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实验室内模拟不同水位条件下,对暖地泥炭藓的高光谱反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位条件和光照条件下,暖地泥炭藓光谱曲线表现出很大差异,随着水位的降低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的反射率均有升高,且在近红外的几个水吸收波段的吸收谷深度随着水位的增加不断加深.对暖地泥炭藓光谱的一阶导数分析,结果表明过高和过低的水位对于植物本身都造成了胁迫,其体内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其红边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在过强的光照强度下,暖地泥炭藓叶片发生不同程度光合色素含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在绿波段反射率的增加.本研究将为野外实地光谱测量的验证以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泥炭藓湿地水分状况提供地面光谱反射依据.  相似文献   

2.
于2011年在定西地区开展了观测试验,主要测定了不同水分控制条件下春小麦冠层高光谱反射特征,同步测定了各项生理参数响应.在分析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春小麦冠层光谱对不同水分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冠层光谱在可见光区(VIS)和近红外区(NIR)均呈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随水分减少,VIS光区与短波红外光区(SWIR)反射率都呈增加趋势,而NIR光区反射率呈下降趋势;小麦水分指标冠层等效水厚度(EWTcanopy)比叶片相对含水量(F MC)能够更敏感地体现水分胁迫变化;光谱指数对不同水分胁迫的响应分析表明,WI指数的监测效果较差;反演半干旱区冠层尺度作物水分,红边植被指数与EWTcanopy相关性最高,PRI指数可反映作物水分胁迫后的光合效率变化,间接反映水分状况,但不适合监测重旱;OSAV I对土壤调节系数的修订比SAVI提高了相关性;短波红外波段对水分胁迫的变化响应比较稳定,进一步结合红边波段构建新的水分指数有望提高研究区冠层水分的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导数法和包络线去除法,分析了不同覆盖度牛鞭草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度的牛鞭草在绿光波段出现反射峰,在红光波段出现吸收谷,近红外波段处具有"红边效应".不同盖度的牛鞭草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绿光(520~600 nm)和近红外波段(760~900 nm).在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反射率随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此外,红光波段比蓝光波段有更为强烈的吸收效应.我们的研究表明,高光谱遥感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湿地植物覆盖度或与之相关的生长情况的监测之中.  相似文献   

4.
研究野苹果花期冠层反射率光谱特征,为提取野苹果的分布提供依据,以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Field Spec3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对小檗、野苹果、野山楂、野杏的花期进行地面冠层光谱数据采集及分析.通过移动平均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平滑降噪,分析4种植物反射率特征;对可见光波段内进行差值分析和一阶导,得出4种植物可见光范围内的特征波段;最后对660~760 nm反射率做一阶导,探究4种植物的红边参数特征.结果表明:野杏先着花后展叶,因此花期冠层反射率光谱无明显绿峰;不同树种反射率光谱在可见光波段差异明显;4种植物的红边位置野杏野山楂小檗野苹果.植物花期光谱特征明显,有利于对植物信息进行遥感提取.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三次野外观测获取的山区积雪光谱数据(波段范围为350~2500nm),分析研究区内的典型地物光谱曲线特征,以及新雪、污化雪、陈雪和风吹雪的反射特性,探讨污染物类型和浓度、雪层含水量、雪粒径、雪与枯草混合物对积雪反射特性的影响,为山区积雪识别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受污染物、雪层含水量、雪粒径、雪与枯草混合物等因素影响,污化雪、陈雪、雪与枯草混合物的光谱曲线兼有积雪与非雪地物的反射特性;在可见光波段,污化雪、陈雪的反射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依然高于非雪地物的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新雪、污化雪、陈雪、风吹雪、雪与枯草混合物的光谱曲线在1020nm、1250nm处均出现积雪特有的吸收谷,在1080nm、1320nm、2246nm波段均出现积雪特有的反射峰.另外,污染物在降低积雪反射率的同时,使得污化雪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曲线呈现上升趋势,即呈现污染物自身的光谱曲线特征,与其它类型的积雪形成明显对比,是区分污化雪与其它类型积雪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黏土矿物高岭石的含量在地质找矿和环境治理方面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区土壤样品的短波红外反射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连续统去除量化计算了光谱吸收特征参数,对比分析并检验高岭石含量与光谱吸收位置、深度、宽度和面积建立的线性方程以及与整个光谱区间(1 300 nm~2 500 nm)反射率建立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程,确定最优高岭石预测方程,其回归效果显著,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黏土矿物高岭石的含量在地质找矿和环境治理方面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区土壤样品的短波红外反射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连续统去除量化计算了光谱吸收特征参数,对比分析并检验高岭石含量与光谱吸收位置、深度、宽度和面积建立的线性方程以及与整个光谱区间(1 300 nm~2 500 nm)反射率建立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程,确定最优高岭石预测方程,其回归效果显著,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土壤磷的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的特征认识不足,土壤磷的光谱模型稳定性较差。为此,通过分离不同磷组分,分别以标准白板和残渣样品为参考光谱,间接和直接测定了不同磷组分的反射光谱。通过分析其光谱特征及光谱模型的间接和直接结果,发现各磷形态具有显著不同的反射光谱特征,光谱形状、反射率大小及峰/谷位置均不同,能够被现有可见-近红外光谱(200~1000 nm)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现有研究波段内,250 ~750 nm是土壤磷的敏感波段。研究结果为认识全磷的反射光谱特征及预测全磷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选取影像覆盖区域的地物分别作为亮目标和暗目标,选取非影像覆盖区域的同名地物为目标物,基于经验线性(ELC)法对Hyperion影像进行大气校正.结果表明,包含大部分植被信息的混合像元中绿色植被光谱特征清晰可见,植被绿色反射峰、近红外波段反射平台以及短波红外小反射峰等现象十分明显.运用该方法对缺乏实时资料的卫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谱检测系统测量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成虫两种体色个体不同部位的反射光谱,发现白星花金龟青铜色和古铜色个体4个测量点都反射紫外光(300~400 nm)和人类可见光(400~700 nm).古铜色个体光谱反射率整体低于青铜色个体,且青铜色个体反射波峰较古铜色个体多黄绿光反射峰.通过SPSS统计软件主成分分析比较,两种体色测量点反射光谱的主成分(明度、色度、饱和度)得分总体是有极显著差异的.比较发现,白星花金龟成虫青铜色个体的体色较古铜色个体更明亮更绚丽更多彩.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1984-1995年济宁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预测了未来地下水的开采量及耗用量,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2.
GIS支持下的中国环境演变信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环境演变信息的属性分析和分类,建立了环境演变信息数据库系统;并在对环境演变研究的问题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较详细的基础上,完成了相应数据分析模块的建设,应用GIS技术开展环境演变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在城子矿孤立煤柱开采过程中,采用激发地音观测、评价不同条件下煤体应力状态。激发地音观测资料表明,根据地音事件的主频率,应力降、卸载范围的时间变化,能对以往所采用的经验性预防措施给予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织金县城关发生的地裂缝,着重论述了织金城关地裂缝的分布状况、特征、地质背景和成因,探讨地裂缝的规律性,预防可能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总结了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对今后,特别是加入WTO后黄河三角洲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一个典型实例说明接地将对导体系统的电容产生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油气地质演化过程中的渐变与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地质过程作为稳态的、渐变的过程来对待,可简化地质问题,并且便于用数学语言表达,但是却忽视了突变过程。石油与天然气从生成到运移成藏再到保存,都是处于变动着的沉积盆地之中。沉积盆地所经历的变动既有渐变,也有突变。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油气的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油气藏的保存条件等同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地国变的假设。基于渐变的定量研究基本上忽视了奏变地质过程的巨大影响。研究烃源岩排烃、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藏保存  相似文献   

18.
鼎湖山森林凋落物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雨林中的凋落物和地表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和月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和土壤中均以细菌为多,真菌次之,放线菌最少。各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基本上只有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旋风除尘器内的流场及结构分析,设计出一种采用阿基米得螺旋线结构的连续螺旋旋风除尘器,对其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该除尘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低阻和高效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油气地质演化过程中的渐变与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地质过程作为稳态的、渐变的过程来对待 ,可简化地质问题 ,并且便于用数学语言表述 ,但是却忽视了突变过程。石油与天然气从生成到运移成藏再到保存 ,都是处于变动着的沉积盆地之中。沉积盆地所经历的变动既有渐变 ,也有突变。迄今为止 ,研究者们对油气的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油气藏的保存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地质过程渐变的假设。基于渐变的定量研究基本上忽视了突变地质过程的巨大影响。研究烃源岩排烃、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藏保存等方面的突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而忽略突变过程可能带来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