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从多维度解读了译者主体性,认为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而翻译研究中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基于对实际译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析了译者主体与原文主体、译者主体与目的语读者主体、译者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海燕 《科技信息》2009,(36):I0150-I0150,I0152
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及其思想在西方翻译史、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解构主义也对人类整个知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解构主义的起源和基本观点,并通过德里达《巴别通天塔》一文,阐述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翻译观,同时分析了解构主义视角下,对译文和译者地位的重视,对译者主体性的充分肯定,并简要分析了其影响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探讨了翻译主体性因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并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译者主体性是创造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方能更好地理解对译者的隐身和显身这一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4.
熊俊 《科技信息》2012,(30):44-45
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不确定性的论述突出了译者的中心地位,消解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对于回文翻译有较大启示。在解构主义翻译观照下回文是可译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尽量以回文译回文的方式保留原回文游戏的形式美;或通过其他方式尽量弥补原文通过形式传递的意义和信息,间接说明解释原回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别从解释学、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3个方面说明了后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中译者主体问题,并认为受这3种文学思潮的影响,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确立,再确立,直至张扬的过程。并由此指出后结构主义范式中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邓睿  王忠霞 《科技信息》2009,(24):I0136-I0137
以原著中心论和语言转换观为核心的传统翻译观轻视甚至是忽略了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然而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当代翻译观倡导对译者的研究不能单纯地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优劣,而应从文学、文化多维度地予以评介。本文拟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分析辜鸿铭在其诗歌译作《赠卫八处士》中归化策略的选择。笔者认为,辜氏在译作中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选取归化策略,实现了翻译中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邓娟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06-107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等主观因素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等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已成为翻译活动的中心,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核心主体,直接决定了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翻译产品等各个环节。文本外部的文化规范与其内部的语言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必须通过译者的中介作用才能具体体现在译文中。但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主要侧重于外部系统规范因素,在彰显译者主体地位的同时,译者主体性发挥有受其决定论影响的倾向。本文以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为视角,从译者惯习和场域出发,具体阐述文学翻译系统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艾贻博 《科技信息》2013,(26):199-200
译者主体性是当今翻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美国作家赛珍珠在《水浒》翻译过程中就体现出了较强的译者主体性。通过赛珍珠的《水浒》翻译,可以看出译者所处时代背景因素和个人因素对译者主体性有较大的影响。而这种译者主体性,鲜明的表现在了赛珍珠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主体性对于成功的翻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主体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但该研究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得以深入还得归因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解构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解构主义一反传统,反对将原文看成是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把意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解构与重构来阐述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是国内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论域。一般来说,译者的“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并且译者发挥主体性存在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有新的内涵,即确立“生态人”的身份认同,自觉遵守“译者责任”伦理观的规范和约束,进而通过“译有所为”产出翻译价值,树立“尚生”的生态翻译价值观,发扬翻译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2.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主要思想,即"延异"、"作者死了,译者诞生"、原文与译文的"共生互补"关系以及译文多元流动的评价标准等,从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以及译文的评价标准三方面进行浅析,认为解构主义翻译观尽管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过分强调差异性,否认原文文本的终极意义;过多强调译者的翻译主体性和创造性,否认作者的权威性和独创性;同时提出译文的多元评价标准,否认忠实的翻译准则等,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导致翻译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新的翻译理论和和研究方法的层出不穷,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多的得到了翻译研究界和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张振玉先生翻译的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得出译者主体性在此翻译过程中的充分展现和张扬,翻译之处无不烙下了译者主体性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译者主体性思维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和源语文化两个客体的理解与阐释,可根据思维学的分类法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译者主体性思维与译者主体能动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解决翻译中的难点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文学翻译中更应突显翻译思维的不同形态及综合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从解构主义的观点入手,对十七世纪至今流行的一种通畅翻译、透明的译文的归化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本文主要从译者的前见、译者的文化身份、译者的性别和译者的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入手对译者在翻译中的现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丹 《科技信息》2013,(6):518-518,520
受到时代、传统、文化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翻译意图和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再创作,这一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突出。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对鲁迅和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视文化意识、翻译目的和审美取向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其中,哪一方应该被看作主体,谁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在翻译研究中人们还未达成共识。本文定位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角色,赞同“译者中心”论,分析了以译者为中心的原因。以“译者为中心”有助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行使其权力,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万瑶 《科技信息》2009,(5):214-214,195
翻译一直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交流重要手段。在翻译研究发展的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也是翻译中最活跃的因素一直未被予以重视。随着二十世纪译学研究的兴起和“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新旧交替时期的翻译家及其译作的分析,探寻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翻译原本的选择及翻译语言及手法的运用中的体现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