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选取高程、坡度、年均温、年降水、年均相对湿度、土地利用、植被指数等7个因子,利用RS、GIS相关的分析技术,对大冶湖流域历年景观生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大冶湖流域景观质量总体偏低,但随时间推移不断好转;景观质量呈现偏正态分布,结构较稳定;大冶湖流域景观质量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南北差异明显,大冶湖周边地区景观质量较差;大冶湖流域景观的多样性较低,均一性程度较高,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东北区尤其是松辽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是全国主要的洪涝灾害发生区之一.利用东北区1950—1990年洪涝灾害相关资料,以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根据洪水灾害的发生学理论,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建国以来东北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特点和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东北区减轻或避免洪涝灾害的主要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清代珠江流域旱涝灾害变化特征与R/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清代1644-1911年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统计了珠江流域以及各个子流域的旱涝灾害发生频次.利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清代珠江流域的旱涝灾害演变趋势和周期;通过R/S分析计算Hurst指数,预测未来旱涝变化特征,并通过近50年的气象降水资料计算的SPI指数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清代珠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频次整体高于干旱灾害的频次,其中1695年、 1860年和1894年既发生了流域性干旱也发生了流域性洪涝;旱涝频次的主要振荡周期为32~34 a;珠江流域未来的干旱、洪涝灾害整体变化将与过去的变化趋势一致,且流域洪涝序列的Hurst指数比干旱序列的Hurst指数更为接近1.0,说明清代珠江流域洪涝序列的趋势延续性比干旱序列更强.  相似文献   

4.
根据在鄱阳湖大汊湖采集的200 cm土壤沉积物剖面样品(DCL剖面),基于14C 测年建立时间标尺和粒度组分等指标,并结合历史资料,对鄱阳湖区300年来的洪涝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300年来洪涝灾害可分为3个阶段:1680—1749 aB.P.鄱阳湖区气候变化不明显,洪涝灾害少而稳定,大洪水年较少; 1750—1890 aB.P.鄱阳湖区气候变化较明显,洪涝灾害频繁; 1891 aB.P.至今鄱阳湖地区气候变化显著,洪涝灾害频繁,并且大洪涝年份多.鄱阳湖区300年来的干湿状况可划分为干燥—湿润—干燥.  相似文献   

5.
清代济南市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清代济南洪涝灾害的时间特征、灾害的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清代268年间济南市共发生洪涝灾害110次,其中轻度涝灾41次,中度涝灾60次,大涝灾6次,特大涝灾3次;清代济南地区洪涝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第1阶段(1644-1709年)和第3阶段(1780-1839年)为涝灾少发期,第2阶段(1710-1779年)和第4阶段(1840-1919年)为涝灾多发期;而且从早期到晚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洪涝灾害的成灾强度也呈现增强趋势.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年降水量明显增加,是该地区清代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改造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及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8个县市气象站1960-2009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方法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旱涝等级和时间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小波分析研究旱涝事件周期.结果表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属于偏旱型地区,旱涝灾害频发,且易发生连续性旱涝灾害,发生旱涝灾害事件的周期为3a.从季节变化来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冬季发生干旱灾害频率最高,秋季发生洪涝灾害频率最高,且春冬发生旱涝灾害事件的周期为3a左右,夏秋发生旱涝灾害事件的周期为2a左右,但春季应预防重涝灾害出现.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1961—2017年间90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的逐日降水量,进行西南片区(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市)洪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再挑选其高、低值年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行讨论,最后制作高值年与低值年的差值图与相关系数图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主汛期6—8月,但5月和9月也不容忽视,其中7月是洪灾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8月其次;近57年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发生的洪灾次数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而20世纪90年代整体呈下降趋势;小波分析主要存在8~9 a的年际周期变化和17 a左右及32 a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变化;西南地区的洪灾高发区主要在四川盆地以东至贵州北部一带、贵州西南部和云南南部边缘地区,低值区主要在西南地区西北部;洪涝灾害与其高层、中层和低层的环流形势有较好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8.
区域降雨的丰枯特性及其补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津市北三河境内18个雨量站、1960--2005年共46年的年降雨量资料,依次对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流域的年降雨进行了丰枯判别、连丰、连枯概率和稳定概率计算,并利用Kriging插值模型和集对理论对各流域间的降雨补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两年出现平水年的概率为最大;北运河流域的丰枯交替比其他流域频繁;北三河系各流域间的降雨量基本是正相关的,即遭遇的机会较多,存在一定的丰枯同步性,即自产水不利于补偿调节,易产生区域性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9.
海河流域近五百年旱涝特征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470~1985年旱涝等级资料对海坷流域旱涝情况进行分析,得到本区旱涝具有多发性、周期性、阶段性和持续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100年气候振动仍属于一般的周期变化。本文还对历史旱涝等级数据作自然正交函数分析,根据特征向量分布和时间系数的大小划分了七种旱涝类型,并对其变化规律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大冶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性,较系统地论述了大冶湖水文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湖水的化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确定洪涝指数,对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该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很大,洪涝灾害和灾情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全球1950-2004年重大洪水灾害综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全球EM-DAT(OFDA/CRED)国际灾害数据库中的重大洪水灾害相关资料,对全球1950—2004年重大洪水灾害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分析全球1950—2004年重大洪水灾害受灾人口及受灾经济损失的演进特征及地区分布特征,然后探讨重大洪水灾害的有关原因,并分析洪水灾害与全球ENSO年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洪水灾害一些特征及形成原因提出减少全球洪水灾害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2)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的9 个市州,属于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区、白龙江流域及陇南山地;(3)在时间分布上,5-9 月主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以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最为严重;(4)地质灾害具群发致灾、隐蔽致灾和链式致灾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葛春凤 《科技信息》2009,(31):I0298-I0298,I0275
本文讨论了当前建筑抗灾的局限性,分析了地震、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我国的特点,并提出了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应如何尽可能地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除了这些建筑技术措施之外,还考虑了社会防灾减灾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平原历史旱涝灾害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全国自然灾害历史数据库中黄淮海平原地区的旱涝灾害等级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了该地区旱涝灾害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MA模型),并根据所建模型对旱涝灾害进行了后验预报,结果表明,用ARMA模型做年际旱涝变化趋势预报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象灾害是重庆市主要自然灾害中影响最广,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严重的一种类型。通过分析,总结出重庆市气象灾害虽然类型多,但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雾害也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重点分析、阐述了重庆市旱灾及洪涝灾害的特点及形成机制,以掌握重庆市旱灾、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分布规律,为有关部门在制定制旱防洪措施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白龙湖风景区防灾系统的整体规划,揭示出中国风景名胜区防灾系统规划的基本特征。方法通过灾害调查,并对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调查。结果白龙湖风景名胜区系统规划在满足防洪、消防、防震、紧急救护等要求的基础上,还应包括地质、气象、生物灾害、火灾和盗灾的监测与防护,分景区阶段性总体规划的编制、各项相关管理条例的出台,以及实施与监督的加强等等。结论风景名胜区防灾系统规划,首先必须对灾害类型有明确的认知和科学的调查,其次还要有强化管理以及跟踪监测等手段,这样才能保证防灾体系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洪涝灾害灾变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灰色系统.根据湖南省1980-2007年洪涝灾害统计数据建立了灰色灾变预测模型GM(1,1),发现湖南省洪涝灾害的发生呈现出周期波动性和损失越来越严重的特点,在未来10年中,2010年和2017年将可能发生轻灾,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将可能发生重大洪灾,2013年和2016年将可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9.
灾害损失评估的灰色聚类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阐述了灰色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求解过程,论述了白化函数的物理意义,并结合新疆“96.7”特大暴雨洪水受灾地、州、市实际灾害损失,进行了定量化灾情损失评估和灾害等级划分,得出新疆“96.7”特大暴雨洪水中各受灾地、州、市的果类系数和灾度等级表。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灰色聚类分析是解决灾害等级划分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