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杰勇 《安徽科技》2003,(12):30-32
近年来,淮北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六个重点、强化五项服务、实现四个突破"的发展思路,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努力提高全市的科技进步水平,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2007年,安庆市科技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紧紧围绕"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创新型安庆的战略部署,以"整合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为着力点,突出"发展、创新、服务"三大重点,力争在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服务上实现新突破,整体提高全市科技进步水平,为"立足第一方阵、实现两个率先"发挥更加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缪学刚 《安徽科技》2006,(11):10-11
抓住主攻方向实施科技规划 2006年是启动实施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第一年,滁州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列入重要日程,摆到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在"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抓住"一条主线"、建设"两个产业带"、建立"三个基地"、做好"四个结合"、实现"五个突破".  相似文献   

4.
盐城市曙光机械厂系轻工总会定点生产制鞋机械的骨干企业,被列为 "星火技术密集区重点企业"、"中国专利江苏省百强企业".产品被国家科委列为"星火支柱产业".多年来,企业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1998年实现产值3865.65万元,销售3567.42万元,利税998.87万元,利润677.80万元,比上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职工人均收入也居全国同行之首,实现了年年困难年年上,勇夺全国同行四连冠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只有创新才能追求卓越的时代。美国力图在未来数十年保持科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正积极实施"科技立国"战略,韩国则提出要建成"亚太地区研发中心"……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进步的同时,中国也提出了科技竞争力的目标:到2010年,进入"世界十强"!那么,这样的目标如何实现?科技竞争力的源头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安徽科技》2001,(2):6-11
"十五"期间,是安徽省加快发展、实现跨世纪赶超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全国"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精神,结合安徽省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对贯彻落实"科教兴皖"战略,做好全省科技工作和指导全社会科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太原市科技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局系统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三个阶段的各项任务,初步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群众满意度达到98.7%.  相似文献   

8.
国家农业科技园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亚 《创新科技》2016,(2):63-65
漯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现代物流"四大关键节点的产业优势,具有鲜明的"漯河特征"。以食品产业为主导,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和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链条增值。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科技理性","唯科学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人类滥用、误用"科学技术",造成了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危机。因此,必须使科学技术成为有人类伦理道德价值关怀的科学,以帮助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科技发展与和谐农村建设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农村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在农村的实现。和谐农村实现的条件和基础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离不开农村科技支持。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科技的发展,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在和谐农村建设中,不仅需要发展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且还要发挥其他科技以及社会科学在农村政治、文化和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后现代农业"才是农村和谐的真正基础和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不同历史进程中的科技本体化与社会化程度各不相同,形成人与科技的不同主客体关系。目前全球科技创新已由科学自在、科技自发进入科技自觉时期,科技创新中人的自觉主导作用日益突出,科学研究的规划性特征凸显。科学研究的实验科学、科学共同体创新协同、大科学化及科学与技术融合化是重要特征,要求国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实现协同效应,要"全国一盘棋"集中优势资源布局科技创新高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科技自觉时代的科技创新有更高的契合度。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遵循科技自觉下的创新规律,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大科学装置,强化基础科学原始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协同发展以实现核心技术深度突破。  相似文献   

12.
本期关键词     
《今日科技》2010,(6):1-1
<正>科技富民强县"撑杆跳"效应浙江的特色农业正是依托了国家的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不但奇迹般地实现了政策与民心的"撑杆跳",而且实现了科技与品牌的"撑杆跳",不但通过创业创新、转型升级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撑杆跳",更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战略目标的"撑杆跳"!  相似文献   

13.
科技信息     
《太原科技》2007,163(8):96-96
2007年上半年太原市科技工作成果斐然日前,太原市科学技术局分别组织召开2007年上半年县(市、区)科技工作分析会和科技局系统2007年上半年工作汇报会。太原市10个县(市、区)的科技局局长和局属各单位负责人就2007年上半年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和分析。2007年上半年,全市科技部门以"技术创新引导年"为契机,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深入推进绿色转型,科技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太原市科学技术局王燕阳局长还对下半年的科技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石俊仙)  相似文献   

14.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际,省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省农业科学技术大会,这是我省农业科技界的一次盛会,对于加强和改善我省的农业科技工作,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海南省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引进集成、示范推广、跨越发展"的指导方针,按照"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科技兴旅、科技兴海、科技惠民和构建海南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工程(简称"四兴一惠一体系"工程),为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安徽科技》2001,(1):4-6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科技工作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十五"期间科技工作要进一步形成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全面发展科技生产力为中心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简称"创新、产业化"方针.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体制改革、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角度论述科技创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谋划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举措和保障,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正>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在一定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在政府的参与调控下共同构成的一种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平台集聚区内优秀的科技创新资源,是区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构建完善的区域平台体系、提升平台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平台建设亦是政府实现科技创新服务职能转变的战略选择。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平台体系实现了政府通过"短、平、快"方式支持项目技术研究开发,与通过持续、稳定方式支持区域科技创新条件改善的有效结合,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方元 《安徽科技》2005,(10):11-12
"十一五"期间是安徽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以"点线突破"为战略重点,即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点、以沿江经济带的产业科技创新为线实现率先突破,将能有效地促进安徽科技的快速崛起.  相似文献   

20.
技术预见的关键模式是让政府、产业界、学术研究机构乃至社会公众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优先顺序达成共识,积极选择和培育国家关键技术并努力实现产业化,从而实现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置。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是我国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有力保证,是长期预测科技趋势,综合选择重点方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社会系统工程,强调在资源稀缺论前提下对未来科技发展各种可能性的"优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