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性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其创造性教育思想,以创造力培养为主旨,对当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阐述了教育需要创新,并从"让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发学生创新潜能"、"让学生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介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素芹 《科技咨询导报》2011,(36):123-123,125
"光电检测技术"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所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并进行了实践教学研究。实践表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并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创新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范丽平  李丽容 《科技信息》2010,(31):I0006-I0007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强化岗位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探讨了在"四阶段教学法"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施学习性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以教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培养和造就创新性学习人才是当今时代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以教学的趣味性、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入手,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创新欲望,在想象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表现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许朝侠  邵丽红 《科技信息》2010,(10):188-188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单纯地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引入到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湛玉婕 《科技信息》2010,(8):359-35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以学科为依据,而以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核心。本文通过多方调研,指出高职院学生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社交能力三方面。并指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从增强普适性能力的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培养职业素养、培育"双师",优化师资、建立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就业指导体系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的培养需要着眼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化工类本科生首先要学习的课程,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拓宽基础、优化素质、增强能力"为主要目标,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首先对以往教学改革的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缺乏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提出了"实训+竞赛"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应用能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训包括基础实训和综合实训,基础实训通过合理的基本题目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运用,综合实训的内容涉及到多门课程的知识,通过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和组织能力等。最后介绍了"实训+竞赛"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同时也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辅导员应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创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供创新的环境和保障等措施和办法,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工程教育大国,但还不是工程教育强国。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确定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标准,提出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即通过多学科交叉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社会及企业联合培养等模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项目教学"在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已被普遍使用,而在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中使用是高校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尝试。开展项目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与"术"的结合的"上手快"而又"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杨月琴  易现峰  刘素云 《科技信息》2010,(23):41-41,127
高校实验室在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是高校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及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围绕我院实验中心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化,探索实验室开放的有效方法,实现实验教学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莫海 《科技信息》2011,(20):I0160-I0161
本文以"语篇分析与文学翻译"为实例,论述了"双重活动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建设"国家级石油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构建了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在抽油泵泵效实验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汽车检测与诊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检测方法,使用检测仪器在汽车不解体的情况下判断汽车的技术状况,诊断汽车常见故障。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每个项目运用"四部曲"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讨论了目前本科院校"金属切削刀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集多媒体教学、学生参与教学、英语渗透、课程设计及研究报告等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开发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校本课程——"学会创新",就是通过实践探索一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学会创新"课程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构的六个方面出发,教学形式以活动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以思维训练为重点、开展合作学习;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因地制宜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学习环境的创设力求平等、自由、开放,运用"无否定评价"方式;课程设置采用"1+2"的模式。经过八年的实践,我们开设的"学会创新"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支持、社会认可并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8.
谢刘瑜 《科技信息》2010,(19):I0271-I027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师应该由以往的"教书型"向"创新型"转换。何谓"创新型"教师?是指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育人为本、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要根据未来社会、所教学段学生的特点,大力探索创新的途径。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为主动服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而制定的。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的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培养模式与卓越计划高度契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20.
邹贤珍  盛湘  陶健 《科技资讯》2013,(15):191-191
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上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以教改为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