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D.玻姆“关于量子理论‘隐’变数解释的倡议(一)”曾在本刊今年第三期上刊出。这篇是该文的续篇。在本文之后原有二篇附录,其一是作者关于电磁场的解释,另一附录是关于德·布洛依和罗逊解释的讨论,因篇幅关系这里没有再刊登。  相似文献   

2.
近一年来苏联的几个学术书刊物发表了一系列讨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的状况和任务的文章。苏联科学院学术秘书长托布切夫院士在1957年二月的苏联科学院年会上说过:“我们刻不容缓地需要召开自然科学哲学的科学会议。”看来,这些文章的发表与这样一个科学会议的准备是有关的。“学习译丛”1957年10月号译载了苏联“哲学问题”1957年6月出版的第3期的一篇社论:“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这些社论除了阐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以  相似文献   

3.
关于对量子力学的解释,是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激烈争论。同时在唯物主义旗帜下的科学家,对于这个问题也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彻底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发展辩证唯物主义,都有重大的意义。在对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上,苏联以现任联合核子研究所所长布洛欣采夫为首的一个学派的见解,我国过去作过较多的介绍。布洛欣采夫著的、获得斯大林奖金的“量子力学原理”一书早已译成中文,并被普遍採用作为我国大学的课本。布洛欣采夫、切尔茨基、奥米里扬诺夫斯基等的阐明这一学派的观点的几篇重要论文,曾经集中译载在“科学通报”一九五二年八月号中,后来又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二)物理学之部”一书之中。苏联另外还有一个学派,那以福克院士为首的学派,这个学派不同意布洛欣采夫学派的基本观点。这个学派的观点,过去我国很少介绍。本刊本期发表了不久以前福克系统阐明自已对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的观点的重要文章,还发表了一九五二年时福克批评布洛欣采夫的一篇文章,以及布洛欣采夫的回答。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福克学派的观点及其同布洛欣采夫学派的争论。在资本主义国家,在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上,值得注意的是以法国物理学家德·布洛依为首的一个标榜唯物主义的学派的出现。德·布洛依的重要论文:“量子力学是非决定论的吗?”已译载在“哲学译丛”一九五七年第一期。同一杂志还在同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德·布洛依的“波动力学注译”的译文。此外,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的观点也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哲学译丛”在一九五七年第二期发表了他早年的著名论文:“对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是完备的吗?”的译文,“学习译丛”在一九五七年第十二期发表了他的“量子力学与现实”一文的译文,这是爱因斯坦晚年的著作。最后,当然还要提到有浓厚唯心主义色彩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学的解释。本刊希望,我国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们更多地关心这个重大问题的讨论。组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本刊今年的中心工作之一。欢迎大家向本刊投寄这方面的稿件。为了便利大家讨论,本刊将继续发表在这个问题上各学派的代表性文章,作为研究、讨论及批判的资料。欢迎大家投寄这方面的稿件,帮助本刊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讨论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新前提甲:关于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争论过去认为是完全解决了。但最近一个时期这个题目重新成了激烈争论的对象。乙:是的,这大约是从1952年开始的。是玻姆开的头;他曾经指出,根据利用所谓“隐参数”,有可能对这个理论作出“因果性的”解释。随后,威西叶(J.P.Vigier)、玻普(F.Bopp)等人的理论工作都接二连三地发表了。甲:听说波动力学的创始人德布罗意已经放弃了他从1927年开始支持了25年的“哥本哈根”解释,并且宣布了回到他当初的立场上去,是吗? 乙:是的,最近以德布罗意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学派,它与哥本哈根学派对峙,并且也许应当叫作新德布罗意学派。甲:但在苏联不是老早就尖锐地批判过“哥本哈根”解释吗?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57年第2期上,刊登了一篇冯玉明的文章,题目叫作“关於生物体与其生活条件的统一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我写过的一篇文章的论点而提出批判的。我的那篇文章发表在1955年5月18号光明日报“哲学”副刊上,题目是“关於生物与其生活条件的辩证统一问题”。其中讨论了三个问题:(一)米丘林学说是怎样看待生物与其生活条件的关系的。(二)什么是生物发展的内部矛盾。(三)在生物特性的改变中生活条件是否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元晖先生在新建设1958年第四期上发表一篇“英国马赫主义者毕尔生和他的著作“科学入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陈先生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毕尔生的哲学观点.在这一分析中陈先生也批判了这个英国的马赫主义者对自然科学的歪曲.现将有关部分摘录如下: “卡尔、毕尔生(Karl Peorson 1957-1936)是英国马赫主义者,他极力攻击唯物主义.”“毕尔生1884年任伦敦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教授,1911任伦敦大学第一任高尔通讲座优生学教授.他宣  相似文献   

7.
继五八年第二期发表的福克院士及布洛欣采夫通讯院士关于量子力学的论文后,这期我们又把福克院土的“波尔量子力学观点批判”及奥米里扬诺夫斯基的“反对量子力学中的非决定论”发表出来. 我们这里也把海森堡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论文作为附件一同发表出来,在这篇文章里,海森堡赤裸裸地站在唯心主义立场,公开地、明白地反对唯物主义.这是一篇很好的反面教材。我们发表这篇反面教材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家更清楚认识哥本哈根学派的唯心主义的实质,以便对量子力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当代理论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巨大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于量子理论的信心。然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所发生的一切极积变革,并没有带来可以称得上是概念革命的东西。因此,玻尔——爱因斯坦辩论时代所提出的、尔后只得到部分解决(或者根本没有解决)的解释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现实的基础问题。有关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文献,浩如烟海,在一篇有限篇幅的文章里,对它们作“全面而公允”的巡礼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只想对于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主题笔者自以为有突出意义的观点和问题,作一个有对比性的介绍,试图从混沌中理出一条清晰有序的谱来。  相似文献   

9.
一科学史是人类精神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学问领域有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很久以来,科学史研究很少对科学史概念的意义加以确定,且从不曾将科学史概念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深入的探讨。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史研究,差不多是与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一起产生的。最早出现的是所谓各门类的科学史著述,其中有以D.勒克莱尔(D.Leclerc,1652—1728)的《医学史》(H.La Medecine,1969),J.E.蒙特克拉(J.E.Montucla,1725—1799)的《数学史》(H.of Mathématiques,1758),J.S.巴伊(J.S.Bailly,1736—1793)的《古代天文学史》(H.de L'astronomie ancienne)和《近代天文学史》(H.de L'astronomie moderne,  相似文献   

10.
D.玻姆长期从事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他是西方一位富有哲学思想的反主流派理论物理学家。五十年代初,他提出量子力学隐变量因果解释,曾轰动东、西方理论物理学界与哲学界。六十年代中,J.s.贝尔利用玻姆所表述的E.P.R.悖论,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从而证明了定域的隐变量理论是同正统的量子力学不协调的。玻姆高度重视这一理论结果,并且注意到后来关于量子现象非定域性的实验结果,逐步把研究方向转到  相似文献   

11.
符·福克院士的报告“关于对量子力学的解释”~1)一文专门讨论量子力学(非相对论性质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争鸣”(西北师范学院编)1957年7月号第5期上,刊登了章仲子先生“论心理学的方法问题”一文,着重谈到了“自我观察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问题.作者看来:心理学应该采用客观方法可以说是一致的.分歧在于对“自我观察法”在心理学中有无存的权利问题上. 该文作者将近几年来苏联和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分为三种: (一)以捷普洛夫为代表的看法(1952年在俄罗斯教育科学院所召开的心理学会议上的发言)认为自我观察法根本是一种主观的方法,和客观的方法不相容.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不但不能用它,也不需要它. (二)以1954年第四期“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发  相似文献   

13.
我曾在1998年11月15日向中国科学院基础局数力天文处汇报过我的意见,认为第21世纪和第3个千年纪(Millennium)始于2001年1月1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天文学会于1996年4月11日曾建议,世纪的起算“今后以‘0’年为起始更好”。但在同一文件中,他们亦指出,“公元从‘1’年起始(无‘0’年),这是公认的历史,按此类推‘世纪’应从1—0,即21世纪为2001年至2100年”。我认为,这后一论述是正确的。关于第21世纪和第3个千年纪应从2001年开始的依据可概述如下:1.现在全世界普遍采用的是公历(Gregorian calendar)即格里历,它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的。我国从1912年起采用公历。公历的纪年方法是采用“基督降生”的年份为公元1年。在公元六世纪,罗马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神学家(小)狄奥尼西(Dionysius Exiguus)首先采用了这种纪年法。据此,第21世纪和第3个千年纪理所当然地从2001年1月1日开始。这种世纪的计法已为各国普遍采用。如权威英语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在解释什么是世纪时曾举例,“1801 A.D.through 1900 A.D.is the 19th Century”。显然,第21世纪应从2001年到2100年。2.新世纪和新千年从哪年开始,在国际上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与大多数国家一致。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早在1996年3月已发表新闻公告,明确第21世纪从2001年开始。在法国巴黎经度局90年代出版的天文年历中,也明确写明2001年1月1日0时是第21世纪的开始。美国海军天文台1998年9月29日在因特网专辟的版面“第21世纪和第3个千年何时开始”上,明确写明始于2001年1月1日。这三个机构分别是英、法、美发布历算的官方机构,代表了这三个国家的官方意见。美国白宫的网页也明确写明了上述意见。3.有必要指出,我国在谈到世纪时,常常把第21世纪简称21世纪。实际上,如北京天文台罗定江研究员(私人交流)指出,在英语中,总是使用第多少世纪,即世纪是有顺序的,描述世纪的是“序数词”,不是“基数词”。因而,世纪中年代和年也应用序数词,而不用基数词,应当从“1”开始,而不是从“0”开始。关于“Millennium”,我国尚无像“世纪”一样的专用名词,可建议译为“千年纪”,在国际上也采用序数词描述。4.新的千年(或世纪)从哪年开始与从哪年开始庆祝和纪念是两回事。人们希望尽早进入新世纪,提前进行庆典。据初步了解许多国家的庆祝活动将从1999年秋开始,持续到2001年春。在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因特网网页上明确声明,“新千年正式始于2001年1月1日(计算机危机和纪念开始于2000年1月1日)”,并随后引用英国首相布莱尔1997年6月19日的一句话“在世界各地最令人激动的事将发生在2000年”。5.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天文学会建议2000年为21世纪的开始年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是“‘世纪’和‘年代’的协调一致”,并提出“若21世纪定为2001年,则2000年既不能归入20世纪90年代,也不能归入21世纪初十年代”。我认为,“年代”的记法本来出自英语叙述的方便,如“1990's”指1990~1999年这十年或十年中的某些年。中文与英文并没有严格一一对应的“年代”的说法。诚如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黄键同志指出,在中文中每一“世纪”的0~9,10~19年也从来没有“0年代”或“10年代”的用法。中文只有20年代,……,90年代”的通常用法。然而,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可采用某世纪“第一个十年,……,最后一个十年”的说法记录年代,对两种文字都是标准的精确的语言。因而从‘1’开始作为一个世纪的开端,并无“年代”与“世纪”混淆之言。  相似文献   

14.
刘少炽先生在争鸣(西北师范学院院刊)1957年7月号第5期上发表了“在化学中引入‘基子'概念的建议”一文.其中作者首先指出自从波以尔1661年把“元素”这一名词使用到化学中以来,学者们把“元素”与“单质”这两个概念都看成是一样的.此后1801年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也是建筑在波以尔关于‘元素'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把分子看成是原子的机械累积体”.这种见解是错误的,虽经门捷列夫和布特列洛夫的指出,然而把“元素”与“单质”等同以及把分子看成是由  相似文献   

15.
M·玻恩(1882-)是西德的理论物理学家(曾侨居英国,加入过英国国籍).他对量子力学的建立,特别是对量子力学的统计解释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金,在物理学界是很有影响的一位学者.玻恩同时还是一位自然哲学教授,  相似文献   

16.
贵刊今年四月号休闲广角栏目曾刊登一篇写绝联的文章,我恰巧在《中学生学习报》上见过“下文”,故此抄来搏大家一笑。一、“鸟在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之下联:1.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注,王安石晚年号半山)。2.鱼于水府叹金莲失花荣只因时迁。3.人处困境盼时迁欲施恩可惜吴(无)用。4.备在逝时嘱卧龙有子龙何如刘禅。(注:子龙,  相似文献   

17.
继五八年第二期发表的福克院士及布洛欣采夫通讯院士关于量子力学的论文后,这期我们又把福克院土的"波尔量子力学观点批判"及奥米里扬诺夫斯基的"反对量子力学中的非决定论"发表出来. 我们这里也把海森堡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论文作为附件一同发表出来,在这篇文章里,海森堡赤裸裸地站在唯心主义立场,公开地、明白地反对唯物主义.这是一篇很好的反面教材。我们发表这篇反面教材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家更清楚认识哥本哈根学派的唯心主义的实质,以便对量子力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问题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之一,“可是,对于这一‘悖谬’的认识和探索,虽然有几个令人注意的意外,历史学家却几乎很少探索”。关于爱因斯坦对波-粒二象性的探索,就更是如此了。对于这一问题,罗森费尔德(L.Rosenfeld)、施托沃尔(R.H.Stuewer)、派斯(A.Pais)、雅马(M.Jammer)、麦金农(E.M.Mackinnon)、施塔克尔(J.Stachel)、赫尔曼(A.Hermann)、麦拉(J.Mehra)等人在他们的各种著述中都有所述及,并提供不少资料。然  相似文献   

19.
(二)以金旁命名的元素111个元素中具有金属性质的较多,因而以金旁命名的元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元素汉文名的造字方法一般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合体字,少量的名称也采用左、中、右结构的合体字,如:、锕、、铷。这些字均属于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后期发现的新元素,大体上按照这样的规律造新字。(1)来源于希腊文的元素名称锂:3号元素,符号Li。1817年瑞典青年阿尔费特森(J.A.Arfvedson)在分析透锂长石(petalite)时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锂),贝齐里乌斯把这种新金属元素命名为lithium,源自希腊语lithos(石头),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lithium这一名称。铬:24号元素,符号Cr。1798年法国化学家沃克兰(L.N.Vauquelin)将他从红色西伯利亚矿石中得到的一种新金属元素(铬)命名为chrom,源自希腊文chroma(颜色)。铬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chromium这一名称。我国曾音译为“克罗米”。钼:42号元素,符号Mo。1782年瑞典人埃尔摩(P.J.Hjelm)从天然辉钼矿中分离出金属钼,命名为molybdenum,源自希腊文molybdos(原义是“铅”)。钼的英文名为molybdenum,拉丁文名为molybdnium。锝:43号元素,符号Tc。第一个人造放射性元素。193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谢格尔(E.G.Segre)在回旋加速器里用氘核照射钼,获得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锝),并把它命名为technetium,源于希腊文technetos(人造)。锝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technetium这一名称。该元素曾称masurium()。铑:45号元素,符号Rh。1804年,英国化学家武拉斯顿(W.H.Wollaston)在天然铂矿里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铑),并根据其化合物所呈现的玫瑰红色命名为rhodium,源于希腊文rhodon(玫瑰)。铑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rhodium这一名称。:49号元素,符号In。1863年,德国物理学教授赖赫(F.Reich)在分析锌矿石时得到一种草黄色的沉淀物,他认为是一种新的金属元素的硫化物,李希特(H.T.Richter)后来在光谱分析中发现一条靛蓝色谱线,因而命名为indium(),源于希腊文indikon(靛蓝)。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indium这一名称。钡:56号元素,符号Ba。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重晶石的方法制得钡,并将其命名为barium,源于希腊文barys(重晶石)。钡的英文名为barium,拉丁文名为baryum。镧:57号元素,符号La。1839年瑞典化学家莫桑德尔(C.G.Mosander)在研究分析硝酸铈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镧),命名为lanthanum,源于希腊文lanthanō(隐藏),意思是隐藏在稀土中。其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镨:59号元素,符号Pr。1885年奥地利化学家威斯巴赫(A.Weisbach)从氧化(氧化是一种混合物)中,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镨),其盐为绿色,命名为praseodymium,源于希腊文pratos(葱绿)和didymos(孪晶),意思是指的绿色孪晶。镨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钕:60号元素,符号Nd。1885年威斯巴赫在发现镨的同时,发现另一个新元素(钕),其盐为玫瑰红色,命名为neodymium,源自希腊文neon(新的)+didymos(孪晶),意思是新的孪晶。钕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镝:66号元素,符号Dy。1886年法国化学家布瓦邦德朗(P.E.L.de Boisbaudran)发现了该元素,并命名为dysprosium,源自希腊文dysprositos(难以取得)。镝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锇:76号元素,符号Os。1804年法国科学家泰纳尔在分析铂系矿石时发现该元素,并命名为osmium,源自希腊文osme(臭味),因其化合物带有臭味而得名。饿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铱:77号元素,符号Ir。1804年法国科学家泰纳尔在分析铂系矿石时,该元素同时被发现,并命名为iridium,源自希腊文iris(虹),因其化合物沉淀呈多种颜色而得名。铱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铊:81号元素,符号Tl。186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克斯(W.Crookes)在用分光镜分析硫酸厂的烟道灰时发现光谱的绿色区有一条新谱线,他断定是一种新的元素(铊),并将其命名为thallium,源于希腊文thallos(绿色嫩枝)。其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锕:89号元素,符号Ac。1899年法国化学教授德比尔恩(A.L.Debierne)从稀土残渣中发现了该元素并命名为actinium,源于希腊文aktis(放射),因其具有放射性而得名。锕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镤:91号元素,符号Pa。1917年德国放射化学家、物理化学家哈恩(O.Hahn)和瑞典女物理学家梅特纳(L.Meitner)从沥青铀矿石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镤),并命名为protactinium。这个名称由希腊文protos(起源)和actinium(锕)缀合而成。镤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2)来源于拉丁文的元素名称铝:13号元素,符号Al。1808年前后英国化学家戴维和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都曾想用电流法从矾土(氧化铝)中分离出金属铝,但没有成功。而贝齐里乌斯却给这个未取得的金属取了个名字叫alumien,源自拉丁文alumen(有收敛性的矾)。铝的英文名和拉丁文名aluminium正是由此而来。钙:20号元素,符号Ca。1808年戴维用电解生石灰和氧化汞的方法制得钙汞合金再经蒸馏得到金属钙,并将其命名为calcium,源自拉丁文calx(生石灰)。钙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铷:37号元素,符号Rb。1861年德国科学家本生(R.W.Bunsen)和克希荷夫(G.R.Kirchhoff)在鳞云母矿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铷)并命名为rubidium,源自拉丁文rubius(深红色),因在分光镜下铷是明亮的深红线。铷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铯:55号元素,符号Cs。1860年本生和克希荷夫利用分光镜分析杜克海姆(Dürkheim)矿泉水时发现了铯并命名为caesium,源自拉丁文caesius(天蓝色),因铯的光谱线为蓝色。铯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镭:88号元素,符号Ra。1898年法国科学家居里(Curie)夫妇和贝蒙合作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镭,并命名为radium,源自拉丁文radius(射线)。镭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3)以星球命名的元素名称钯:46号元素,符号Pd。1804年英国化学家武拉斯顿宣布从铂矿中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钯),并命名为palladium,源自于小行星Pallas(武女星),该行星以希腊神话中司智慧的女神巴拉斯(Pallas)得名。钯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铈:58号元素,符号Ce。1803年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和希辛格(W.Hisinger)在红色重石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氧化物ceria(铈土),新元素命名为cerium,源自小行星ceres(谷神星),该行星以罗马神话中司谷类的女神得名。铈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铀:92号元素,符号U。1786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在分析沥青铀矿时发现了一种未知金属元素(铀),并以1781年发现的天王星(Uranus)将其命名为uranium,该行星以希腊神话人物得名。铀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镎:93号元素,符号Np。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麦克米伦(E.M.McMillan)和化学家艾贝尔生(P.Abelson)在分析铀裂变产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镎),并把它命名为neptunium,源自行星Neptune(海王星),该行星以罗马神话的海神得名。镎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钚:94号元素,符号Pu。1942年麦克米伦和艾贝尔生在分析铀裂变产物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钚),并把它命名为plutonium,源于Pluto(冥王星),因为太阳系中海王星的外面是冥王星,故94号元素名称也由93号元素而来。钚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plutonium这一名称。(4)以神话人物命名的元素名称钛:22号元素,符号Ti。1795年克拉普罗特分析了匈牙利布伊尼克(Boinik)地区出产的金红石,得到一种新的氧化物,并把其中金属(钛)命名为titanium,源于希腊神话中Titans(太旦神族)。钛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钒:23号元素,符号V。1830年,瑞典化学家塞夫斯唐摩(N.G.Sefstrm)在分析瑞典塔堡(Taberg)出产的白铁矿时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钒),并把它命名为vanadium,源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传说的女神Vanadis(凡娜迪丝)。钒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铌:41号元素,符号Nb。1844年德国化学家H.罗斯(H.Rose)从波登马伊斯(Bodenmais)地方出产的矿石中分离出两种性质相似的元素化合物,一个是已发现的元素钽,另一个是一种新的元素(铌),他命名为niobium,源自希腊文Niobe(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女儿尼奥婢的名字)。194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推荐这一名称,铌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niobium这一名称。在此之前美国一直采用columbium(钶)。镉:48号元素,符号Cd。1817年德国化学和医学教授革丁根(Gttinger)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镉),并将其命名为cadmium,源自calamine(菱锌矿),因镉存在于锌矿中而得名,希腊文是cadmein,似与希腊神话人物cadmus有关。镉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cadmium这一名称。钷:61号元素,符号Pm。人造放射性元素。1947年由美国田纳西州克林顿实验室发现,并被命名为promethium,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1949年IUPAC接受了这一名称。钷的英文和拉丁文均为promethium。该元素曾称“”(illinium)。钽:73号元素,符号Ta,读音为“坦”。1802年瑞典化学家埃克柏格(A.G.Ekeberg)宣布,他从芬兰基米托(Kimito)地方出产的一种矿石中分离出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钽),并命名为tantalum,源自希腊神话中的英雄Tantalus(坦塔罗斯),意为能抵抗多种酸的侵蚀,具有英雄的本色。钽的英文和拉丁文名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钍:90号元素,符号Th。1815年贝齐里乌斯分析瑞典法龙(Fahlum)地方出产的一种矿石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钍),并将它命名为thorium,源于北欧神话中的雷神(Thor)。钍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5)以科学家人名命名的元素名称钐:62号元素,符号Sm。1879年法国化学家布瓦邦德朗从decipium(指稀土元素的混合物)中用光谱分析法分离出62号元素,并命名为samarium,源自褐钇铌矿的另一名称萨马尔斯克矿(sa marsite),以纪念俄国矿物学家萨马尔斯基(B.E.Самарский)。钐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取其第一音节的谐音。钆:64号元素,符号Gd。1880年瑞士化学家马里尼亚克(J.C.G.de Marignac)在分析萨马尔斯克矿石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钆),将它命名为gadolinium,用以纪念芬兰矿物学家加多林(J.Gadolin);钆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曾用“錷”,后因笔画太多,改为“钆”。锔:96号元素,符号Cm。人造放射性元素。1944年底美国核物理学家、化学家西博格(G.T. Seaborg)和他的同事们用高能量α粒子轰击钚-239,得到96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curium,以纪念居里夫妇在物质放射性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该元素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锯”最合适,但为了与常用字“锯”区分,故选用“锔”。锿:99号元素,符号Es。人造放射性元素。1952年美国科学家西博格和吉奥索(A.Ghiorso)在热核反应放射性碎渣中发现锿元素,并将其命名为einsteinium(符号E),以纪念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57年IUPAC将其符号改为Es。锿的英文和拉丁文名称均为einsteinium。汉文名称用“”字更符合定名原则,但为何最后使用“锿”?在定名选字时曾提出“”“銰”“”备选,讨论认为“”已被钍的一个天然放射性同位素ionium命名所用,而“銰”与85号元素“砹”形似音同,易引起误解,“”字与有机化合物“蒽”同音,最后选用“锿”字也是无奈之举,以求与“爱”字音近吧。镄:100号元素,符号Fm。人造放射性元素。1952年西博格和吉奥索在热核反应放射性碎渣中发现镄元素,并将其命名为fermium,以纪念意大利裔美国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镄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定名为“镄”是比较恰当的。钔:101号元素,符号Md。人造放射性元素。1955年西博格等用α粒子轰击铀-235获得了101号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以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钔”来命名也是恰当的。锘:102号元素,符号No。人造放射性元素。1957年由瑞典诺贝尔物理研究所用碳-13离子轰击锔-244得到102号元素,1957年秋末为苏联物理家费列罗夫等人所证实。该元素被命名为nobelium,以纪念瑞典化学家诺贝尔(A.Nobel)。其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钅”取代“讠”旁比较清晰地表达了对诺贝尔的纪念。铹:103号元素,符号Lr。人造放射性元素。由美国科学家吉奥索等几位科学家1961年用硼-10和硼-11的原子核轰击锎-250和锎-249得到103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lawrencium,以纪念美国核物理学家劳伦斯(E.O.Lawrence)。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铹”定名103号元素非常谐音。:104号元素,符号Rf。人造放射性元素。1964年底苏联科学家宣布获得了104号元素,并把这个元素命名为kurchatovium,符号Ku,以纪念苏联科学家库尔查托夫(I.V.Kurchatov),1969至1970年间,美国科学家也获得了104号元素的另一些同位素,并把104号元素命名为rutherfordium,以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 Rutherford)。IUPAC采纳了美国科学家的建议,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语用“”表示104号元素名称并无争议。:106号元素,符号Sg。人造放射性元素。1974年美国科学家吉奥索等宣布获得106号元素。美国化学命名委员会提议以美国核物理学家、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的姓氏命名该元素,称为seaborgium,得到IUPAC的推荐。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语采用“”字(读xǐ)命名,是为避免与34号元素“硒”和50号元素“锡”同音。:107号元素,符号Bh。人造放射性元素。1976年苏联科学家用冷熔法获得,该元素曾命名为nielsbohrium,以纪念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1997年8月IUPAC将其改之bahri um(符号Bh),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语用“”字最为恰当,但考虑到汉字没有“王”字在中间的左中右结构字,而“”的字形简单符合造字法,故选用“”为其中文名称。:109号元素,符号Mt。人造放射性元素。1984年由德国达姆施塔特城(Da mstadt)重离子研究实验室物理学家们用铁离子照射铋获得了109号元素。1997年8月IUPAC将其命名为meitnerium,以纪念女物理学家梅特纳。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中文定名为“”以谐其音。:111号元素,符号Rg。人造放射性元素。1994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阿姆布鲁斯特(P.Arm bruster)宣布获得该元素。2004年IUPAC颁布了第111号元素的名称roentgenium和元素符号Rg。这是为纪念X射线发现人德国科学家伦琴(W.K. Rntgen)命名的。2005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了有化学、物理学和语言学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对其中文定名进行讨论,会上达成一致共识,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为“”。在征得国家语委同意后,“”于2007年3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6)以其他文种来源命名的元素名称铍:4号元素,符号Be。1798年,法国化学家沃克兰(L.N.Vaaquelin),在对绿柱石和祖母绿进行化学分析时发现了铍。但是单质的铍在1828年才由德国化学家维勒(F.Woler)获得。铍最早被称为glucinium,来源于希腊文glykys(甜),因为铍的盐类有甜味。但由于钇的盐类也有甜味,维勒把这一名称改为beryllium,源自于英文beryl(绿柱石)。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钠:11号元素,符号Na。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从电解碳酸钠中获得金属钠,并将其命名为natrium,源自于natrum(阿拉伯文中的天然碱)。英文名为sodium,拉丁文名为natrium。钴:27号元素,符号Co。中世纪在欧洲含钴的蓝色辉钴矿中含有砷,影响了采矿工人的健康,故被称为kobalt,这一词在德文中原意为“妖魔”。而这一词正是今天钴的拉丁文名称cobaltum和英文名称cobalt的来源。镍:28号元素,符号Ni。中国三国时代的《广雅》一书中有“白铜谓之鋈”,这里的白铜指的就是镍。17世纪末欧洲镍砒(砷)矿里对镍称“假铜”(kupfernickel)。1751年瑞典化学家克隆斯泰特(A.F.Cronstedt)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这种矿中所含的不是铜而是一种新发现的金属,并命名为nickel,源于德文(骗人的小鬼)。镍的英文名为nickel,拉丁文名为niccolum。锶:38号元素,符号Sr。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利用电解法从碳酸锶中分离出金属锶。并命名为strontium。这是根据英国苏格兰思特朗蒂安(strontian)地方的一种含锶的矿石命名的,锶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锆:40号元素,符号Zr。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在锆石中发现锆的氧化物,并根据其一种锆的矿物名称命名为zirconerde,英文和拉丁文名称zirconium就源于此词。钨:74号元素,符号W。在德国出产的一种棕黑色矿石,工人们称它为wolframite,这个词源自于德文“wolf”(狼)和“ram”(泡沫)。1783年西班牙埃尔胡耶兄弟(J.J.and F.de Elhuyar)分析了这种矿石,从中分离出一种新的金属,并将其命名为wolf-ram(黑钨矿)。拉丁文采用了这一名称,英文名称为tungsten,源自于白钨矿(tungsten)。铂:78号元素,符号Pt。1748年西班牙乌罗阿(A.de Urbain)参加了法国一支南美洲科学考察队,在哥伦比亚艾尔乔考(El Chocò)地方发现了一种金属矿石叫platina,是西班牙文plata(银)的俚语,这个词成为目前拉丁文和英文名称platinum的来源。(7)以地名命名的元素名称下面元素以地名命名,读者可参阅周定国先生在《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的《以地名命名的元素名称浅谈》一文。镅(Am)、锫(Bk)、锎(Cf)、铜(Cu)、(Ds)、铕(Eu)、钫(Fr)、镓(Ga)、锗(Ge)、铪(Hf)、钬(Ho)、镥(Lu)、镁(Mg)、锰(Mn)、钋(Po)、铼(Re)、钌(Ru)、钪(Sc)、铥(Tm)、钇(Y)、铽(Tb)、铒(Er)、镱(Yb)、(Hs)、(Db)。 * 此文第一部分刊登于本刊2007年第4期。  相似文献   

20.
术语是文化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同语种的术语随着人类文化交流而互相沟通,乃是古今中外的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我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许多实物和资料,其中就有许多术语,例如“葡萄”(大宛语budaw)、“首蓿”(大宛语buksuk)等。佛教的引进,带进许多宗教术语,例如“罗汉”、菩萨”、“涅槃”、“舍利”等。公元十七世纪以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又不断引进了大量新术语,据《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收集,共达一万余条,如“雷达”、“坦克”、“泵”、“阀”、“沙发”、“咖啡”、“爱克斯光”、“奥林匹克”、“马拉松”等,至今仍在广为使用。汉语术语传入国外也很多。例如在英语中把“瓷器”称为china,于1634年见于文字,但是把“中国”称为China,最早见于1555年,其词源来自汉字秦”,古希腊语称“中国”为Sinai,也源于“秦”字,现代英语中仍使用其词根如sinology(汉学)、sinologist(汉学家)等。又如中国的“茶”,英语中称为tea,始见于1660年,乃是厦门话“茶”字的音译,但是按当时的“官话”反音“cha”来音译为chaa,比称tea早72年,至今在俄语、日语、葡萄牙语中都用cha音,法、德、意、西班牙、瑞典、丹麦、土耳其、波斯语中都与cha音相似。还有许多如jiaotsi(饺子)、tofu(豆腐)、wontan(馄饨)、sampan(舢板)、suanpan(算盘)等都常见于英语中。这些术语都源于中国,其定义的“专利权”属于中国。但是,还有些汉语术语在国际交流中并不确切,在中外辞书中对一些术语的定义和说明存在不少差异,例如“针灸”、“太极拳”、“武术”、气功”等。关于“针灸”。在《汉英科技大词典》(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收词目30余万条)中,有术语“针术”,英译为acupuncture,needling,stylostixis;“针灸针”英译为acupuncture needle,acupuncture pin;“针刺麻醉”英译为acupuncture anesthesia;“针刺疗法”英译为acupuncture;acupuncture therapy,没有提到“灸”。《汉英词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收词目5万余)中把“针灸”英译为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汉英综合科学技术词汇》(Comprehensive Chinese-Englis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收词目8万余)中没有“针灸”,也没有“针刺疗法”。《英汉科技大词库》(An English-Chinese wordbank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收词目105万条,可能是国内收词目最多的辞书)中有英文词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针术、针刺疗法”;acupuncture anesthesia汉译为“针刺麻醉”;acupuncture therapy汉译为“针刺疗法”,moxibustion汉译为“艾灸术”。《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A Modern Comprehensiv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收词目23万条)中,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法)”,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汉译为“针灸”。《新编英汉科技大词典》(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收词目25万余)中,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法)、针术”,acupuncture anaesthesia汉译为“针灸”。《英汉科技词汇大全》(ENCLISH-CHINESE THESAUR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版,收词目20万条)中有acupuncture,汉译为“针刺疗法”,moxibustion汉译为“艾灸术”。国外出版的辞书中,《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 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中,acupuncture解释为“pricking or puncturing of the living tissues of the human body with fine needle to cure disease,to relieve pain and as a local anaesthetic),汉译为“[医]针灸;针刺法;针术(用细针在人体生机组织上穿刺,籍以治病减除疼痛,并作局部麻醉。”英语中并没有moxibustion一词,汉译中却把“灸”拉进来,并且以“the living tissues of the human body(汉译为“人体生机组织”)代替“穴位”,说明对“针灸”的定义是不确切的。《科学技术大词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Third Edition,Includes 98 500 terms with 115 500 definitions)中解释acupuncture为:“[MED]The ancient Chinese art of puncturing the body with long,fine gold or silver needles to relieve pain and cure disease”。讲得也不确切,并且没有“moxibustion”一词。解释得最详细的还是《世界书籍词典》(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 (A Thorndike-Barnhart Dictionary Published exclusively for World Book-Childcraft international.Inc.A subsidiary of the scott & Fetzer Compary),书中对acupuncture解释为“The puncture of the skin or body tissue with needles,prac ticed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and recently introdliced into modern Western medicine,especially as a method of producing local anaesthesia。”该书中又说明了acupunture词的来源〔Latin acus needle+English puncture〕,又附图二幅,一幅为some facial puncture points,一幅为some body puncture points,这里用puncture point代替“穴位”。书中还有“moxibustion”一词,解释为“use of moxi in medicine especially as cauterizing agent;next,the doctor resorted to an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treatment called moxibustion”。这也许是国外辞书中最为详细的解说了,但是仍然不够确切。有趣的是“moxibustion”一词,乃是由“moxa”和“combustion”二词合成的。前者指“艾”,后者为“燃烧”,合起来与“艾灸术”相对应。但是“艾”字为什么用“moxa”呢?原来这是“艾”字的日语发音“きぐさ”的音译。这可能是由于“艾灸术”从日本传入欧洲之故,虽然“艾灸术”源于中国,可是国外术语中没有汉语的痕迹。再看术语“太极拳”。《汉英科技大词典》中没有收进。《汉英词典》中,先有汉语拼音“taijiquan”,英译为“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打太极拳”英译为“do taijiquan”。《现代汉英综合大词典》中有“shadow boxing”汉译为“与假想对手做的拳击练习;想象或虚构的斗争;太极拳。”《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中有“shadow boxing”,解释为“sparring against an imaginary opponent (for practice);汉译为“与假想对手斗拳;太极拳。《世界书籍词典》有“shadow boxing”解释为“boxing with an imag inary opponent for exercise or training。figurative,fighting with imaginary opponents:……”。其他辞书中皆不见有。再看术语“武术”。《汉英词典》中有汉语拼音“wushu”,英译为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formerly cultivated for self-defence,now a form of physical culture”。《现代汉英大词典》中有“Martial arts”,汉译为“东方武术”,《世界书籍词典》中有“martial art”,解释为“any one of the Oriental arts of fighting or self-de fence,such as karate and aikido”。文中“karate”为汉字“空手”或“唐手”,日语发音为“カテテ”的音译,指日本的“空手道”;“aikido”为汉字“合気道”,日语发音为”ァィキトゥ”的音译,指日本的一种不使用武器、类似“摔跤”的一种运动。用这些来说明中国的“武术”,当然不够确切术语“气功”,《汉英科技大词典》中英译为“breathing technique”;《汉英词典》中英译为“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与“气功”的真正概念相距甚远。其余辞书中皆不见有。值得提出的是,在《汉德词典》(CHINESISCH DEUTSCHES WRTERBUCH)(AKADEMIC-VERLAG BERLIN,1985)中,收进了“针灸”、“太极拳”、“武术”、“气功”、“穴位”、“经络”等汉语术语,都有德语说明。例如:“针灸”——ZHENJIU Chin Med Akupunktur und Moxibustion。“太极拳——TAIJIQUAN Schatten——boxen(traditionelle chin.Gymnastic).“武术——WUSHU.Chinesische Kampfkunst (traditionelle gynastische Disziplin u·akrobatische Kampfsymblik auf der Buhne)、“气功”——QIGUONG(Chinesisches) autogenes Training。“穴位”——XUEWEI chin Med Akupunkturstelle。“经络”——JINGLUO chin Med regulrer kanal Akupunktur-kanal。这些说明可能是从上述的一些辞书中摘录下来的。在《苏联百科词典》(СОВЕТСКЦЙ ЭНЦИКΛОПЕДИЦЕСКИЙСΛОВАР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中,对“针刺疗法”解释为“针刺一定穴位(约600个)以治疗多种神经病、变态反应病及其他病症。“灸法”解释为“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在一定穴位的皮肤表面上用艾条(艾柱)等进行薰灼。至于“太极拳”、“武术”“气功”、“穴位”、“经络”等皆无介绍。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从我国出版的辞书如《新日汉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汉日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来看,对上述术语的介绍都太简单,难以起到应有的交流作用。从日本出版的《中日大辞典》(爱知大学中日大辞典编纂处编,1980年版)和《学研国语大辞典》(学习研究社,1975年版)来看,对上述术语的介绍也各有差异。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对一些重要术语,需要尽早实行标准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文化交流也日益扩大。1982年,ISO已颁布了“ISO 7089-82《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为汉语术语走向国际创造了好条件。我国也已颁发了国家标准GB 1.6-88《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标准编写规定》、GB 10112-88《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2346-90《经穴部位》等。为了使汉语术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为改革开放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建议:一、尽快制定一些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标准,给以确切的定义和外语译文,以利国际交流。二、在GB 10112-88后面再补充一条。即:5·7·4汉语术语的音译。在国际交流的文献中,凡属中国特有的、由中国给以定义的术语,应使用汉语拼音作音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