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地洼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在现阶段,地洼学说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比较复杂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理论体系。这里论述了:(1)活化地区(地洼区)的概念——阐述这个构造单元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鉴别标志、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特点;(2)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阐明地壳构造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即动定递进律;(3)递进(地洼)成矿理论——论述地壳中成矿作用演化规律与地壳构造演化规律的关系、构造成矿概念以及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2.
滇中及其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经历了原陆壳活动阶段、原陆壳“稳定”阶段、地槽、地台和地洼5个阶段,留下了相应的构造层.前地槽构造层包括活动和稳定2种类型,具有面状分布的特征,代表陆壳演化初期刚性较低的地壳特点.地槽构造层以大红山群、昆阳群和澄江组为代表,但邻区出现分异现象.地台构造层的特征表明最迟在寒武纪,本区壳体接合成为一个稳定的整体,但从奥陶纪开始古地台边缘出现陆缘扩张现象,形成局部扩张槽.地洼阶段具有中亚壳体和东亚壳体过渡性特点,地洼阶段开始的时间与东亚壳体的相同,而激烈期时间与中亚壳体的相同.通过构造层特征的分析,认为滇中及其邻区壳体成长经历了接合、同化、分异、同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柳江盆区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但由于盘内仅发育有地台和地洼两大构造层,因而其成矿作用的大地构造类型只有地合型和地洼型两大类。前者有煤、铝土矿等外生矿产;后者既有外生煤矿,又有内生铅、锌、铜、铁等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的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重力资料22条剖面的计算结果,提供了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的Moho.、Conr.界面分布和深部重力异常图(△g_D)。同时计算了不同深度压强偏差(△P)和Airy—Woollard均衡地壳厚度,分析了不同构造环境的地壳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在深部构造和某些地球物理特征上具明显的分区分带性,地壳厚度自西向东由陆到海逐渐变薄,显示出大陆型、过渡型、大洋型分别为M面剧变(斜坡)带所分隔的台阶式地壳结构特征;M面剧变(斜坡)带——拗陷区(系)——隆起带(区)配置的深部构造格架表现为挤压——拉张式的地壳结构体制,并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相适应。本文研究了深部构造与大地构造发展和地壳演化的关系,探讨了赣江流域——下扬子——苏北——华北平原——下辽平原中、新生代裂谷系、海陆相连的转换断层以及逐级递进式扩张的东海成因模式等理论问题。此外,还提供了一个估算地壳厚度的经验公式(H~△g_B)。  相似文献   

5.
沂沭断裂带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理解该区构造演化和深部物质结构的重要依据。本研究收集沂沭断裂带50个固定台站所记录的远震事件数据,应用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方法,分析研究区台站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29.8~35.2 km,平均厚度32.8 km,以沂沭断裂带为界,具有自西北向东南减薄的趋势;泊松比为0.20~0.31,平均0.25,表现出明显的分区特性,位于沂沭断裂带内的台站泊松比明显高于附近地区,该分布特征与研究区的地壳物质组成有关;沂沭断裂带两侧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说明沂沭断裂带对不同构造单元具有明显的分割效应。  相似文献   

6.
从沉积建造、岩浆建造、构造型相和地质发展史角度,论述了钦州地区的大地构造特征。该区在早古生代隶属华南地槽区,加里东运动后,在华南其它地区已进入地台区情况下,仍然为地槽。东吴运动期间,该地槽封闭,并随即开始了地槽阶段晚期——褶皱带期,为一个残留地槽。印支运动后,又同华南其它地区一起,演化到地洼区阶段,成了东南地洼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钦州地区是一个超越了地台阶段的地洼。它与其它经由地台阶段的地洼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残留地槽具有继承性特征,仅出现于其负地槽部位;(2)它的出现受控于长期活动的深断裂;(3)在残余地槽间的活动性稍差,而在地洼阶段早期的活动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东准噶尔地区板块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蛇绿岩带产出状态及地球物理资料等,划分东准噶尔及其邻区板块和次级构造单元,并探讨东准噶尔地区基底性质,从而揭示了东准噶尔板块由早古生代的大洋环境向晚古生代的大陆边缘至陆壳的演化历程和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最深的钻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地壳深部构造研究是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它不仅对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为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地热开发和地震预报提供很有价值的资料。长期以来,研究地壳深部构造的主要手段是地球物理方法,特别是地震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物理方法不断改进,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料,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但是,地球物理方法毕竟属于间接研究方法,不能直接解决地下深处岩石的成分和地质年龄等问题。此外,由于对地下物质的物理性质往往难于精确估计,因而会使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的解释出现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深度达数公里甚至十余公里的深井和超深井直接探测地壳内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深部钻探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直接从地壳深处取出样品供人们研究,还可以在钻井中直接测量各种地球物理参数和地球化学参数。这样,就能够直接了解地壳深部的结构、物质成分及其演化历史,还可以研究目前正在地下深处发生的地质作用,这些优点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苏联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最近一、二十年以来投入了很大力量,竞相从事这项耗资巨大的工作。在大陆地壳深部钻探方面,苏联的起步较早,目前居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美国也不甘落后,正在急起直追。此外,联邦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在积极筹划以科学研究为宗旨的大陆深部钻探工作。本刊这一期里编发了两篇编译文章,分别介绍苏、美两国的有关情况。这两个国家的大陆钻探计划各具特色,总括起来大致可以反映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概况。编译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本刊美方编委王其允教授推荐并提供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较新资料分析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对金矿成矿规律的控制作用。由于该区的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不同的金矿类型:前地槽阶段形成含金矿源层;地槽发展阶段,由于多期混合岩化、多期变质分异和侧分泌作用使矿源层中的金矿质富集溶移而在扩容构造中充填和交代形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地洼发展阶段,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而导致古地台构造岩浆活化,在巨厚的前地槽构造层的基底上形成大量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叠加(再造)富化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本区前寒武纪早期地层的组成特点和划分对比、岩相建造古地理环境、古构造变形及其对变质铁矿的控制作用,提出本区地壳早期演化分为四个阶段:1.太古代陆核形成阶段;2.边缘褶皱带阶段;3.晚太古代统一地块分裂和早元古代断裂或拗陷槽地形成阶段;4.华北地台统一基底形成阶段。本区太古代变质铁矿分三种类型,主要成矿期受晚太古代嵩阳期东西构造控制,而后又受早元古代五台和中岳运动南北向构造迭加改造。造成同类型矿床东西成带,不同类型南北成行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Thoughts on studies of China continent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lobal continents, China continent has long been situated in the peculiar tectonic position and experienced extremely complicated activiti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regional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or China continent on the global common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 abundant information regarding scientific key issues of modern geological frontier. Thus, China continent can be a natural laboratory and excellent arena for the modern geosciences. The modern earth sciences have started entering the era featured with earth systematic science and beyond plate tectonics. How to take the regional advantage and exploit the treasure resource to participate the new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reation is a historic opportunity and great challenge we are facing. This paper generalizes research priorities in four fields on China continent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for discussion. They are: China continental tectonics and dynamics; Mesozoic-Cenozoic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deep-seated processes in China continent and the adjacent regions; deep-seated dynamic background and evolutionary trend of crustal tectonic activities on the time scale of human existence; deep-seated background and processes of conj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板内变形是当今板块构造研究的前沿,本文着重讨论了研究板内变形的一种可能途径。其思路如下:首先,从地球动力学出发,充分考虑周围板块的构造背景,然后将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地研究板內各块体的特殊性及不均一性.在此基础上,将板缘作用对板內各板块产生的影响和板内地球的深部作用及软硬不同的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应力布局、不同变形方式和强度的板內各块体的內在联系,探讨板內不同块体可能的变形机制.  相似文献   

13.
淮北宿临矿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宿临矿区是淮北煤田的主要赋煤地带。自石炭二叠纪以来,该区经受了多次构造活动。在早期形成的徐准拗陷基础上主要发育有东西向及北北东向的断裂,这些断理解共同构成了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断块内褶皱多为开阔短轴褶皱,并发育有较大一级的北东向断层有层滑构造等。岩浆岩的侵入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区内地球物理场特征(场值及分布)也正证实了矿区内构造展布及演化的综合特征。而这种构造演化与华北板块南缘和东缘的两条板缘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南缘的构造特征、区域演化史及应力场一直是众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豫西焦作北山地区位于太行山背斜的东南方向,太行山山前大断裂由此穿过,造成该地区构造特征的复杂性。在对豫西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野外构造现象调查,分析了豫西焦作北山地区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史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豫西焦作北山地区构造现象比较复杂,区域构造以断裂构造和宽缓波状褶曲为主,伴随发育许多拖曳褶皱、推覆构造、次级小断层等构造现象。显著的地貌标志、构造标志和地层缺失等地质现象都印证了凤凰岭断层的存在;研究区构造演化主要受燕山期的太行山背斜和凤凰岭大断层的控制。该研究完善了太行山南部山前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演化的基础地质资料,并对豫西地区构造控矿规律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小柴旦地区是发育在元古界结晶基底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构造上具有南北分带的特征,形成6个典型的构造单元。中生代以来受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改造,形成两期区域不整合,不整合界面相互叠置,多期改造,且剥蚀作用涉及地层层系多、范围广。在主要不整合界面地层剥蚀量恢复基础上开展了骨干剖面构造演化研究,针对研究区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参数,系统开展了不同构造带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构造带形成时期与四个演化阶段的沉降抬升幅度具有一定差异,构造演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在地质历史时期埋藏过程的差异性。区内烃源岩热演化可总结为山前推覆深埋型、持续埋深成熟型、抬升成熟型和抬升低熟型等四种类型。不同构造带烃源岩热演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研究区目前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于山前带及其周缘,但凹陷内也具备低熟油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有3个陆缘型壳体,分别称为东北亚、东亚及东南亚陆缘壳体.它们并非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属于过渡型壳体,而实际是已演化达到高级成熟度的大陆型壳体,只是由于它们在形成以后,因受东亚陆缘扩张运动的改造,以致被拉断伸展而厚度减薄,遂造成了似乎是过渡型地壳的假象.这些陆缘壳体已演化到地洼阶段,其中既有继承自历代前身的前地槽型、地槽型及地台型矿床,又产生了自身的地洼型矿产.  相似文献   

17.
三亚地体与琼中地体构造边界的直接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亚地体与琼中地体之间的构造边界一直没有发现其他任何直接的地质证据。调查发现,这两个不同的构造地质体被一条大型的九所-陵水韧性剪切带所分割,其中记录了三亚地体拼贴于琼中地体之上的动力学过程的信息。这条韧性剪切带无疑是琼中地体与三亚地体对接带的直接构造记录。这项新发现对海南岛大地构造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晓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6):10720-10726
以安哥拉宽扎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特征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展了宽扎盆地的盐上和盐下构造单元划分及盆地油气成藏基本条件研究,系统总结了宽扎盆地的白垩系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宽扎盆地经历了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陆缘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不同的构造演化控制着宽扎盆地的盐上、盐下构造单元变化及生储盖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盐下自生自储运聚成藏模式和盐上下生上储跨越式运聚成藏模式。宽扎盆地临近大西洋枢纽带以西及附近深海的盐下地垒(高地)与盐岩分布厚盐区的叠置区域是盐下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其勘探潜力大。宽扎盆地盐上Albian阶碳酸盐岩及砂岩发育的盆地近海区域是盐上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9.
雷琼新生代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琼断陷盆地构造主要受走向北东东、北西和北东3组断裂控制。新生代不同时期各组断裂活动程度不同。在编制新生代不同阶段的地层等厚图的基础上,讨论了雷琼断陷盆地及其内部次级构造在时空上的迁移、发展和转化特征。根据地层厚度反演,估算了盆地的下降幅度和不同阶段的下降速率、拉张因子以及拉张量。雷琼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且与南海扩张、深部物质运动以及印澳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相互作用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