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皇甫曾贬舒州司马的时间,涉及独孤及、李嘉祐、刘长卿、戴叔伦等人的生平。本文通过对皇甫曾与李嘉祐,独狐及、颜真卿、皎然及刘长卿等人的交游,考定皇甫曾贬舒州司马在大历三年各至大历十一年秋。十一年秋,离江南北返洛阳,诗人戴叙伦在京口相逢相送。这个结论,纠正了以往认为皇甫曾北返在大历七八年的错误结论,同时,也相应纠正了在李嘉祐、独狐及、刘长卿、戴叙伦生平研究中的相关错误,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考察武阁寨村遗留明清时期11座(组)42栋建筑的基础上,对该村的古建筑群从建造时间、平面布局、梁架结构、建筑装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该村古建多数建于清代中期,属于地方性的四合院布局,主要有五架无廊式、六架前檐廊式、七架前后廊式三类梁架类型,装饰本着少而精的实用原则进行修饰。继而探讨了其建筑思想。武阁寨村古建筑风格朴实严谨,承载着历史与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覃怀地区古建筑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3.
在两次考察河南修武县一斗水村关帝庙的基础上,对关帝庙建筑群修造历程、营造特征和建筑功能进行分析.该庙宇群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后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时期进行扩建和修缮,形成今天的风貌.在创建、扩建、重修过程中,充分利用山地条件,突破了建造规范,形成其独特的建筑特征.该建筑群的使用功能和建筑思想与当地村民生活密切相关,可视为覃怀山区庙宇群营造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政策的推动下,工业化建造成为建筑企业竞相争夺的高地.轻钢龙骨体系工业化住宅是目前建筑领域最接近制造业产品生产方式的建筑,并且其建造管理也最有可能应用制造业先进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理念与技术.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信息化时代下工业化住宅建造全过程的主要活动及信息;以轻钢龙骨体系工业化住宅为例,利用Revit软件族的概念提出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创建包含工业化住宅建造全过程信息的轻钢龙骨式复合墙的信息模型;对部品编码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于氏祠堂为例,来分析祠堂建筑群中如何区分仪式和非仪式功能空间的设计手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探讨祠堂建筑的功能设计与其空间的关系,并探讨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和利用祠堂的功能空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本文对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札源吴氏较早从徽州迁入皖浙边界山区,并在明代中叶以后开始了宗族组织化的进程,形成了村落内部较为统一的宗族规约、祖先世系。他们的宗族观念较为原始却又务实,以坟茔为最重要的祭祖场所,同时努力建造祠堂等其他纪念建筑。乾隆至道光年间编修联合两省三县十余个村落的统宗谱,由此将札源塑造为成皖浙边界山区吴姓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徽派建筑是中国最有名的古建筑之一。徽州村落建筑的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都蕴含着深邃的风水文化。绩溪县龙川村的风水设计和祠堂建筑,体现了村落建筑中的风水文化,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议惠山古祠堂群的保护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 《科技信息》2008,(19):167-167
古建筑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本文依托江南水城无锡市惠山古镇祠堂群保护规划实践,首先探讨了历史建筑与文化保护和更新的必要性,结合惠山古祠堂发展历程和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引入了传承和再生的理念,针对惠山古祠堂群保护规划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文章研究成果可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钢结构建筑以其优越的性能,很短的建造工期,较少的环境污染,较好的抗震性能等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一种建筑工艺,同时一个地方的钢结构建筑也成为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标志。但是目前我国相关技术人员并不完备,在建造过程中容易造成一些事故,这就需要对建筑施工进行虚拟建模。  相似文献   

11.
周园  姚汉臣  戴君 《科技资讯》2023,(21):137-14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很多既有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功能不全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而建筑改造中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应用是建筑改造的关键环节。通过运用数字化建造技术可以改善既有建筑存在的问题,并能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现阶段数字化建造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数字化建造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的运用,提升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应用水平。首先对既有建筑改造中数字化建造技术的运用进行概述,然后分析现阶段数字化建造技术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鹏飞 《科技潮》2009,(2):38-38
近日,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对平谷区北寨村创新型科普社区进行了验收。北寨村创新型科普社区是北京市首批创新型科普社区之一,该社区从北寨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结合红杏特色产业结构,建立了社区科普顾问委员会、环保服务队、果树技术服务队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建成了绿色环保清洁型的科普社区:推广了农业标准化技术,实现户户掌握无公害果品生产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3.
建筑弹性     
正建筑弹性是指建筑环境的设计、定位、建造、运营和维护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建造资产、相关支持系统以及建筑资产内的人承受极端自然(或人为)灾害影响的能力。建筑弹性着眼于增强建筑应对不确定性干扰因素的系统适应性,是建筑遭受破坏后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维护或恢复建筑功能的能力。建筑弹性的建构融合于建筑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低碳园林内涵探讨了科学的建造低碳园林实践原则与有效的建造方式策略,对降低园林工程建造使用能耗,创建绿色、环保、优质园林工程,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提出了许多有关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估价的方法。影响该估价的因素很多,一般包括土地同一供需圈的地价、地下空间建筑所增加的建造成本、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表开发利用效能递减比例等因素。综合各方因素,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参考地价—地下空间建筑所增加的建造成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效能递减比例。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建筑群能耗模拟中,建筑类型和建筑年代是典型建筑参考的主要依据,目 前较难直接获取相关数据. 为识别建筑类型,以长沙市区21 538个建筑轮廓(不含城市地图信 息点和区域边界轮廓信息)为例,基于建筑轮廓的轮廓面积、近似矩形短边宽度、近似矩形系 数等几何特征,运用随机森林方法成功识别出低层住宅、公寓式住宅和其他类型,整体准确率 为 81.7%. 为识别建筑年代,以长沙市中心区域 7 900 个建筑轮廓为例,基于历史卫星影像数 据,运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自动提取不同年代的建筑轮廓,平均精确度为80%. 然后分别相交 分析推断出5 077栋建筑建造于2005年之前,1 606栋建筑建造于2005—2014年,1 217栋建筑 建造于 2015—2017 年 . 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城市,为后续的建筑群能耗模拟提供了数据 支持.  相似文献   

17.
 建筑弹性是指建筑环境的设计、定位、建造、运营和维护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建造资产、相关支持系统以及建筑资产内的人承受极端自然(或人为)灾害影响的能力。建筑弹性着眼于增强建筑应对不确定性干扰因素的系统适应性,是建筑遭受破坏后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维护或恢复建筑功能的能力。建筑弹性的构建融合与建筑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8.
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筑结构和建造管理的协同创新.首先,阐述了免拆模框架结构建筑的基本概念,初步分析了其实践应用情况;其次,在质量链和质量门模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种"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高质量建造组织方式;最后,设计出了一种免拆模框架结构建筑的高质量建造管理流程,并从纵向质量链和横向质量链2个方面研究了其高质量建造管理目标的实现途径.研究成果能为免拆模框架结构建筑高质量建造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客观上也可以推动这种新型装配式建筑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9.
唐彬  赵能  谢凯  王逸洋 《科技资讯》2023,(5):177-180+196
面对未来建筑领域带来的新挑战,智能建造专业应运而生,迫切急需培养一大批智能建造专业人才,但是传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建造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该文在分析当前智能建造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智能建造行业发展在智慧工地、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建筑机器人等方面的需求,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建设,为智能建造专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独具风格,规模庞大,具有典型的历史时代特征.本文对该建筑群建造的时代背景、建筑群各单体建筑作了介绍,并就它们的意义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