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面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李敖《北京法源寺》与传统的小说迥然不同,文中言语交谈的话语篇幅很大,小说中十来章几乎全是由文中人物交谈性言语构成,着重将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言语对话来展现。交谈性言语的运用是小说独特艺术魅力的表现,它深入浅出地将人物思想进行了分割,从而又立体地塑现了人物思想。交谈性言语的运用一方面与李敖充分关注小说思想的传达密切相关,通过言语对话构成的叙事场景,在有限的"故事时间"内包蕴了无限的人物事迹。  相似文献   

3.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采用了以奥立弗为聚焦的第三人称叙述模式,揭露当时社会中的犯罪现象,以便达到改善世道人心的目的。《雾都孤儿》可以划分为8个主要叙事模块,把奥立弗从小说的中心位置释放出来,以次要人物为纲,将符号化的"奥立弗"置于不同叙事模块之中进行分析,得出小说中"寻友"的这个隐含主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的"友人"标准判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法国作家克劳德·西蒙在其作品《弗兰德公路》中成功地将绘画、摄影的技巧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时间化的限制,为读者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空间画面。此外,作者通过高超的、娴熟的技巧运用实现了画面之间的转接,从而实现了文本叙事上的同一。从图像叙事的角度解读小说《弗兰德公路》,并对图像叙事在小说中的表层和深层表现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而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张旻小说的"性"叙事受到了很多批评,而这些批评没有说明张旻小说的意义与存在价值,本文认为张旻小说实现的是对人物心灵的想象性游走,它发掘了人物似真亦幻的心灵世界,实现了文学对人物心灵干涉的又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白皮书>作为李佩甫整个小说创作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其潜在意义远值得深刻的挖掘,其叙事策略的独异性也值得合理有效的阐释."病孩"明明作为小说的视点人物,使小说批判城市的主题得到了更为恰切有效的表达."病孩"在叙述功能中显现出来的矛盾性与深刻性,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复调艺术是米兰·昆德拉小说艺术形式与技巧上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打破文体界限,在小说中大胆融入论文、随笔;放弃传统小说"单线构成"的结构方式,提倡由若干享有同等地位的线索结构作品;突破人物的主次之分,让人物处于平等地位,彼此互相照射;挣脱小说叙事对线性时间的依赖,将不同历史时间杂糅并置,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错综交融.  相似文献   

9.
法国新小说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Alan Robbe-Grillet)对中国新时期作家余华80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余华至少在两个向度上受到了罗伯—格里耶后现代主义小说观的影响:第一是背叛传统现实主义,对认识论和本体论提出怀疑,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真实观;第二是质疑传统文学中人的中心地位,学习罗氏的物化叙事,并将其"视觉净化"理论拓展到其他感觉领域。在借鉴罗氏叙事理论与技巧时,余华表现出选择上的主动性,没有盲目追崇和机械接受,而是对其作了相应的变通和移植,去除其不合理的成分,融入了富有本土色彩的内容,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乌托邦。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梦幻与现实边缘上的"城堡世界"。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主要是利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回避主观声音,充分发挥人物聚焦作用,突出了城堡世界的梦幻色彩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叙事效果上获得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11.
浩然的早期小说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色彩。它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又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浩然早期小说中自然景物和风俗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不担当叙事功能;"政治化的人"取代"自然化的人",人物的日常身份逐渐消失,政治身份浮出地表;相应的,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强调血缘和地缘的"自然关系",而是重视阶级出身或社会地位的"政治关系"。但他笔下农民的"原生态"性格更为突出,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压倒了政治化的生活场景。因此,浩然早期的小说是一种"渐褪自然色彩的田园牧歌"。  相似文献   

12.
晚清谴责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叙事特征.其叙事结构主要采用倒叙或准倒叙结构,增强了文本的叙事魅力;其叙事元素则增加了新闻和电报,扩大了叙事张力;人物设置的特征一方面是外国人形象在叙事单元里开始占据叙事中心位置,另一方面是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翻译、外交官等形象大量出现在文本里;描写方法的变化则表现为心理描写手法的普遍运用,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真实.谴责小说作家们的艺术尝试,是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侠义公案小说是清代颇为流行的一种小说体裁,这类小说的创作深受佛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曰"、"有诗为证"之类的外在形式上,而且在主题思想、情节设计及人物塑造中亦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如"劝善"和"因果报应"的主题思想设计,"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建构以及具有佛教色彩的清官、侠客、僧尼等的人物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4.
理学因素是八股文的主旨要求,也是众多小说作者的文化取向。明清小说作者在故意标榜和渗透之下,儒家理学也尽显其中,一些小说的理学色彩还特别浓重。明清小说中包含的理学内容,很多时候是通过与科举相关的人物、事件和语言来表现的,理学与叙事融为一体,使小说的理学色彩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的代表作<城堡>,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梦幻与现实边缘上的"城堡世界".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主要是利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回避主观声音,充分发挥人物聚焦作用,突出了城堡世界的梦幻色彩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叙事效果上获得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16.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得叙事结构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玛丽·巴顿>的叙事声音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其通过对19世纪英国工人阶层生存状态和心灵的展示,揭示了阶级的压迫性,对当时英国社会中所出现的劳资冲突进行了质疑.同时叙事声音宗教色彩浓烈,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以基督教的教义为自己行为、话语的指南,宣扬了上帝的仁爱、怜悯和慈惠.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声音一直沿用着温顺的词语,但却显示着女性意识.其中冷峻和温暖的话语交织,显示出女性的智慧、理性.表达着女性的自尊与独立.  相似文献   

18.
戴红梅 《科技信息》2012,(20):206-206
色彩不仅是绘画中的重要叙事因素,也是中国乡土小说叙事不可或缺的叙事手段。单纯的绘画要素色彩在文字叙事的背后深藏着乡土作家矛盾且深沉的理性思考,或幻化,或扭曲,或深刻,或延展,甚至有不断杂糅交错,产生临时的斑斓色彩视觉冲击,使得读者形成短暂的思维跳跃,思考色彩的纹理脉络交融后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9.
叙事引语对于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刻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的叙述者通过变换叙事引语调整叙事方式,达到变换感情色彩及语气的目的。在小说翻译批评领域,叙事引语能评判译者是否从形式和内容上真实再现原文主旨和艺术效果。尽管大陆、台湾同根同源,但由于各种历史、文学和文化因素的差异,两岸译者对小说 River Town 原文中人物话语的不同处理方式给大陆、台湾的译本带来不同的文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灶神"故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在谭恩美的小说<灶神之妻>中, "灶神"故事与小说中雯妮与文福的故事的完美契合不仅说明了谭恩美对中国神话故事的独特阐释,也体现了"灶神"故事对建构整部小说的作用.其新颖的立意、二元性叙事结构和对小说的情节预设功能都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