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习关涉着人类的言语和精神,如何开掘文本的时代内涵并充分实现其当代意义,理会和把握文本的编著意图和特定的意义寄寓,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三主体间的充分对话,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所在。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在文本的解读和建构上还是不容乐观。鉴于此,本文试从“深度挖掘,提升文本价值”、“拓展链接,丰厚文本的内涵”、“个性异构,创新文本的意义”这三个层面展开阐述佐证,从而走向主动、合理地建构文本,开展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我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郑肖黎 《科技信息》2014,(14):118-119
本文分析教师深入文本解读之后,在课堂教学输出时呈现的问题,试图探究如何发挥教师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效,旨在实现教师文本解读的终极目标——进学生的文本体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有些教师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拔高”现象。即在解读文本时,教师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无限度地挖掘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拔高”作品的思想价值甚至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晓丹 《科技信息》2009,(25):I0250-I0250,I0277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教师解读文本,学生细读文本.课堂中关注文本细节,才能收获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要通过读书、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功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运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呵护、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关键点的查找,教师需深度解读文本、领悟作者独特的体会、找到同类问题进行整合.在实践中有助于培养教师扎实的钻研文本的能力,有助于简化教学程序、创设高效课堂,有助于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8.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回首来时语文路,潜心会文最是真”。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率先走进文本,潜心会文,同文章的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聚焦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其表达的独到;还得纵观全局,读懂编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9.
张存存 《科技信息》2013,(10):367-367
教师常常感到阅读教学收效甚微,一堂课下来,泛泛而谈、索然无味,文本的魅力没有体会到,学生的热情也不高涨,就连老师自己都觉得没劲。究其原因还是文本解读不够准确、深入。文本解读有很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文本细读。本文将结合案例具体谈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0.
宪法文本是解读“教育”概念的基础。“教育”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不同学科对其有不同的阐释。宪法文本中“教育”经历了正式写入、逐步深入和曲折发展的变迁。现行宪法文本中“教育”一词共出现了27次,涉及教育事业、教育制度、教育普及等不同内容,也涵盖了义务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领域。“教育”有公民视角下的权利与义务、政府视角下的管理与服务和国家视角下的支持与发展等三重宪法内涵。准确把握宪法文本中“教育”的概念,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钱骏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237-237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白璐 《科技信息》2011,(29):310-310
1设计简说在设计本课时我的出发点是把握文本的内容,挖掘本文的深层意义。本文是自学课文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文本。设计课件时我主要选取了有象征性的图片与适当的想象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成功的果实。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我们的语文教育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满堂灌”到“满堂练”,始终忽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在这种课堂上,是一种“请君入瓮”式,引导学生步入的是教师预设的“圈套”,获得的是教师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意见。学生们无法直接参与解读文本的实践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多元解读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教"的问题上;至于"教什么",也就是对文本的分析,却探讨不多。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教师必须钻研文本,深挖教材。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从知人论世、探究主题、剖析人物、赏析语言、分析手法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钻研文本。  相似文献   

15.
牟杰 《科技知识动漫》2010,(16):113-11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篇章中,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些“例子”让学生学呢?显然,这些文本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境,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钱正权老师如是说。因此,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才能作出真正的个性化解读。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是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学生对文本作出独特的解读,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绝对真实”的史实原貌相较于历史文本的“罗生门”来讲,犹如巴别塔一般难以企及.探索者又往往因为缺乏高屋建瓴的宏观视角而最终走失在文本的曲幽迷宫里.历史文本之间一向很难进行证伪,在面对繁芜丛杂的历史史料时,为了避免陷入不可知论的诡辩之中,应当在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对历史文本进行互文性的解读和分析,尽可能地对历史原貌进行无限接近的忠实解读,藉此读出掩藏在历史文本“字里行间”的真相.  相似文献   

18.
朱建卫 《奇闻怪事》2009,(10):29-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阅读教学主体的学生,怎样在实施这种对话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话,主动推进对话,当好对话的主体和主角,使这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向互动及多边对话成为可能?我以为就学生来讲,文本的解读是最不可忽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的本源则是文本。把握文本,处理文体,有效地利用文本,对于教师来说是用其一生在探求的。然而,当文本遭遇现实时,许多现象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鲁迅阅读渐渐远离文本本身.回归文本本身、还原鲁迅自我,是正确解读鲁迅文本的现代意义的惟一方法.从鲁迅作品中选取“黑夜”、“人名符号”、“知识分子”和“乡村”四个意象进行阐述和分析,我们发现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正在于借助西方人文主义形式演绎中国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