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木材加工业的省际数据,探究不同省份环境规制对于其木材加工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进而促进开放情境下林业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方法】鉴于省域政策、资源禀赋以及经济水平存在异质性,考虑到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采用空间Dubin模型,将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正式环境规制以及非正式环境规制同时纳入模型,并综合考虑“波特假说”和“污染避难所”等理论假说,将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匹配并结合省级数据,考察了中国环境规制措施对木材加工业参与全球分工的影响。【结果】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可有效促进本省木材加工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同时会对周边省份木材加工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存在负向影响。包括命令控制型以及市场激励型的正式环境规制对周边地区木材加工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性影响存在U型特征,而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对木材加工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性影响不存在U型特征。【结论】中国的环境规制强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且当区域的环境规制强度提升时有利于当地木材加工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而对于周边省份则会有负外部性。命令控制型等正式环境规制应当做到“疏堵结合”,企业要根据环境规制的引导“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森林火险空间模拟和等级评价对森林防火具有重要意义。为确定不同区域林草资源防火的重点因素,对云南省的林草火险进行空间模拟和等级评价。【方法】采用2001—2014年的MODIS数据,选取反映植被状态、温度、地形和人类活动可达性等4个方面的火环境因素,通过设计抽样方案、训练集和检验集生成程序,得到35个数据集,开发70个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以交叉验证法评估模型性能,最终选择残差空间随机、可靠性和区分能力最优的模型做统计推断。将模拟的每期过火概率图重分为5类,相应火险类别分别记为“低”、“中”、“高”、“很高”、“极高”等级。【结果】火险类别中,“极高”等级占12.7%,“很高”等级占18.1%,二者可解释2001—2014年云南省80%的林草火灾,文山、红河、玉溪、楚雄、丽江、大理等6市的“极高”和“很高”等级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1.5%,是全省的“重灾区”。【结论】“重灾区”应列为云南林草防火的重点区域,在防火的人、财、物上给予优先考虑。高温是云南省首要火险因素,其次为海拔、坡度、枯死植被、植被量,人类活动可达性影响相对较弱。影响火险的火环境因素在云南省内仅部分区域显著,按显著区及相对权重,云南省可分为西北、西南、西中Ⅰ、西中Ⅱ、东南和中部共6个区域,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确定防火重点并布置防火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传统乡村景观安全格局以延续传统乡村地区脆弱的人文与生态景观系统。【方法】基于“源-汇”理论与方法,以太湖西山传统村落为例,通过辨识生态与文化景观系统存续“源”的类别、位置、范围和强度,以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覆盖度与到道路的距离4个指标作为“汇”阻力评价要素,借助ArcGIS 9.3平台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计算传统生态、文化景观“源-汇”过程,获取生态、文化景观存续安全格局。【结果】太湖西山生态与人文景观布局高安全等级区域面积分别占67.11%和38.29%,中安全等级区域分别占19.88%和49.16%,低安全等级区域分别只占13.01%和12.55%。【结论】“源-汇”理论与方法在太湖西山传统乡村景观安全格局构建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生态、文化景观过程的模拟、生态与文化景观安全等级划分与分级分区保护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林业经营中优化利用已有的生产要素(包括林地、技术、劳动力、资金),实现林业生态绩效增长。【方法】将林木“轮伐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与林业生态绩效增长的中间变量,分析生产要素优化对林业生态绩效增长的作用机理,并以福建省沙县林业生产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人工经营林地的生态绩效与生产要素投入关系为:生产要素优化可提高林业生态绩效,如国有林场因林地经营面积大、资金成本较低且营林技术更先进,其生态绩效好于其他经营方式的林地;生态绩效与林地经营规模间存在“门槛”效应,当林地经营面积超过“门槛”规模后,林木轮伐期才可能延长并进一步提高生态绩效。不同林业经营方式其生产要素优化面临不同问题:国有林场需更多林地投入以应对用材林林地减少而年度用材林采伐量却增加的困境;村集体林场面临林地与资本短缺;经营型小农户面临技术、资本与劳动力投入的全面短缺。【结论】生态绩效增长的关键在于林地收益最大化前提下的林木轮伐期延长,而轮伐期延长可通过采用更先进生产技术(按高标准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进行营造林)、投入更多资本且降低资金成本、投入更多林地等要素优化路径实现,其中林地经营面积大于“门槛”规模是轮伐期延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临区域差异化的压力,加重了森林资源的经济与生态损失。测度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压力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防治压力的区域分布特征,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方法】分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压力现状,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各省份防治压力分成3类,结合面板校正标准误模型评价产生防治压力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与防治率及无公害防治率一同呈现于地图,进行区域差异特征比较。【结果】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总体防治压力较重,减灾机制只能在一半程度上缓解灾害暴发的扩散趋势,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严重不足,从业人员及机构数量尚不能满足区域化防治压力需求,且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胡线”西部生态化防治意识较弱,目前采取的措施不足以缓解较大的防治压力。【结论】针对区域发展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调动社会力量构建社会化防治组织,缓解区域差异及政府防治压力,保障森林资源和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众对待突发事件的有限理性使得舆论传播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为保持社会稳定发展, 突发事件的社会舆论控制是政府部门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基于局中人有限理性视角, 通过构造处罚博弈和激励博弈模型, 比较分析了政府对舆论传播行为实施处罚及对事件发展给予正面宣传的不同策略, 以演化博弈法推演了社会公众群体在突发事件舆论传播中的行为演化方向. 结果表明, 政府部门在舆论传播初期阶段加大处罚力度或加大正面激励力度将更有效地增加社会公众传播舆论的成本, 或增大社会公众不传播舆论的心理收益, 从而达到控制舆情传播的效果. 通过结合“昆山反杀案”及山东“辱母杀人案”等实例, 分析比较了社会公众的初始状态及演变方向, 验证了在突发事件舆论传播的初期阶段实施阶段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研究结论也说明, 将问题解决于萌芽阶段,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等是实践中对突发事件舆论传播进行阶段控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将复杂网络分析应用于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发现:在中观层面通过加权优化极值算法和粗粒化过程,得到反映“中心外围”结构的三类国家;而在微观层面根据网络节点中心性所列的国家排名显示,国际农产品贸易是封闭的、非均衡的且向多元化和多极化发展的.此外,还利用改进后的靴襻渗流模型评估了双边贸易关系遭到破坏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其传播.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及其与城镇化的动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景观生态风险,探明其与城镇化的动态响应,为江苏省科学调控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2010年Landsat TM和2018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NVI 5.3、ArcGIS 10.2软件,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综合评估景观生态风险并探讨其层级结构特征,定量测度景观生态风险与城镇化两者“增量”的响应类型及相关关系。【结果】 江苏省主要景观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其中耕地是基质景观。在景观格局演变中,耕地的异质性增强,建设用地以外部扩张为主,水域基本不变。景观生态风险提升显著,均值由0.123 6上升至0.149 9,现状景观生态风险TOP3城市为苏州、无锡和常州;景观生态风险自北向南逐渐升高,集聚分布态势和经济指向性趋势明显。景观生态风险与城镇化水平“增量”的耦合度大于0.8,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对景观生态风险快速上升的贡献度高,正向相关系数高达0.83。【结论】 江苏省景观格局变化显著,景观生态风险与城镇化水平同向提升、高度耦合。动态响应类型包括徐州、宿迁、盐城、淮安和扬州构成的低敏感区、沿江地区和连云港构成的中敏感区、苏州和无锡构成的高敏感区。苏南5市和南通“摊大饼式”土地城镇化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苏南地区是景观生态高风险区域,土地城镇化会加速生态环境恶化,而人口城镇化会缓冲恶化速度,经济结构的转变影响式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预测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灌木对水资源紧缺现状的响应,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对白刺幼苗光合及形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区的白刺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土壤水分梯度:CK、T1、T2、T3、T4(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100%、≥80%~100%、≥60%~80%、≥40%~60%、≥20%~40%),对其气体交换参数及各器官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与对照(CK)相比,水分含量降低到≥40%~60%和≥20%~40%(T3和T4)时,白刺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存在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2.16%和44.73%;在不同的水分处理下,白刺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密切相关,并且相关系数大于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的相关性;各水分处理下白刺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均值大小顺序为:T2>T1>T3>CK>T4。T2处理下,白刺根、茎、叶各形态指标达到最大值,并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从白刺的光合特征角度看,在不同的水分处理下,白刺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并在14:00左右净光合速率值最低,均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根据白刺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以及气孔限制值的变化,在CK、T1和T2处理下白刺光合“午休”的原因主要是由气孔因素引起;在T3和T4处理下光合“午休”的原因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60%~80%的土壤含水量是适宜白刺生长的最佳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海拔对金佛山方竹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金佛山方竹引种及高效培育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顶箐山和箐坝山的金佛山方竹林为研究对象,在试验林低、中低、中高、高海拔处分别布设样方,观测并比较笋期、幼竹高生长、成竹生长等指标。【结果】试验区金佛山方竹笋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同海拔处日出笋量的动态变化均呈典型的正态分布格局,出笋始发及结束时间、发笋高峰期均随海拔的增高而提前,但总出笋量差异较小;各海拔下幼竹高生长均符合“慢—快—慢”的“S”形曲线,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其生长节律,决定系数(R2)均达0.99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幼竹高生长持续时间有所下降,但平均生长速率及最大生长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成竹胸径和全高分别在中高和高海拔处最大,均在低海拔处最小,较高海拔处竹林生长优于较低海拔处。【结论】海拔对金佛山方竹的笋期及幼竹生长有明显影响,较高海拔处竹林出笋更早,生长状况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龙门石寨熔岩台地是五大连池火山群演替顶极群落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主要分布地。探讨近51年(1968—2018年)龙门石寨兴安落叶松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进而为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五大连池火山群植被演替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确定研究区近51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可能发生气温突变的年份,运用树轮气候学方法分析1968—1981年和1982—2018年两个时间段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五大连池近44年(1975—2018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且1981年为研究区年均气温升高的突变点。气候变暖后兴安落叶松年轮指数和胸高断面积增量都下降,年轮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而胸高断面积增量处于下降趋势,但均不显著。树木径向生长对于气温升高的响应出现了“分离效应”。水热条件共同控制兴安落叶松树木生长,但气温是径向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模式,树木径向生长对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寒冷指数的响应敏感性显著增强。研究期上一年11月的降水以及当年2、3月和生长季前(4—5月)的平均最低气温是决定兴安落叶松年轮宽度的主要因素。【结论】1981年后五大连池气候显著变暖,气候变暖未显著改变兴安落叶松的径向生长,升温造成的干旱胁迫可能是树木径向生长对气温变化响应的“分离效应”及气候变暖后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显著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揭示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各类绿色战略之间的内在演进规律,为企业绿色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绿色战略和绿色经济理论的发展,运用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方法,以林业企业为例分析各类绿色战略的系统结构与运行原理,发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演进规律。结果 经研究得出起步、成长和成熟3个阶段各类绿色战略及其组织结构战略的演进规律,并建立两个演进模型——起步和成长阶段绿色战略的“粗放—末端治理—资源链闭环”三层演进机理模型和成熟阶段超循环绿色战略的“资源链—生态链—价值链”三级演进机理模型。对此进行系统综合,梳理出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绿色战略完整的二维演进脉络。结论 绿色战略历经了长期和复杂的演进过程,企业应合理选择渐进式或跨越式的战略发展模式;可再生资源培育是绿色战略实施的难点,应采取以资源养资源、以生态养资源、以价值养资源、以政策养资源和以科技养资源等多管齐下的举措;超循环绿色战略是面向生态文明的战略发展趋势,实施中应以资源链为基础、生态链为支撑、价值链为动力,建立起三链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森林认证对纸和纸浆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森林认证对林产品贸易有重要的影响,纸和纸浆是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视角评估森林认证对不同经济体国家的纸和纸浆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为中国森林认证制度、机制和政策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方法】将消费者不完全信息条件引入森林认证对不同国家贸易影响的理论框架,并将森林认证纳入扩展的引力模型,以处理引力模型的异方差和零贸易值问题,使用2009—2018年68个国家纸和纸浆产品森林认证数据和双边贸易的数据,从出口国的森林认证出口竞争效应、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效应、由进出口国森林认证的相互作用所获得的共同语言效应3个方面分解影响效应,并将总样本细分为4个子模型以评估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结果】森林认证对纸和纸浆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呈现效应不对称。森林认证对纸和纸浆产品具有显著的出口竞争效应,且发展中国家优于发达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贸易的过程中,森林认证产生了贸易壁垒效应,且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明显。森林认证的通用语言效应在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并未显现,而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过程中具有通用语言效应。【结论】对我国纸和纸浆产品乃至其他林产品生产和贸易来说,森林认证是其发展不可回避的环境和资源因素,并且其影响效应呈不断增强的趋势。因此,需要从宏观制度、机制和政策建设的层面,高度关注并切实推进森林认证在国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充分考量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三生空间)的相互影响,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扬州市在保护生态安全前提下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以扬州市为例,基于1:5 000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综合考虑未来城镇扩张和生产空间缓冲作用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借助多情景基础方案冲突协调评价和环形梯度分析的方法,从三生耦合角度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并优化。【结果】 构建了“三生主体功能量化-多情景基础方案冲突协调评价-基于三生规律分析分区协调情景评价”三生耦合优化框架,扬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优化后,生态源地与廊道面积共计2 444.63 km2,占全域面积的36.85%;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网络由底线功能用地、缓冲功能用地、连通功能用地组成,占全域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3.16%、12.01%和1.68%。【结论】 本研究形成的三生耦合优化框架,可以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新思路,进而有效指导相关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