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876年,中国第一条营业的铁路——淞沪铁路竣工通车,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近代交通的便捷。然而,在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里,铁路事业在国人反对声中举步维艰。直到甲午战败,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戊戌变法在这种背景下爆发,虽然变法很快失败,但包括铁路修建在内的许多事业却悄然兴起,萍乡铁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修建。  相似文献   

2.
《筹办萍乡铁路公牍》是顾家相之子顾燮光于光绪三十年编纂而成,收录了顾家相任萍乡知县时办理萍乡铁路中往来的公私文稿,其中多处记载了顾家相对萍乡铁路与农田水利的矛盾的思考与因应。顾家相在办理萍安铁路之初便提出保全农田水利的主张,经江西巡抚批准后,便在铁路建设中,从"预筹"、具体措施和善后事宜三方面展开,最终保全了萍乡地区的农田水利。故而,以《公牍》为中心来考察顾家相对萍乡铁路妨碍农田水利的因应,是探视地方官如何处理近代化建设与维护农民利益二者关系的窗口。  相似文献   

3.
评介和发掘新发现的文廷式一篇传记佚文中蕴含的科举文化精神,并从文氏撰写该文的独特经历,传主的人事特色着手,剖析文延式对八股文的态度,与科举制的关系。兼探讨萍乡“右文之乡”诞生文廷式等士绅家族的深厚文化土壤,以纪念废除科举百周年。  相似文献   

4.
从1898年创办之日起,萍乡煤矿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积极介入萍乡地方事务。20世纪初,湘赣边界多次爆发水旱灾害,萍乡煤矿积极参与赈灾事务,缓解了灾情,有利于延缓起义的爆发。在会党势力的活动下,萍乡煤矿的工人成为萍浏醴起义的主要力量之一。萍浏醴起义爆发后,萍乡煤矿利用铁路与电报局等近代设施在镇压起义、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铭传在近代中国铁路曲折前行的进程中扮演了特殊而又重要的角色。刘铭传是铁路修建的大力呼吁者,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纵论修筑铁路之利,提出南北二路的初步规划,所见独远,引发是否修筑铁路的论争。刘铭传又是铁路修建的亲力践行者,不辞劳怨,毅然独行,筹办台湾铁路,这条铁路既是台湾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也为其后中国大规模修建铁路进行了必要探索,其功至伟。  相似文献   

6.
士绅作为一个地方精英阶层,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士绅研究也相对比较成熟。《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是士绅研究的佳作,文章以文化权力为核心概念和主线,围绕着士绅文化权力的兴衰来探讨士绅与江南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开辟了士绅研究的新路径。本文将以文化权力为主题,对此书作一个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不良冻土现象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修建铁路将遇到大片多年冻土 .讨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分布规律和不良冻土现象及其对青藏铁路修建的影响 ,提出一个针对铁路建设的工程地质分区方案  相似文献   

8.
汉阳铁厂成立后,煤焦短缺一直是制约其生产发展的瓶颈。萍乡士绅以此为契机,创建了以文氏家族为主体的广泰福号负责煤焦采运。但由于厂户的加价、煤焦质量的下降以及运输效率的低下,迫使官矿局不得不自行买山顶井。双方在采矿权问题上既合作又竞争,为近代官办矿业发展过程中的开采权变化的研究提供了视角。本文在原有出版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契约文书的解读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供一个个案。  相似文献   

9.
吉安府是以士绅阶层为主导的地区,由明至清,吉安府上层士绅呈现出由盛到衰的趋势,不过下层士绅的数量却日益增加,士绅阶层的社会构成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士绅的结构变迁与江右王门学派的思想密切相关,不仅导致了士绅价值取向的转变,而且促进了地方秩序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在盐湖及盐渍土地区成功修建铁路路基工程的先例,本文以兰新第二双线西宁隧道为例,阐述在盐岩及盐渍岩地区修建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期望能对今后在盐岩及盐渍岩地区修建地下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萍乡的功名人士急剧增多,绅士群体得到了壮大。这与萍乡的助学机构"六堂"有着极大的联系,"六堂"促进了萍乡教育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地方绅士处理公共事务的场所。随着萍乡煤矿的开办,萍乡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萍乡也逐渐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这加剧了地方的动荡。地方绅士的权力趁机得到了扩张。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密切,萍乡煤矿开启了该地区工业化进程,随着萍乡煤矿的开发建设,落后闭塞的萍乡地区开始由传统乡邑向近代城镇转化。萍乡煤矿对萍乡城镇化影响表现在人口、交通、工商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推动了萍乡城镇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13.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萍乡方言虽然只在萍乡地区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萍乡方言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是萍乡方言研究系列论文之一,在未涉及萍乡方言之前先对萍乡的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萍乡方言虽然只在萍乡地区通行,但其本身却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本文是萍乡方言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试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萍乡方言的语音系统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萍乡(城关)方言语音研究系列论文之一,根据萍乡城关话与普通话之间在声母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为萍乡城关地区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有效的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萍乡没有划入规划建设范围,财税政策、基础设施等建设等不能融入其内。但是,不等于萍乡就边缘化了。生态是江西的名片,而萍乡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5%,因此萍乡应该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上大做文章,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废除前后,士绅阶层的转变,来观察科举制的废除对士绅阶层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变迁所产生的作用。通过查证史料及相关书籍,本文得出以下三种观点:(1)科举制的废除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废除的方法值得商榷;(2)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绅士阶层发生了大的转变;(3)科举的废除,使中国社会结构存在的士绅参与的"双轨形式"管理体系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8.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朝廷举行优拔考及举贡会考为士子宽筹出路。不料于考优拔之年,四川巴县及宜宾县竟发生了原科场经费是当尽归学堂还是于考选之年例应拨归士子之冲突。本文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其他资料,细考诸生所持之理据,观察士子于停科举后之心理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