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量构式是指由约量副词和约量助词叠加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现代汉语常见的约量构式主要有“大约+X+左右∕前后∕上下”。这一形式最早见于宋代,清以后开始普遍使用。现代汉语常见约量构式的历时演变以及句法语义特点,与其前置约量副词和后置约量助词的发展及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共时层面考察了构式“V都VC了”各构件的语法特征,将其构式义总结为:“(说话人)对事态结果的负面评价”,构式内又能进一步分为已然义与低概实现义。消极情感语境是“V都VC了”赖以生存的优势语境。日常会话交际中,该构式能够彰显主观性,表现言者的强调和反预期,具有丰富的语篇意义。该构式形成的动因源于突显与聚焦、构式压制、交互主观性与礼貌原则以及语言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差点儿”所包含的不同语义语法关系的研究甚热,文章从构式语法角度进行探讨。不同于Gold—berg所关注的语义构式,“差点儿”为语用构式,涉及说话人的主观性。该构式依不同的参与动词,可形成三个有理据性连接的构式承继句群。对此构式的读解除须了解构式义外,还必须参考常识和说话人的视角或立场。依说话人的视角或立场不同,可对参与构式句的否定词“没”作羡余或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语义和语用义会在构式内互动和整合。为了证实这一论点,本研究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对“给我+动词短语”构式作出探讨。此构式展示含两个组块的框架构式,其中的动词短语独立使用有祈使功能。第一组块与第二组块整合后会产生两义:1.标识位移目标的语义组合;2.标识特殊语用功能的语法化单位。前义与祈使句涉及事件的言内行为相关,后义加剧祈使句的言外之义和言后效果。此两义促成两个不同子构式。基于历时调查的认知演进构拟显示,此构式引申于双宾语构式,其引申方式是隐喻和转喻识解。  相似文献   

5.
自然语言种类丰富、形式灵活多变的特征使得隐式关系抽取成为目前关系抽取领域中富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之一。通过引入构式语法理论和依存句法分析两种认知语言学范畴的理论技术,构建了一种面向中医古籍中隐式关系的抽取方法。首先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制定文本构式化策略、分析并定义出8种构式特征与5种构式类型,并使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CART)分类模型完成文本分类;其次对其中4类构式使用依存句法分析技术构建句法树,通过分析句法树中的特定结构,制定医学类实体间的关系三元组抽取规则,实现隐式关系抽取;最后在经典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语言结构的形成和选择常常与语体密切相关,近年来汉语口语新兴“海了去了”这一说法,由此探讨了汉语“x了去了”结构的产生、发展和使用情况。“x了去了”结构中的“去了”具有强大的动态夸张功能,使表达简洁传神、生动诙谐,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周昊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4):97-100
构式语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源于Fillmore,C.J.的框架语义学,由Fillmore,C.J.、Adele E.Goldberg和Paul Kay提出,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构式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体,是语法中独立存在的单位。构式语法的特点是非模块性、非转化性、全面性、共性——遗传等级模式。构式语法到目前为止成果最突出的两个研究领域是题元结构和词汇语义及标记性构式。发展到现在,构式语法理论有其自身的价值与局限。中国学者们在现代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谈及现代汉语中“x[的]+y[的]+z”式组合的结构特点,该式组合中“的”隐显的复杂性,并着重从语法、语义、语用几方面对影响“的”隐显的因素作较详细的讨论.0·1 我们把“x[的]+y[的]+z”式的名词性偏正结构称为二项限定结构(以下简称为RD)。所谓“二项限定”,不是说被限制修饰的 z 项有 x 项和 y 项两个定语。请看:001 塑料 [的] 大衣 [的] 扣子002 毛皮 [的] 大衣 [的] 扣子依句成分分析法看,例001中的 z 项“扣子”才有“塑料”、“大衣”两个定语;例  相似文献   

9.
用非线性瞬时分析有限元计算大自由表面运动的不可压流体-结构相互作用问题,流体和结构区域用混合的拉格朗日-欧拉运动描述,同时以罚参数法约掉不可压流体的质量连续方程,减少了计算工作量,采用比率型结构本构方程以适应广泛的变形模型,最后用混合时间的隐显式有限元积分法(mE-1)求解有限元方程。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语法认为,"被"字是汉语中被动构式的主要标志之一,并且只能引领及物动词形成"被+及物动词"结构,这种结构被认为是被动构式的原型范畴的典型成员。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示被动意义的结构:"被+不及物动词",并且这种结构大有发展迅猛之势.本文主要从句法特征,语义结构以及功能用法三方面对这种新型被动构式进行了认知视野下的分析,并综合说明该结构的出现其实正是人们不断在基于用法的认知基础上对语言的使用做出的不断互动。  相似文献   

11.
构式语法理论认为语言中的基本句子就是一种构式,即形式——意义的匹配体,其本身具有意义,且独立于具体的动词而存在的.“把”字句也是一个构式,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划分“把”字句构式义项,并进行义素分析,得出其语义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进行偏误分析,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做出解释,希冀能为对外汉语“把”字句教学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构式语法理论分析可以得知,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完整的语法意义.“X有Y+那么+A(形容词)”有两种构式,分别表示比较义和比喻义.文章在把握了构式整体意义的前提下,“自上而下”分析构式各组成部分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汉语中单音节不及物动词带旁格宾语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构式理论探讨以下问题:单音节不及物动词带旁格宾语结构形式与意义间的联系、单音节不及物动词与构式的关系以及单音节不及物动词带旁格宾语构式之间的继承关系。研究表明,该结构中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涉及不及物运动、结果和使役结果三种构式类别。单音节不及物动词与构式的关系体现在动词参与者角色和构式论元角色之间的相容性,及动词语义和构式语义之间的可能关系。该结构构式间存在多义联结和子部分联结两种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汉语致使句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其结构复杂,形式多变.文章采用构式语法理论,从认知识解的四个维度,即“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以及“详略度”对致使句下属特类“V得”构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V得”构式符合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15.
“最好”始见于两晋时期,是由极性程度副词“最”与性质形容词“好”组成的状中短语。起初“最好”可作谓语、定语、补语等,用来对其前后的话语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唐代出现了构式“最好VP”,“最好”在句中充当主语,具有指称性。在主观化、音律规则、VP的语义变化、使用频率等因素的推动下,“最好VP”发生了重新分析,由主谓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最好”表达主观意愿、希望或建议,在宋代开始词汇化为一个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6.
综合“信息”的“双重解”结构,不管是强“不可克隆”,还是弱“不可克隆”,“结构信息”一般是“不可克隆”的。而不管是强“克隆”,还是弱“克隆”,“交换信息”一般是“克隆”的。而所谓的观察、测量,其本质也是一个“克隆”问题。但量子计算机(量脑)的计算本质,则不类似电脑是一个提高“克隆”质量的问题,而是一个把“不可克隆”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可观察、测量的“克隆”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表示“禁止”、“劝阻”的副词“不要”来源于跨层结构“不要”,随着动词“要”词义的逐渐虚化,“不要”在构式“不要VP2”中完成了词汇化.融合为一个副词。“不要”词汇化的动因是高用频的推动,“要”动词义虚化与句法结构变化的相互作用以及“功能悬空”的推动,机制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这是三国时期西晋名医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对从医者优秀资质的精准概括,也是蒋忠民一直用以严格律已的忠实信条。  相似文献   

19.
设G是一个有限非Abel群,并设χ是G的一个非线性不可约(复)特征标.令V(χ)={x|x∈G,χ(x)≠0},Nχ=〖JB({〗x|x∈G,χ(x)=0〖JB)}〗.称V(χ)为非零点子群,而称Nχ为零点子群.在本文中,作者建立了关于不可约特征标的零点及非零点子群V(χ)的若干结果,并从关于非零点子群V(χ)的某些结果得到关于零点子群Nχ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20.
教材中用“待定系数”法介绍了一、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差分方程在f(x)=d^xPm(x)时特解的求法。本文将该方法推广,讨论了当f(x)=d^x[Px(x)cosωx Pn(x)sinωx]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差分方程特解的求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