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各矿物间的嵌布关系及粒度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硼铁矿石矿物组成复杂,种类繁多,主要含硼矿物为硼镁石和硼铁矿,其中硼镁石含硼量占硼总量的89.01%,主要含铁矿物为磁铁矿,85.60%的铁赋存于磁铁矿中,蛇纹石是主要脉石矿物;硼镁石、磁铁矿、硼铁矿和蛇纹石嵌布关系复杂,嵌布粒度粗细不均,硼镁石、磁铁矿、蛇纹石嵌布粒度相对较粗,硼铁矿嵌布粒度相对较细.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电渗对土的化学成分及矿物的影响,以高岭土为试样进行室内电渗固结试验。取一维电渗固结试验前后的土样及排出水样,采用X射线衍射及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测定土样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通过ICP-MS测定水样的化学成分。土样及排出水的化学成分变化以及电渗过程中不同元素的迁移现象表明:高岭土的主要矿物成分中,地开石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而石英、高岭石、珍珠陶土的变化幅度很小;土体的主要化学成分SiO_2、Al_2O_3经过电渗作用后没有明显变化,变化幅度较大的化学成分为CaO、MgO、Na_2O、K_2O,其中CaO的变化明显强于其他成分;Na、K容易以离子形式发生迁移流入水中,Ca、Mg则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而不易被检测出来,表现为"消失"。  相似文献   

5.
罗贤武  刘绍舜 《科技资讯》2014,12(25):94-95
钢渣是炼钢工业的必然副产品,其较低的利用率已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污染,阻碍其大规模批量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钢渣成分的波动性。本文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比分析了武汉钢铁厂、邯郸钢铁厂、湘潭钢铁厂和韶关钢铁厂四个钢厂钢渣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生产厂家的钢渣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种类相同,但相同矿物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巷道底板泥化机理与加固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掘进巷道底板存在的泥化问题,依靠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实验分析了泥岩的矿物成分、有机质作用,对泥岩泥化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泥岩的黏土矿物成分主要是由伊/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等组成,泥岩中的有机质加剧了泥化趋势,巷道积水、裂隙水、层间水、结构水等降低了泥岩的强度,泥岩的泥化是水、裂隙、动载荷、有机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提出了泥岩巷道泥化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玉器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显示所测4件样品均为透闪石质软玉;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样品G47∶3和G36∶1由较纯的透闪石组成,G21∶1和G21∶2主要矿物为透闪石,但是出现高岭石矿物的峰,表示其受沁后,出现黏土化。  相似文献   

8.
昌化鸡血石"地"的矿物成分及其对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 ,对昌化鸡血石“地”的矿物组成进行了镜下鉴定和粉晶X 射线衍射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昌化鸡血石的“地”主要由粘土矿物中的地开石和高岭石组成 ,次要矿物有明矾石、埃洛石、石英和黄铁矿等 .其变化规律是 :从冻地到硬地 ,地开石的含量逐渐减少 ,高岭石、明矾石、石英和黄铁矿的含量逐渐增加 .鸡血石的质量与“地”的矿物成分密切相关 ,“地”中的地开石含量越高 ,其他矿物含量越少 ,“地”的质量越好 ,硬度和韧度越适中 ,透明度、光泽和洁净度越理想 .“地”的矿物成分是决定鸡血石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  相似文献   

9.
朝阳钒钛磁铁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工艺矿物学研究方法,结合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化学分析等分析手段,对朝阳地区钒钛磁铁矿石的化学组成、元素赋存状态、矿物组成、矿物间的嵌布关系及粒度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该铁矿石中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钛磁铁矿和钒磁铁矿,长石是最主要的脉石矿物.矿石中主要矿物嵌布关系复杂,磁铁矿与钛磁铁矿颗粒结合紧密,大多结合成连生体,不利于铁矿物与钛矿物之间单体解离;主要矿物嵌布粒度粗细不均,磁铁矿嵌布粒度相对较粗,钛磁铁矿和钒磁铁矿嵌布粒度相对较细.该研究为该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搜集淮北矿区勘探和生产中揭露的共伴生硬质高岭土取样化验及测试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矿区基本化学分析、X衍射、电镜分析、差热分析等 ,并结合肉眼观察 ,分析研究了高岭土的矿石类型、化学成份、矿物特征 ,初步划分了矿石的自然类型与工业品级。确认该区硬质高岭土矿石中高岭石矿物含量大于 90 %以上 ,得出菱铁矿鲕粒含量多少是制约矿体赋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决定着高岭土矿床的开采工业价值 ,对以后勘探、开采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玉林高岭土的组成进行了化学全分析和物相结构(XRD)表征,同时用SEM对高岭土的微结构进行检测,测试结果表明煅烧后的高岭土粒子具有良好的晶化度,呈现出不规则的块状形貌.高岭土经过精细化处理后其纯度、白度、粒度等物性指标明显得到改善,其中Fe2O3、TiO2含量降低,白度约提高10%,粒子的大小和分布更为均匀,更适合于工业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矿物浮选试验并结合激光粒度测试、扫描电镜(SEM)、矿物Zeta电位及XPS等检测方法对赤铁矿反浮选过程中聚氧化乙烯絮凝细粒高岭石的行为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矿物絮凝浮选试验表明:添加聚氧化乙烯可以提高高岭石的单矿物回收率和人工混合矿分离效率,促进赤铁矿和高岭石反浮选分离.激光粒度测试和扫描电镜检测结果表明:聚氧化乙烯不絮凝赤铁矿,但絮凝高岭石颗粒,使其表观粒径增大.Zeta电位测试和XPS分析表明:聚氧化乙烯在高岭石颗粒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并使其Zeta电位正移.因此,开展聚氧化乙烯对硅酸盐矿物絮凝的研究对赤铁矿和高岭石反浮选分离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室温条件和超声波作用下,通过固相化学反应一步合成了CuO纳米晶,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及电子衍射法(ED)分析了固相产物的物相,用透射电镜(TEM)观测粒子的大小、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结果表明,产物为颗粒大小均匀、晶粒形貌为近似球形粒状,平均粒径约为20nm的纳米晶,产率为93.1%.改变反应物、反应物配比、掺入惰性物质、加入微量溶剂或表面活性剂、研磨不同的时间等固相反应条件对合成CuO纳米晶的晶粒形貌、粒度和粒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亚铁氰化钾、硼氢化钠和氨水为原料,在超声波辅助下制备了磁性γ-Fe2O3纳米粒子,并借助扫描电镜(SEM)、红外谱图(FTIR)、X-射线衍射仪(XRD)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度100℃~120℃,超声处理1~3h时,可制备出γ-Fe2O3纳米微晶.且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所制备晶体的粒径分别趋于均匀,结构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5.
以硅溶胶、硝酸钙为原料,尿素为燃料,采用燃烧法制备纳米硅酸三钙。研究了化学计量比、引燃温度对合成产物中游离氧化钙含量的影响。用乙二醇法测定产物中游离氧化钙的含量,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镜、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仪和微量热仪表征合成样品的物相、微观形貌、粒度分布和水化热。结果表明:化学计量比为0.24,引燃温度为700oC时,合成产物中游离氧化钙含量达到最低值2.0%;合成的纳米硅酸三钙颗粒为不同结晶程度且呈现多种形貌的颗粒,平均粒度为225.9nm;合成的纳米硅酸三钙水化放热峰值出现的时间为69.2s,峰值为2.4368mw/g,比传统水泥具有较高的水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水为分散相,丙烯腈(AN)和丙烯酸甲酯(MA)为连续相,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态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疏松多孔型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用扫描电镜、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对共聚物的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温度、水油比、分散剂用量等条件对共聚物形态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聚合物粒径分布变宽;低的引发剂浓度对孔径分布的影响较小,但当引发剂浓度进一步升高时,虽然孔径分布并没有显著改变,但孔体积迅速增大;孔径分布随温度和水油比的升高变化并不明显.悬浮态乳液聚合工艺制得的AN/MA共聚物粒径为10—500μm.  相似文献   

17.
利用真空自蔓延加热-加压装置,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能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um,EDS)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Al含量、粉末粒度及C/Ti(原子比,下同)对Al-Ti-C体系自蔓延点燃温度、产物相组成及TiC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Al含量对TiC的尺寸影响最大,随着Al含量由20%(质量分数,下同)增加到50%时,TiC颗粒的尺寸由3~5μm减小到0.7~0.8μm。C粉粒度和C/Ti对TiC的形貌影响最大,当C粉粒度小于75μm或C/Ti≥1时,TiC的形貌为近球形;然而当C粉粒度不小于75μm或C/Ti1时,TiC的形貌为八面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合成工艺,以钛酸丁酯(Ti(OC4H9)4)为前驱体,通过改变水热合成反应的温度,合成了不同晶型和形貌的二氧化钛(TiO2)微粒。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热反应的温度对TiO2微粒的晶型、晶粒尺寸和形貌有较大影响。随着水热反应温度的增加,二氧化钛微粒的晶粒粒径越来越大,结晶程度越来越完整,形貌也越来越规则。当水热反应温度较低时(80℃),晶型以锐钛矿为主,衍射峰峰宽较宽,峰强也较弱,晶粒刚开始发育;随着反应温度增加,开始出现金红石晶型,衍射峰锐化,峰的强度增强,晶粒粒径增大,晶粒逐渐发育完全;当反应温度达到160℃时,以金红石晶型为主,晶粒发育完全,结晶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淀粉溶液组分含量和制备条件对淀粉微球产率及粒径的影响规律,以及鉴定淀粉微球的基本理化特性。【方法】以可溶性木薯淀粉(SCS)为原料,采用水包水乳液法制备淀粉微球;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淀粉溶液中NaOH与H2O质量比、温育温度和温育时间对木薯淀粉微球(CSM)产率和粒径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CSM进行表征分析;采用MTT细胞检测方法,对CSM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结果】当NaOH与H2O质量比为1.0∶50、温育温度为25℃、温育时间为6h时产率可达(70.7±0.9)%。上述3个因素对CSM的粒径影响均不显著(P0.05),且NaOH与H2O质量比和温育温度过高时不利于制备分散良好的微球;SCS多为圆形或卵形截切型,CSM较为圆整,基本上均为圆球形;SCS和CSM的红外光谱图基本相同;SCS基本保留了木薯原淀粉的结晶区,CSM属于无定形态物质,无结晶态存在;CSM对人肝细胞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结论】提高NaOH与H2O质量比、温育温度和温育时间均有利于提高CSM的产率;SCS和CSM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但在形态和晶体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区别;所制备的CSM对人肝细胞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生物模板法制备纳米氧化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研究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不同材料配比对产物形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配比[n(Ni2+)/n(柠檬酸)]为1:1,焙烧温度为500℃,焙烧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得到了呈球形,分散性好,纯度高的立方晶系的纳米氧化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