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浓度钾盐浸种与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组合处理对秋茄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钾盐浸种均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钾浸种适宜浓度范围为0.4~0.8mg·L~(-1),氯化钾适用浓度范围为0.2~0.6 mg·L~(-1);钾盐浸种对种子萌发影响较大,其次是湿度、光照和温度条件,最佳组合是A2B2C3D1。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变温和土壤含水量下,2个物种间萌发特性差异,吸水特性差异,以及两物种幼苗耐旱性,分析两物种紫翅猪毛菜(Salsola affinis C.A.Mey)、散枝猪毛菜(Salsola brachiata Pall.)种子萌发特性与物种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紫翅猪毛菜萌发率高于散枝猪毛菜。在(0/10)℃低温下,2种猪毛菜萌发率及发芽势最高,种子随着温度的升高,萌发率及发芽势均会下降。2个物种均有A、B、C、D类型种子,紫翅猪毛菜种子A→D萌发率逐渐下降,A、B型种子随着温度升高下降显著,而C、D型种子变化缓慢。散枝猪毛菜4种类型种子均在低温下有最高的萌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萌发率下降,且4种类型种子萌发率差异不明显。紫翅猪毛菜在2-3 h时吸水达到稳定,散枝猪毛吸水时间明显延长。紫翅猪毛菜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萌发率降低,且种子在同一水分梯度下,种子A→D萌发率逐渐降低。散枝猪毛菜种子在土壤含水量最大(26%)时,有最大的萌发率,在低水分10%时,B、C型种子的萌发率高于A型种子。2种猪毛菜幼苗都是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耐旱性越弱,但紫翅猪毛菜幼苗耐旱性明显高于散枝猪毛菜。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紫翅猪毛菜和散枝猪毛菜种子萌发特性差异是决定二者在野外的分布区域上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甜菜种子萌发速率和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甜菜种子萌发速率和线粒体活性的影响。在 7,14和 2 0℃中甜菜种子萌发 5 0 %需要的时间分别是 7,3和 2 3d ;萌发 5 0 %的热时间大约是 46℃·d。在 7,14和 2 0℃萌发的种子和幼苗的线粒体中 ,总蛋白含量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 (CCO)和苹果酸脱氢酶 (MDH)的活性随着萌发进程增加 ;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 1880 0 ,35 0 0 0和 36 0 0 0的蛋白质随着萌发进程降低 ;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 2 2 0 0 0的蛋白质在 7℃中逐渐增加 ,在 14和 2 0℃中则先少量增加然后下降。 2 0℃中萌发的种子和幼苗的线粒体的CCO和MDH的比活性和总活性比在 7和 14℃中高。这些结果表明 ,萌发温度显著地影响种子的萌发速率、线粒体的CCO和MDH活性以及较小相对分子质量热休克蛋白 2 2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和化学处理对四川嵩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种子对不同温度和化学试剂的响应.用3种不同浓度的化学试剂(NaOH、GA3和CaCl2)分别处理种子,将其置于5,10,15,20,25 ℃恒温条件下进行光照培养.结果表明:四川嵩草种子萌发温度幅较宽,在10~25 ℃范围内均能萌发,但在20 ℃和25 ℃恒温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较高,最佳萌发温度为20 ℃,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分别可达96%和7.06.不同温度条件下,3种化学试剂处理对四川嵩草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均有显著性影响,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用适当浓度NaOH处理过的种子其萌发率和萌发指数高于用其它两种试剂处理的结果.10 ℃条件下,NaOH的最佳处理浓度为30 g·L-1;15~25 ℃温度条件下,最佳处理浓度为20 g·L-1.对于GA3和CaCl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0~25 ℃)有不同的最佳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不同温度、降水和沙埋深度对冬型一年生植物砂蓝刺头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暗交替(12 h/12 h)条件下,砂蓝刺头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20℃,萌发率达到95.2%;其次是25℃/15℃,萌发率为57.78%.种子出苗的最适沙埋深度为1 cm, 1~5 cm埋深种子萌发及出苗率随沙埋深度增加而减小;在幼苗能够出土的沙埋深度(0~4 cm),幼苗首次出土所需的时间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延长.在1 cm埋深处,幼苗出土率随着单次降水量的增大显著增加;单次降水量6~24 mm时出苗率25%, 30 mm时出苗率达到46.7%.不同降水处理对不同沙埋深度种子出苗也具有显著影响;在1~4 cm埋深内,月降水量56 mm的出苗率显著大于36 mm,在1 cm埋深处出苗率分别为70.93%和42.28%.在沙坡头地区,降水分布较多的夏季和秋季早期是砂蓝刺头种子最适宜的萌发及出苗环境,这是一年生植物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适应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变温对毛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变温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竹类植物种子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萌发特性,以及幼苗1~5片叶展叶时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竹类植物实生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采集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境乡的毛竹种子,在实验室培养箱中育苗,设定7个变温处理[24 h内设置2个不同的昼夜温度(时长为12 h/12 h)组合 ]:29 ℃/15 ℃(T1),28 ℃/16 ℃(T2),27 ℃/17 ℃(T3),26 ℃/18 ℃(T4),25 ℃/19 ℃(T5),24 ℃/20 ℃(T6),23 ℃/21 ℃(T7)和1个恒温处理22 ℃/22 ℃(T8)。每隔12 h详细观测每个变温处理下每粒种子萌发时间、1~5片真叶展叶时间和叶下高,并测量叶片面积、地上部和地下部鲜(干)质量、根系形态、叶表面微形态、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结果】①在不同变温处理下,毛竹种子的萌发率均在50%以上;结合毛竹种子萌发的发芽势,发现T4—T7的种子发芽势高于30%;从T1—T8,毛竹种子的平均萌发时间逐渐缩短。②不同变温处理下的毛竹幼苗从第1片叶到第5片叶展叶时间逐渐延长;T6—T8处理下幼苗展叶时间和展叶数量都相对集中;同一培养处理下的毛竹幼苗从第1片叶至第5片叶的叶下高和展叶面积逐渐增加,温差越大毛竹幼苗叶下高越高;第3片叶后叶片的发育速率趋于稳定;温差越大,毛竹幼苗生物量也越大;根系在T3—T6处理下发育更好。③随着温差减小,毛竹叶片下表皮乳突和表皮毛数量逐渐变多,同一处理下的第1片叶到第5片叶,下表皮的乳突和表皮毛数量也逐渐变多;从T1—T8,毛竹幼苗叶下表皮气孔呈列排布,气孔表观形态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气孔密度最高值主要集中在T5。【结论】26 ℃/18 ℃(T4),25 ℃/19 ℃(T5),24 ℃/20 ℃(T6)变温处理更利于促进毛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提高,综合幼苗的叶下高、叶片面积、发育速率、生物量、根系和气孔密度等各项指标,这3个组合变温处理更适宜幼苗总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温度和水分胁迫对番茄种子萌发速率的影响,温度、NaCl和PEG6000预处理对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交叉耐性诱导.在15℃、25℃和30℃中,50%萌发需要的时间分别是186h、43h和48h;50%萌发需要的热时间(thermal  相似文献   

8.
长春花是重要的观赏和药用植物.为了探索适宜长春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温度和光照条件,研究了温度(20℃、24℃、28℃和30℃)和光照条件(每日连续光照14h和全黑暗)对经自来水浸种24h后的长春花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幼苗的芽长和干重均受光照条件、温度以及两者间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1),种子的发芽势、幼苗的鲜重受光照条件以及光照条件和温度间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1),幼苗的根长仅受温度的显著影响(P0.01).各光照和温度条件组合间,种子在黑暗、20℃-28℃下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在黑暗、24℃和28℃下的发芽指数最高;幼苗的根在光照和28℃以及黑暗和24℃下较长,芽在黑暗、24℃-30℃下最长,鲜重在光照和24℃以及黑暗和20℃-30℃下最大,干重在光照、24℃下最大.黑暗、24℃是长春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唐古特白刺种子萌发、幼苗更新过程中对盐渍环境的耐受性及生态适应性,以不同浓度(0,2,4,6,12,18,28,36g·L-1)的盐溶液(NaCl,MgSO4,盐渍土壤)处理河西走廊中部荒漠地带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种子,研究不同盐对种子吸水、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唐古特白刺种子萌发期对不同盐的耐受性不同,随NaCl、MgSO4浓度的升高,种子萌发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盐渍土壤溶液对萌发率影响较小.唐古特白刺幼苗的伤害度随NaCl和MgSO4浓度的升高而加大,6g·L-1 NaCl,2g·L-1和6g·L-1 MgSO4的胁迫下伤害度达到最大,三种盐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伤害效应依次是NaClMgSO4盐渍土壤.种子萌发可耐受的NaCl和MgSO4胁迫临界阈值分别为6g·L-1和28g·L-1,幼苗可耐受的NaCl和MgSO4胁迫临界阈值分别为6g·L-1和12g·L-1.在轻度盐渍化的生境,唐古特白刺种子能正常萌发,重度盐渍化土壤不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植.破除种子的休眠、土壤保墒和低盐渍化土地种植,是保证唐古特白刺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建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AM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佳水平条件,采用L16(45)多因子正交实验对影响网状球囊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因素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优组合为A4B2C2D3E3,即pH 8,水琼脂质量浓度10 g/L,培养周期10 d,后熟条件20 d,培养温度28℃为最佳组合.同时发现在优组合下孢子不仅萌发得早,萌发率高,菌丝生长也很旺盛.  相似文献   

11.
盐胁迫对三角滨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NaCl溶液培养和海水浇灌处理,研究了盐胁迫对三角滨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aCl溶液浓度的提高,三角滨藜种子萌发有下降趋势,但低于140mmol/L NaCl溶液对三角滨藜种子萌发无明显影响;高浓度盐胁迫对三角滨藜的幼苗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低浓度盐胁迫(低于100mmol/L NaCl溶液培养或25%海水浇灌)则能促进其营养生长.  相似文献   

12.
以大白菜自交系AB-81为试材,对籽苗的苗龄以及生长条件如光照,播种基本培养基及蔗糖浓度等外界因子对子叶离体培养不定芽再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 ̄4d苗龄和子叶不定芽再生能力最强;0 ̄2%的蔗糖浓度优于4% ̄6%的蔗糖浓度,播种的基本培养基为1/4MS对子叶的不定芽再生最为有利,籽苗在2000lx左右的日光下比在2900lx或1200lx荧光下培养更利于子叶的不定芽再生。  相似文献   

13.
用不同质量浓度(0、3、6、9、12、15mg·L-1)的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溴化盐([C6mim]Br)水溶液对番茄金顶一号品种进行浸种和苗期水培,研究了种子萌发、幼苗形态以及幼苗叶片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离子液体质量浓度9mg·L-1时,种子发芽率比对照降低差异显著;当离子液体质量浓度6mg·L-1时,根长和苗长比对照降低差异极显著.本研究所设的所有离子液体质量浓度均使番茄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对照降低差异显著,尤其是当9mg·L-1时则差异极显著.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离子液体质量浓度为6~12mg·L-1和15mg·L-1时分别比对照降低达显著与极显著水平,当离子液体质量浓度12mg·L-1时,POD活力比对照降低差异极显著.处理组幼苗叶片中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在离子液体质量浓度6mg·L-1和9mg·L-1时比对照增加,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溴化盐对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外来植物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凋落叶对乡土植物的化感作用,本文以5种卧龙乡土植物为试材,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及盆栽土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1、0.05、 0.1 g/mL)的日本落叶松凋落叶水浸提液对乡土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凋落叶水浸提液对5种乡土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影响.1)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综合效应的强度依次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车前(Plantago depress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浸提液对紫花苜蓿、草木犀及夏枯草种子萌发主要表现出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与浸提液浓度正相关;对披碱草及车前种子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2)浸提液对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综合效应的强度依次为紫花苜蓿草木犀夏枯草披碱草车前.其中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及草木犀幼苗生长主要表现出抑制作用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对披碱草及夏枯草幼苗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作用,对车前幼苗的生长始终表现为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日本落叶松林下人工补植、增加植物多样性提出了营林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用黄瓜种子作试验材料 ,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包衣种子 ,试验种子的发芽率 ,幼苗生长势及种子抗病能力 ,这三种处理方法是 :对照 (裸种子 )、化学杀菌材料包衣及选择非化学 (生物类 )天然无害材料作为杀菌材料包衣 (用以防止化学杀菌材料的污染提出的新天然包衣材料 ) .实验结果表明 ,使用天然材料和化学材料包衣种子均使种子发芽时间延长和非正常幼苗增多及单株生物量提高 ,并比对照组裸种子杀死了大部分的病菌 ;但化学杀菌包衣种子处理使幼苗的非正常率更明显的增多 ;生物类天然材料包衣相对对照同样也能杀死许多病菌 ,但比化学包衣材料杀菌力弱 ,将进一步研制和改进 .  相似文献   

16.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是我国特有树种,其次生代谢产物喜树碱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喜树碱的生物合成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笔者在人工气候室中,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光合有效辐射(300、500、800 μmol/(m2·s),对应记为L1、L2、L3)条件下,喜树当年生幼苗的生长及喜树碱生物合成和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L1条件下,喜树幼苗的苗高增量和地径增量最高。随着光强的增强,根冠比先升高后降低,而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L3条件促进了喜树叶片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L1与L3条件则提高了TDC活性。在L1条件下,喜树碱含量和单株产量最高,表明弱光条件有利于喜树碱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八棱海棠种子为试材,利用不同浓度PEG溶液模拟干旱条件,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八棱海棠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PEG处理的种子,其相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活力指数均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幼苗SOD酶活性随着PEG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POD酶活性则相反。MDA和脯氨酸含量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PEG浓度越大对幼苗有更深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湿热处理(HM-T)、湿热复合普鲁兰酶处理(HM-E-T)、湿热复合微波处理(HM-M-T)、湿热复合柠檬酸处理(HM-C-T)4种方法,研究不同湿热处理对苦荞全粉(N-T) 理化特性及消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处理后苦荞全粉总膳食纤维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HM-E-T效果最显著,HM-C-T次之;差示热量扫描仪检测结果显示,湿热处理后苦荞全粉黏度均显著降低且相变峰消失;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HM-T淀粉仍为A型结晶,HM-E-T淀粉由A型淀粉转变为A+B+V的多晶型,而HM-M-T和HM-C-T淀粉失去了原有晶形结构,淀粉相对结晶度从23.0%(N-T)下降至20.9%(HM-T)、18.4%(HM-E-T)、12.6%(HM-M-T)和10.6%(HM-C-T);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苦荞全粉微观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蛋白质和淀粉发生一定程度复合。体外消化结果显示,苦荞全粉中抗性淀粉质量分数从9.69%(N-T)分别增加到11.49%(HM-T)、14.12%(HM-E-T)、11.97%(HM-M-T)、13.01%(HM-C-T);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GI)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即57.85(N-T)>56.03(HM-T)>55.65(HM-M-T)>55.18(HM-C-T)>50.22(HM-E-T),特别是HM-E-T后的苦荞全粉eGI值降低效果最明显。复合湿热处理比湿热处理更能有效降低餐后谷物血糖生成指数(GI)值,其中HM-E-T后的苦荞全粉可作为低GI食品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19.
以剑叶金鸡菊种子为材料,分析不同光照强度(100%光强、30%光强、黑暗)和剑叶金鸡菊的凋落物及根茎浸提液3个浓度梯度(0.005、0.025、0.125g·m L-1)处理下的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差异。结果表明:剑叶金鸡菊种子无论在全光照还是黑暗条件下,发芽率无显著差异。但是与全光照条件相比,30%光照和全黑暗培养条件下对幼苗的生长抑制作用极显著影响。剑叶金鸡菊凋落物和根茎浸提液均极显著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在种群郁闭作用、凋落物分解物和根茎分泌物的自毒作用综合效应下,剑叶金鸡菊种群内种子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受到抑制,种内竞争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