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青蟹养殖坛的结构及设置方法,探讨出了一套新的坛式养殖实用技术,可供沿海地区利用滩涂养殖青蟹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调查和笔者的多年实践,本文从苗种、养殖模式等方面评述我国南方沿海虾塘的青蟹养殖的概况,指出虾塘青蟹养殖是滩涂虾塘养殖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分析讨论了人工育苗、人工苗的中间培育、养殖模式、饲料及育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为虾塘青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根据调查和笔者的多年实践,本文从苗种、养殖模式等方面评述我国南方沿海虾塘的青蟹养殖的概况,指出虾塘青蟹养殖是滩涂虾塘养殖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分析讨论了人工育苗、人工苗的中间培育、养殖模式、饲料及育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为虾塘青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采用室内工厂化循环水立体养殖模式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养殖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的效果,发掘健康高效的锯缘青蟹养殖模式。【方法】用两种养殖模式进行暂养、幼蟹养殖成蟹和培育软壳蟹,并检测其成活率、养殖密度和品相。【结果】相比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用室内工厂化循环水立体养殖模式暂养、幼蟹养殖成蟹和软壳蟹的成活率分别提高13.3%,200%,63.6%;养殖密度分别提高1155.5%,3233.3%,1718.2%;品相也更好。【结论】室内工厂化循环水立体养殖模式是锯缘青蟹高效健康养殖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根据实际养殖试验,总结、分析,并探讨了青蟹坛式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国内外青蟹养殖的基本情况,包括养殖模式、养殖历史、人工育苗的现状,我国青蟹养殖在海水养殖中的地位及其特点,以及我国拟穴青蟹种群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其在养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生境、不同食物源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以下简称“青蟹”)的螯足肌肉营养品质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采集5种不同生境青蟹(生态青蟹、藤壶青蟹、天然青蟹、混饵养殖青蟹和单饵养殖青蟹),取其螯足肌肉组织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并通过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含量的比值(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青蟹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天然青蟹和混饵养殖青蟹;藤壶青蟹的含水率最高,蛋白质含量最低;5种青蟹的粗脂肪和总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生态青蟹的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最高,藤壶青蟹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藤壶青蟹的EAAI (112.48)和F (2.36)最高,生态青蟹的EAAI (95.35)和F (1.95)分别与天然青蟹的EAAI (96.15)和F (1.90)基本一致;单饵养殖青蟹的EAAI (72.00)和F (1.53)均最低。生态青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其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显著高于天然青蟹,且部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天然青蟹、混饵养殖青蟹和单饵养殖青蟹。从蛋白质、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来看,生态青蟹的含量最高;从EAAI和F来看,藤壶青蟹的评价最高,说明2种红树林生态修复产出的青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8.
锯缘青蟹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福建省龙海县土池人工养殖的锯缘青蟹发生肌肉浊白现象,开展肌肉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病蟹的肌纤维断裂、肌细胞坏死溶解、细胞核萎缩和空泡变性、在肌肉组织中存在大量的20面体、大小约为150nm的球形病毒粒子,初步推断该病毒为锯缘青蟹肌肉坏死症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9.
围塘养殖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分布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海隘顽湾海域贝类、青蟹、对虾、弹涂养殖区水体沉积物表层中磷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水产品围塘养殖水体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存在形态差异显著.其中贝类养殖区总磷含量最高,弹涂养殖区有机结合态磷含量远高于其它养殖区.  相似文献   

10.
顾斌 《科技资讯》2010,(31):131-131
循环水养殖模式在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本文主要探讨了海水养殖中氨氮的去除方法方法相关内容,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良种是提升人工林生产力和增强其碳汇能力的重要基础。“林业种质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是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任务之一。突破制约林木育种效率和遗传增益提升的瓶颈对于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传统林木育种周期长、效率低、表型选择精度差,以分子育种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林木育种周期,精准改良目标性状,成为实现高效林木遗传改良的关键途径。笔者分析了限制林木遗传改良进程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现代林木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并对这些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加速林木遗传改良的重大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杂交选择育种法的各种缺点日益明显,而分子育种技术却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的趋势和主流  相似文献   

13.
锯缘青蟹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简述锯缘青蟹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的研究结果,其中包括生殖生物学、卵巢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性腺发育过程中的生化组成、胚胎发育、幼体消化生理、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与营养生理、能量代谢、以及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  相似文献   

14.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核心种质的概念与核心种质育种、核心种质株型和品质理想模型构建、新型核心种质的创建、核心种质分子育种、特征次生物质标记辅助核心种质育种5个部分,概述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从提出到完善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分子育种是指利用与性状相关的DNA标记进行选育,也称标记辅助选择或标记辅助育种,广义上还包括基因工程育种和基因组学辅助育种。林木分子育种为早期选择和加速育种提供了极具潜力的高效手段。笔者对林木分子育种研究的基因组学信息资源进行了进展综述和前景展望。近30年来,林木分子标记技术从早期的低通量方法发展到目前基于微阵列芯片和新一代测序的高通量技术,如测序分型、转录组测序、重测序、扩增子测序和外显子组测序等,并广泛用于连锁作图、关联分析和基因组选择等林木性状相关的DNA变异检测研究。随着2006年毛果杨基因组序列的发表,已有50余个树种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基于连锁作图和关联研究检测了林木10余个属生长、材性和抗逆及非木质产品品质等性状相关的大量基因组位点,主要趋势表现为:① 表型广泛,涵盖经济性状、生理指标和代谢成分等;②标记数量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覆盖全基因组;③转录组和降解组等多组学的分子变异开始应用;④ 利用大群体以提高位点检测的精度;⑤ 重视环境的影响,大田试验设置多个地点,解析QTL与环境、年份的互作效应;⑥ 结合参考基因组序列和/或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挖掘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建立了桉属、松属和云杉属等主要造林树种的基因组选择模型。此外,积累了泛基因组、相关软件和算法、功能基因、基因组编辑技术及网站和数据库等其他信息资源。林木分子育种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① 如何获得稳定性好的性状相关基因组位点和基因组选择(GS)模型;② 缺乏自动化、无损和高通量的表型测定技术;③对大基因组的针叶树和一些多倍体树种,仍难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序列;④ 标记辅助选择增加了常规育种之外的费用,且存在不确定性;⑤多数树种的加速育种仍较困难。后基因组时代的林木分子育种将有效结合到常规育种程序中,显著促进遗传增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层次分析与功效函数,提出了一种构造多目标综合育种选择指数的新方法,并以油菜的品系选择为例,构造了油菜育种选择指数,预测效果,连优与育种方向,该方法较各种多元分析与通径分析更为适合育种需要。  相似文献   

17.
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杯果木属(Angophora)和伞房属(Corymbia)树种统称桉树,引入我国已有130余年的历史,是重要的工业用材林树种。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种子园建设和70年代后期的种源试验,一些技术显著促进了其进程,主要有:①早期的种子园技术促进了无性繁殖困难树种的有性扩繁;②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推动了优良无性系选育与应用;③20世纪90年代末分子标记技术开启了我国桉树分子育种研究的新纪元;④21世纪初转基因技术为品种创制提供了崭新的手段;⑤刚尝试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桉树育种策略和种质资源是其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已对一些树种制定了育种策略和育种计划,兼顾纯种内轮回选择和杂种无性系的选育,主要经济性状包括材积生长、木材密度、抗病虫和抗风等;累计已收集了近200个树种3 000余个家系的种质资源。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包括:①几个主要树种的轮回选择和世代改良,仅尾叶桉(E. urophylla)进入了第3个世代;②杂交育种的成效显著,培育了目前仍主栽的DH32-29和DH33-27等优良杂种无性系;③无性系育种结合无性繁殖技术(尤其是组织培养)的研发,极大地推动了无性系林业的发展;④开发了多种分子标记,包括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标记,并基于分子标记利用连锁作图和关联分析的方法,在尾叶桉等6个树种中检测了与生长、材性和/或抗逆等性状相关的基因组位点;⑤已对逆境响应、激素和木材形成等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一些功能基因显示了较好的育种应用潜力;⑥已优化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尝试了基因组编辑的可行性。但是,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复杂性和高质量基因组/泛基因组的缺乏,种质资源流失,新无性系缺乏,尚待从头克隆和鉴定具有育种价值的优异基因,基因组选择实用性有待探索,遗传转化率需进一步提高等。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对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的意义是显著的,将有望在高世代改良、种质资源的长期评价、杂种优势的机制与利用、基因组选择的有效应用和转基因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DNA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菠菜遗传育种中的主要应用,包括:性别鉴定、抗病菠菜育种、高产优质菠菜培育、物种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绵阳号小麦品种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绵阳号小麦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针对四川麦区气候特点和小麦生态条件,提出了以选育穗重型小麦新品种为主攻方向的育种目标,并对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创新和利用、新品种的选育方法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