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有关研究:探讨了新时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因素:普及化的网络、日趋活跃的大学社团和市场化的就业制度;强调了大学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探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分布及分布差异。采用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对94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1)现在自我投入得分专业差异显著,无年级、性剐差异,不同地区学生差异显著;(2)过去危机得分专业差异显著,无年级、地区差异,有性别差异;(3)将来投入愿望得分无专业差异,大一显著小于大二,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无地区差异;(4)同一性地位分布有差异。得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多处于扩散地位。  相似文献   

3.
自我监控是个体调节行为适应环境、表达自我的重要机制。在非结构化情境中,个体通过自我监控机制来表达自我同一性。对426名大学生施测自我监控量表和自我同一性量表(AIQ-IV),来探讨自我同一性对自我监控的影响。(1)自我同一性个人身份倾向通过自我导向表达;社会身份倾向通过他人导向表达;高自我监控既表达个人身份,又表达关系身份。(2)依据自我同一性四个维度,把被试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结果发现个人身份倾向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自我导向子量表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高自我监控子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关系身份倾向高分组与低分组在高自我监控子量表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社会身份倾向子量表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他人导向子量表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高自我监控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非结构性情境中,自我监控是自我同一性的表达形式。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社会情境中自我同一性的自我呈现策略,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抽取广西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学生共360名作为被试,采用《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EIPQ)、《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以及《父母依恋量表》(IPPA)工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探索和投入存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和年级上的差异,并存在不同年级专业间和不同居住地专业间的差异;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大学生在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以及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和父母偏爱被试上差异显著。自我同一性意识投入和意识探索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和父母拒绝、否认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同一性人际投入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和父母拒绝、否认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同一性人际探索与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可以正向预测人际探索和人际投入;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意识探索和探索总分;父母依恋可以正向预测意识投入。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可以正向预测投入总分。  相似文献   

5.
大学阶段是整个人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尽量认同和接纳自己,完成自我同一性,否则将会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大学生应正确形成自我同一性,完成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6.
采用新编制的自我监控量表和自我同一性量表(AIQ-IV)对大学生自我监控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进行探讨。调查对象为346名大学本科生。结果发现:(1)高自我监控与个人身份倾向和关系身份倾向呈显著正相关,他人导向与关系身份倾向、社会身份倾向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导向与自我同一性的四个维度均无显著相关;(2)大学低年级学生在自我导向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高年级学生,而在个人身份倾向维度上的得分却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其他维度上无差异;(3)女生在高自我监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其他维度上男女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成人初显期具有自我同一性确认、自我不稳定、自我关注、过渡性、存在各种可能性五大特征,突出反映在恋爱、职业和世界观三方面。大学生正好处在成人初显期,他们的种种心理现象与这五大特征相吻合。因此,针对大学生心理疾患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自从埃里克森最早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之后,自我同一性的问题逐渐为一些教育和心理学者所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年期是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可以说同一性的问题就是青少年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因此,就青少年的同一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做一总结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青少年群体为样本,探讨影响道德同一性发展的相关因素.在机制上作了几种重要的影响源分析,如家庭教养方式、自尊、自我和谐、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关系模型.从模型上看,在对道德同一性的总体影响中,自我和谐影响的总指数最大,其次为教养方式、自尊,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异性交往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异性交往的概念、基本现状和测评工具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异性交往的相关因素(包括生理变化、自我同一性、亲密关系),最后针对大学生异性交往的测评工具、现状探索和干预措施等面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法对福州市四所高校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1)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承诺及探索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从未恋爱组,但无显著差异。2)成人依恋中回避和焦虑因子的得分在不同同一性状态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进一步比较发现,早闭型在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延缓型。3)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焦虑及回避因子与自我同一性的承诺因子都存在显著负相关,且承诺因子是焦虑与回避的有效预测变量;而成人依恋与探索因子尚不存在相关,但探索因子对成人依恋的焦虑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指出健康人格的建构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根据国内外专家对健康人格的研究以及学者对当前大学生人格的调查,大学生应努力建构的健康人格内容是: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完成自我同一性、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自控和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精神、高度责任感。大学生建构健康人格的策略有:把发展健康人格纳入目标和计划中;重视健康人格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智慧;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客观地认识现实和面对现实;丰富社会实践体验;经常进行自我反恩。  相似文献   

13.
杨静 《当代地方科技》2011,(14):79-79,98
本文概述了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分析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建构自我同一性以形成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同一性,是美国新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家爱利克森的术语,指个体为适应客观世界而进行自我调节,个体在一段时间里能持续表现某种状态或坚持某种观点。自我同一性是同一性的重要方面,即指个体在时间上的连贯性、不变性、独自性、稳定性,也表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方面等。在爱利克森所描述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中,第五阶段(青年期)为同一性危机阶段,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无常,不能坚持某种观点。本文试图就同一性的确立与大学生,同一性危机的表现形式,解决同一性危机的主要方法几个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分析了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学生羞怯量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和学校社会行为量表对76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以分析羞怯、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学校适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羞怯总分与社会能力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同一性延缓、获得得分与社会能力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同一性扩散得分与社会能力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同一性延缓、早闭、扩散得分与反社会行为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羞怯得分与同一性延缓、早闭、扩散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获得得分呈显著负相关.3)同一性延缓、扩散和获得在羞怯总分与社会能力得分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高中生羞怯、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密切,羞怯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学校适应,也可以通过同一性延缓、扩散和获得3种状态间接对学校适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年期社会化的主要课题,青少年在完成自我同一过程中的种种尝试、选择和体验,会给他们带来较多的偏差行为。阐述并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评析大学校园中偏差行为的心理成因,为寻求有效的学生管理策略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辅导提供切实的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我Q方法考察了大学生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越大,其主观幸福感越低;相反,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越小,其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越高。  相似文献   

19.
魏萍 《科技资讯》2009,(17):235-236
目前我国大学生运动自我效能不容乐观,而运动自我效能对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关提高大学生运动自我效能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自我效能,使之成为促进大学生体力活动的有效手段,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彭  吴昭  严建雯 《科技信息》2013,(18):75-75
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社会认知理论在创业领域的新应用对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高校校园创业环境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在校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创业主力军,研究其创业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创业的探索,推进大学生的创业进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途径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