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阆中古城保护为例,从保持历史文化城镇的风水环境、文化思想、物质实体等几方面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的“原真性”原则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全面客观理解原真性对于正确选择保护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李乔 《科技信息》2012,(17):177-178
本文通过对原真性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归纳和提出对原真性概念的完整认识,分析已经出现在重要国际遗产文献中的原真性组分,并通过对民居建筑保护性改造与原真性保护相互之间机遇与冲突的影响分析,建立两者的新型互动关系:保护与改造的关系——辩证统一;保护与改造的节奏——循序渐进;保护欲改造的过程——可续持久;保护与改造的发展——同步协调。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平遥古城,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以平遥古城为例,系统总结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了这对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认为遗产保护和遗产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旅游开发始终应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在正确认识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前提下,以旅游开发为手段,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使保护工作从消极保护转化到积极保护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4.
通过现场调查与案例分析,阐述苏州历史街区控保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困惑,提出控保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原真性保护原则与空间功能的现代转换策略.结果表明:控保建筑的原真性保护原则应兼顾本体与外部环境的空间维度、有形与无形的价值维度、历史与现实的时间维度;控保建筑可以通过重点修缮、复原整理和有机更新等策略由传统居住向现代居住、文化和商业空间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川西林盘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成都市大邑县某林盘为例,通过对川西林盘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剖析,阐述了川西林盘的空间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社会意义.借鉴国际遗产保护视野中的相关的理论,从乡土建筑遗产的视角,以维护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为目标,以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多角度探索川西林盘转型发展的“活化”机理和应对策略;利用课题组设计案例与活化再利用的转换属性结合分析,为乡土建筑再利用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途径,对我国下一个历史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启示意义,也为世界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提供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风貌的积极意义的样本.  相似文献   

6.
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展示给公众和后人,而旅游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大众旅游会对遗产资源商业化利用,从而使遗产资源面临退化和枯竭的危险,但是原真性、科学、合理的旅游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遗产的保护。文章分析了当前开平碉楼遗产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开平碉楼遗产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大同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章分析了大同古城历史街区的价值、现状及当前对历史街区保护的现实意义,提出了保护的措施和具体方法力图最终达到保护--保存、保护--利用、保护--发展三者的协调,从而全面、完整地保护好古城的历史及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覃业银  陈超群 《奇闻怪事》2009,(2):38-38,41
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成为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湖南省作为一个遗产旅游资源发达的省份,在目前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空间开发错位、遗产旅游地原真性降低、管理体制不顺、人才匮乏等弊端,因此在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实施遗产旅游开发的数字化战略、强化旅游地社区参与机制、确保旅游设施与景观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科学合理规划,实现遗产旅游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和湖南省遗产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结合历史地理考察和文献研究,从统万城的格局、被废弃和延续、所指示的环境变迁、遗产保护等方面对统万城进行系统研究.认为统万城是胡汉交融的产物,是匈奴人在世界上兴建的唯一的至今依然存在的古都,是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的产物.统万城的兴废是中国北方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变迁的标尺.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项目,应该以“原真性”为基础,协调好申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大遗址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针对大遗址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大遗址"体验式"旅游的新模式。它既可以使大遗址遗产文化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有效的保护,又可以不断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很好的解决了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李乔  徐翠翠 《科技信息》2012,(33):846+841
本文结合丽江古城民居改造理念对民居建筑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并评价其设计结果,试图从这个案例中获得对民居改造原真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点明古建中的民居改造工程是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载体,并探索民居保护性改造行之有效的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2.
历史遗产与旅游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古城的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如何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结合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理念与文化景观方法探索入遗效应和灾后重建双重影响下的都江堰保护与再生方法.通过对都江堰古城和堰区内外各类要素及其关联性的研究,再构"城堰一体"整体性文化景观体系,为都江堰市总体城市设计提供思路.研究表明,基于要素关联形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与古城的互依共生关系,是城市形态和城市职能诞生、演化的重要动因;目前要素相互独立,依托要素展开的传统城市职能和活动几乎不存在,古城价值和城堰关系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城堰一体"整体文化景观的再构和呈现不仅可以重新发掘遗产和城市的共生关系,也能最大化遗产价值,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4.
以古建筑穿斗式和抬梁式等主流木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裂缝、糟朽、弯垂、拔榫滚动等典型的损伤形式,分类综述了中国古建筑传统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及现代相关技术.基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对几类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利弊进行评价.分析发现,传统木构修缮技术并不能完全符合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需求,而现代技术尚不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技术体系不足.对此,借鉴国内外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加固最新的实践探索,从理念、工作流程、技术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在理念上,应满足建筑遗产价值保护需求,并考虑中国建筑文化、审美特点;在流程体系上,应综合多学科的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系统严谨的流程体系;技术上,应在传承和探索传统技术基础上积极引入新材料、新技术,以弥补传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依托文化意象要素,探索场所精神重建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体系的耦合策略,更好地传承场所文化和场所精神。方法使用野外调查、查阅文献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原真性、场所精神与游憩体系的逻辑关系实质是对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共识与契合,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体系耦合式发展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路径。结论注重场所精神,优化遗产游憩空间体系,对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球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充分说明了遗产旅游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各地旅游实践分析遗产旅游对社区的环境、社会生活及文化的消极影响,阐述了社区参与在维护遗产原真性、维护社区居民利益主体权、提高旅游规划可行性和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出了社区参与是遗产旅游开发的必由之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背景下的开封古城复古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更新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根本的有效保护.开封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也遭遇到传统与现代,复古、创新与原真性保护的冲击.针对这些矛盾与冲突,开封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更新观念,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理念;立足本土文化,致力于整体文化形象的规划与构建;真实性与创新性兼顾;发挥闲适文化优势,突出古城特色;完善保护监督机制,有序推进开封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将城市古城建筑环境与现代城市文化艺术设计相融合,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上采用艺术设计手段来保护与建设,呈现出古老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历史的记忆.探讨在设计中,一是如何去拆除、重新建设;二是局部修复、改建与添加,改善环境;三是做地区有特色的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让西安古城的保护和现代城市环境的设计改造,达到振兴古城经济、改善环境与生活质量,再现古城西安在城市建设中文化保护与发展,在城市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慧 《工程与建设》2011,25(6):750-752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步伐及生活气息侵蚀着古城的大街小巷,天空中交错的各种电缆、电线,地下不规范的排水设施,市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心情,无不在向古城保护挑战。保护好祖宗留下的遗产,保护好寿县古城,是政府及广大市民义务与责任,当前必须做好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20.
绛州古城旅游发展与其历史文化地位、遗产资源品味存在着错位,为此,对绛州古城旅游形象进行了调查分析.首先,对古城空间环境及旅游吸引物进行实地调查,就古城本底旅游形象进行分析.接着,通过旅游问卷调查,就旅游者对古城旅游感知形象进行分析.最后,就古城旅游形象的定位、塑造、宣传等方面进行了措施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