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science Pr。妙ss(英),1957年一月出版的这一期中,有A.J.Ilymall。:“这是量子力学的~条新的阴攫嘴?”一文,生要是砰渝L.de Bro动。和D.Bollm的工作。((leB1’o沙e原来的文章,“哲学释盏”1957一月号有翻泽。)1956年4月一号的AloerictLn Journ戒of巧了滋佣也有一篇类似性欲的文章,题名:“关赞量子力学解释的概现”,作者是Ma垃,Bonge。 2. The Brit反sh Jour:, al for tlle Phi玩sopl、y of Seiene。(英)第7卷第28期(1957年2月)中有四篇渝文:T. R.Milos:“关放人和机器的区别”:I.Seheffer:“解释、预侧观l抽象”;D.J.O’Oonno…  相似文献   

2.
(二)以金旁命名的元素111个元素中具有金属性质的较多,因而以金旁命名的元素占相当大的比例。元素汉文名的造字方法一般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合体字,少量的名称也采用左、中、右结构的合体字,如:、锕、、铷。这些字均属于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后期发现的新元素,大体上按照这样的规律造新字。(1)来源于希腊文的元素名称锂:3号元素,符号Li。1817年瑞典青年阿尔费特森(J.A.Arfvedson)在分析透锂长石(petalite)时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锂),贝齐里乌斯把这种新金属元素命名为lithium,源自希腊语lithos(石头),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lithium这一名称。铬:24号元素,符号Cr。1798年法国化学家沃克兰(L.N.Vauquelin)将他从红色西伯利亚矿石中得到的一种新金属元素(铬)命名为chrom,源自希腊文chroma(颜色)。铬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chromium这一名称。我国曾音译为“克罗米”。钼:42号元素,符号Mo。1782年瑞典人埃尔摩(P.J.Hjelm)从天然辉钼矿中分离出金属钼,命名为molybdenum,源自希腊文molybdos(原义是“铅”)。钼的英文名为molybdenum,拉丁文名为molybdnium。锝:43号元素,符号Tc。第一个人造放射性元素。193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谢格尔(E.G.Segre)在回旋加速器里用氘核照射钼,获得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锝),并把它命名为technetium,源于希腊文technetos(人造)。锝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technetium这一名称。该元素曾称masurium()。铑:45号元素,符号Rh。1804年,英国化学家武拉斯顿(W.H.Wollaston)在天然铂矿里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铑),并根据其化合物所呈现的玫瑰红色命名为rhodium,源于希腊文rhodon(玫瑰)。铑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rhodium这一名称。:49号元素,符号In。1863年,德国物理学教授赖赫(F.Reich)在分析锌矿石时得到一种草黄色的沉淀物,他认为是一种新的金属元素的硫化物,李希特(H.T.Richter)后来在光谱分析中发现一条靛蓝色谱线,因而命名为indium(),源于希腊文indikon(靛蓝)。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indium这一名称。钡:56号元素,符号Ba。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重晶石的方法制得钡,并将其命名为barium,源于希腊文barys(重晶石)。钡的英文名为barium,拉丁文名为baryum。镧:57号元素,符号La。1839年瑞典化学家莫桑德尔(C.G.Mosander)在研究分析硝酸铈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镧),命名为lanthanum,源于希腊文lanthanō(隐藏),意思是隐藏在稀土中。其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镨:59号元素,符号Pr。1885年奥地利化学家威斯巴赫(A.Weisbach)从氧化(氧化是一种混合物)中,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镨),其盐为绿色,命名为praseodymium,源于希腊文pratos(葱绿)和didymos(孪晶),意思是指的绿色孪晶。镨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钕:60号元素,符号Nd。1885年威斯巴赫在发现镨的同时,发现另一个新元素(钕),其盐为玫瑰红色,命名为neodymium,源自希腊文neon(新的)+didymos(孪晶),意思是新的孪晶。钕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镝:66号元素,符号Dy。1886年法国化学家布瓦邦德朗(P.E.L.de Boisbaudran)发现了该元素,并命名为dysprosium,源自希腊文dysprositos(难以取得)。镝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锇:76号元素,符号Os。1804年法国科学家泰纳尔在分析铂系矿石时发现该元素,并命名为osmium,源自希腊文osme(臭味),因其化合物带有臭味而得名。饿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铱:77号元素,符号Ir。1804年法国科学家泰纳尔在分析铂系矿石时,该元素同时被发现,并命名为iridium,源自希腊文iris(虹),因其化合物沉淀呈多种颜色而得名。铱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铊:81号元素,符号Tl。186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克斯(W.Crookes)在用分光镜分析硫酸厂的烟道灰时发现光谱的绿色区有一条新谱线,他断定是一种新的元素(铊),并将其命名为thallium,源于希腊文thallos(绿色嫩枝)。其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锕:89号元素,符号Ac。1899年法国化学教授德比尔恩(A.L.Debierne)从稀土残渣中发现了该元素并命名为actinium,源于希腊文aktis(放射),因其具有放射性而得名。锕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镤:91号元素,符号Pa。1917年德国放射化学家、物理化学家哈恩(O.Hahn)和瑞典女物理学家梅特纳(L.Meitner)从沥青铀矿石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镤),并命名为protactinium。这个名称由希腊文protos(起源)和actinium(锕)缀合而成。镤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2)来源于拉丁文的元素名称铝:13号元素,符号Al。1808年前后英国化学家戴维和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都曾想用电流法从矾土(氧化铝)中分离出金属铝,但没有成功。而贝齐里乌斯却给这个未取得的金属取了个名字叫alumien,源自拉丁文alumen(有收敛性的矾)。铝的英文名和拉丁文名aluminium正是由此而来。钙:20号元素,符号Ca。1808年戴维用电解生石灰和氧化汞的方法制得钙汞合金再经蒸馏得到金属钙,并将其命名为calcium,源自拉丁文calx(生石灰)。钙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铷:37号元素,符号Rb。1861年德国科学家本生(R.W.Bunsen)和克希荷夫(G.R.Kirchhoff)在鳞云母矿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铷)并命名为rubidium,源自拉丁文rubius(深红色),因在分光镜下铷是明亮的深红线。铷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铯:55号元素,符号Cs。1860年本生和克希荷夫利用分光镜分析杜克海姆(Dürkheim)矿泉水时发现了铯并命名为caesium,源自拉丁文caesius(天蓝色),因铯的光谱线为蓝色。铯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镭:88号元素,符号Ra。1898年法国科学家居里(Curie)夫妇和贝蒙合作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镭,并命名为radium,源自拉丁文radius(射线)。镭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3)以星球命名的元素名称钯:46号元素,符号Pd。1804年英国化学家武拉斯顿宣布从铂矿中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钯),并命名为palladium,源自于小行星Pallas(武女星),该行星以希腊神话中司智慧的女神巴拉斯(Pallas)得名。钯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铈:58号元素,符号Ce。1803年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和希辛格(W.Hisinger)在红色重石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氧化物ceria(铈土),新元素命名为cerium,源自小行星ceres(谷神星),该行星以罗马神话中司谷类的女神得名。铈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铀:92号元素,符号U。1786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在分析沥青铀矿时发现了一种未知金属元素(铀),并以1781年发现的天王星(Uranus)将其命名为uranium,该行星以希腊神话人物得名。铀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镎:93号元素,符号Np。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麦克米伦(E.M.McMillan)和化学家艾贝尔生(P.Abelson)在分析铀裂变产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镎),并把它命名为neptunium,源自行星Neptune(海王星),该行星以罗马神话的海神得名。镎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钚:94号元素,符号Pu。1942年麦克米伦和艾贝尔生在分析铀裂变产物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钚),并把它命名为plutonium,源于Pluto(冥王星),因为太阳系中海王星的外面是冥王星,故94号元素名称也由93号元素而来。钚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plutonium这一名称。(4)以神话人物命名的元素名称钛:22号元素,符号Ti。1795年克拉普罗特分析了匈牙利布伊尼克(Boinik)地区出产的金红石,得到一种新的氧化物,并把其中金属(钛)命名为titanium,源于希腊神话中Titans(太旦神族)。钛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钒:23号元素,符号V。1830年,瑞典化学家塞夫斯唐摩(N.G.Sefstrm)在分析瑞典塔堡(Taberg)出产的白铁矿时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钒),并把它命名为vanadium,源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传说的女神Vanadis(凡娜迪丝)。钒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铌:41号元素,符号Nb。1844年德国化学家H.罗斯(H.Rose)从波登马伊斯(Bodenmais)地方出产的矿石中分离出两种性质相似的元素化合物,一个是已发现的元素钽,另一个是一种新的元素(铌),他命名为niobium,源自希腊文Niobe(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女儿尼奥婢的名字)。194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推荐这一名称,铌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niobium这一名称。在此之前美国一直采用columbium(钶)。镉:48号元素,符号Cd。1817年德国化学和医学教授革丁根(Gttinger)发现一种新的元素(镉),并将其命名为cadmium,源自calamine(菱锌矿),因镉存在于锌矿中而得名,希腊文是cadmein,似与希腊神话人物cadmus有关。镉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cadmium这一名称。钷:61号元素,符号Pm。人造放射性元素。1947年由美国田纳西州克林顿实验室发现,并被命名为promethium,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1949年IUPAC接受了这一名称。钷的英文和拉丁文均为promethium。该元素曾称“”(illinium)。钽:73号元素,符号Ta,读音为“坦”。1802年瑞典化学家埃克柏格(A.G.Ekeberg)宣布,他从芬兰基米托(Kimito)地方出产的一种矿石中分离出一种新的金属元素(钽),并命名为tantalum,源自希腊神话中的英雄Tantalus(坦塔罗斯),意为能抵抗多种酸的侵蚀,具有英雄的本色。钽的英文和拉丁文名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钍:90号元素,符号Th。1815年贝齐里乌斯分析瑞典法龙(Fahlum)地方出产的一种矿石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钍),并将它命名为thorium,源于北欧神话中的雷神(Thor)。钍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5)以科学家人名命名的元素名称钐:62号元素,符号Sm。1879年法国化学家布瓦邦德朗从decipium(指稀土元素的混合物)中用光谱分析法分离出62号元素,并命名为samarium,源自褐钇铌矿的另一名称萨马尔斯克矿(sa marsite),以纪念俄国矿物学家萨马尔斯基(B.E.Самарский)。钐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取其第一音节的谐音。钆:64号元素,符号Gd。1880年瑞士化学家马里尼亚克(J.C.G.de Marignac)在分析萨马尔斯克矿石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钆),将它命名为gadolinium,用以纪念芬兰矿物学家加多林(J.Gadolin);钆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曾用“錷”,后因笔画太多,改为“钆”。锔:96号元素,符号Cm。人造放射性元素。1944年底美国核物理学家、化学家西博格(G.T. Seaborg)和他的同事们用高能量α粒子轰击钚-239,得到96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curium,以纪念居里夫妇在物质放射性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该元素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锯”最合适,但为了与常用字“锯”区分,故选用“锔”。锿:99号元素,符号Es。人造放射性元素。1952年美国科学家西博格和吉奥索(A.Ghiorso)在热核反应放射性碎渣中发现锿元素,并将其命名为einsteinium(符号E),以纪念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57年IUPAC将其符号改为Es。锿的英文和拉丁文名称均为einsteinium。汉文名称用“”字更符合定名原则,但为何最后使用“锿”?在定名选字时曾提出“”“銰”“”备选,讨论认为“”已被钍的一个天然放射性同位素ionium命名所用,而“銰”与85号元素“砹”形似音同,易引起误解,“”字与有机化合物“蒽”同音,最后选用“锿”字也是无奈之举,以求与“爱”字音近吧。镄:100号元素,符号Fm。人造放射性元素。1952年西博格和吉奥索在热核反应放射性碎渣中发现镄元素,并将其命名为fermium,以纪念意大利裔美国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镄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定名为“镄”是比较恰当的。钔:101号元素,符号Md。人造放射性元素。1955年西博格等用α粒子轰击铀-235获得了101号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以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钔”来命名也是恰当的。锘:102号元素,符号No。人造放射性元素。1957年由瑞典诺贝尔物理研究所用碳-13离子轰击锔-244得到102号元素,1957年秋末为苏联物理家费列罗夫等人所证实。该元素被命名为nobelium,以纪念瑞典化学家诺贝尔(A.Nobel)。其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钅”取代“讠”旁比较清晰地表达了对诺贝尔的纪念。铹:103号元素,符号Lr。人造放射性元素。由美国科学家吉奥索等几位科学家1961年用硼-10和硼-11的原子核轰击锎-250和锎-249得到103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lawrencium,以纪念美国核物理学家劳伦斯(E.O.Lawrence)。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文名称用“铹”定名103号元素非常谐音。:104号元素,符号Rf。人造放射性元素。1964年底苏联科学家宣布获得了104号元素,并把这个元素命名为kurchatovium,符号Ku,以纪念苏联科学家库尔查托夫(I.V.Kurchatov),1969至1970年间,美国科学家也获得了104号元素的另一些同位素,并把104号元素命名为rutherfordium,以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 Rutherford)。IUPAC采纳了美国科学家的建议,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语用“”表示104号元素名称并无争议。:106号元素,符号Sg。人造放射性元素。1974年美国科学家吉奥索等宣布获得106号元素。美国化学命名委员会提议以美国核物理学家、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的姓氏命名该元素,称为seaborgium,得到IUPAC的推荐。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语采用“”字(读xǐ)命名,是为避免与34号元素“硒”和50号元素“锡”同音。:107号元素,符号Bh。人造放射性元素。1976年苏联科学家用冷熔法获得,该元素曾命名为nielsbohrium,以纪念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1997年8月IUPAC将其改之bahri um(符号Bh),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汉语用“”字最为恰当,但考虑到汉字没有“王”字在中间的左中右结构字,而“”的字形简单符合造字法,故选用“”为其中文名称。:109号元素,符号Mt。人造放射性元素。1984年由德国达姆施塔特城(Da mstadt)重离子研究实验室物理学家们用铁离子照射铋获得了109号元素。1997年8月IUPAC将其命名为meitnerium,以纪念女物理学家梅特纳。该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中文定名为“”以谐其音。:111号元素,符号Rg。人造放射性元素。1994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阿姆布鲁斯特(P.Arm bruster)宣布获得该元素。2004年IUPAC颁布了第111号元素的名称roentgenium和元素符号Rg。这是为纪念X射线发现人德国科学家伦琴(W.K. Rntgen)命名的。2005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了有化学、物理学和语言学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对其中文定名进行讨论,会上达成一致共识,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为“”。在征得国家语委同意后,“”于2007年3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6)以其他文种来源命名的元素名称铍:4号元素,符号Be。1798年,法国化学家沃克兰(L.N.Vaaquelin),在对绿柱石和祖母绿进行化学分析时发现了铍。但是单质的铍在1828年才由德国化学家维勒(F.Woler)获得。铍最早被称为glucinium,来源于希腊文glykys(甜),因为铍的盐类有甜味。但由于钇的盐类也有甜味,维勒把这一名称改为beryllium,源自于英文beryl(绿柱石)。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钠:11号元素,符号Na。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从电解碳酸钠中获得金属钠,并将其命名为natrium,源自于natrum(阿拉伯文中的天然碱)。英文名为sodium,拉丁文名为natrium。钴:27号元素,符号Co。中世纪在欧洲含钴的蓝色辉钴矿中含有砷,影响了采矿工人的健康,故被称为kobalt,这一词在德文中原意为“妖魔”。而这一词正是今天钴的拉丁文名称cobaltum和英文名称cobalt的来源。镍:28号元素,符号Ni。中国三国时代的《广雅》一书中有“白铜谓之鋈”,这里的白铜指的就是镍。17世纪末欧洲镍砒(砷)矿里对镍称“假铜”(kupfernickel)。1751年瑞典化学家克隆斯泰特(A.F.Cronstedt)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这种矿中所含的不是铜而是一种新发现的金属,并命名为nickel,源于德文(骗人的小鬼)。镍的英文名为nickel,拉丁文名为niccolum。锶:38号元素,符号Sr。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利用电解法从碳酸锶中分离出金属锶。并命名为strontium。这是根据英国苏格兰思特朗蒂安(strontian)地方的一种含锶的矿石命名的,锶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锆:40号元素,符号Zr。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在锆石中发现锆的氧化物,并根据其一种锆的矿物名称命名为zirconerde,英文和拉丁文名称zirconium就源于此词。钨:74号元素,符号W。在德国出产的一种棕黑色矿石,工人们称它为wolframite,这个词源自于德文“wolf”(狼)和“ram”(泡沫)。1783年西班牙埃尔胡耶兄弟(J.J.and F.de Elhuyar)分析了这种矿石,从中分离出一种新的金属,并将其命名为wolf-ram(黑钨矿)。拉丁文采用了这一名称,英文名称为tungsten,源自于白钨矿(tungsten)。铂:78号元素,符号Pt。1748年西班牙乌罗阿(A.de Urbain)参加了法国一支南美洲科学考察队,在哥伦比亚艾尔乔考(El Chocò)地方发现了一种金属矿石叫platina,是西班牙文plata(银)的俚语,这个词成为目前拉丁文和英文名称platinum的来源。(7)以地名命名的元素名称下面元素以地名命名,读者可参阅周定国先生在《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的《以地名命名的元素名称浅谈》一文。镅(Am)、锫(Bk)、锎(Cf)、铜(Cu)、(Ds)、铕(Eu)、钫(Fr)、镓(Ga)、锗(Ge)、铪(Hf)、钬(Ho)、镥(Lu)、镁(Mg)、锰(Mn)、钋(Po)、铼(Re)、钌(Ru)、钪(Sc)、铥(Tm)、钇(Y)、铽(Tb)、铒(Er)、镱(Yb)、(Hs)、(Db)。 * 此文第一部分刊登于本刊2007年第4期。  相似文献   

3.
我目前的工作涉及专家系统(ES)、人工智能(AI)、知识工程(KE)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因而也涉及人机交互问题。但是对于也与人机交互有关的ergonomics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却是无知,手边无此方面的资料,我看到的迄止于1986年的有关ES,AI,KE的一些文献也几乎全不提及此(原因见本文后述之“2”)。不少辞书皆有ergonomics词条,其中较重要者(可能是“源”)我认为是韦氏大辞典及多兰医学辞典。我意外地查到Barry E.Jones氏1977年的讲仪表自动化(instrumentation)的书,有很少的但却对我很有启发的叙述。加上名词委员会所发的有关此的资料,经过几天反复阅读思考,我终于形成一条肯定的意见,即:ergonomics以定名为“工效学”为好,因为有如下一些理由及情况:1.ergonomics的希腊词源组成为据韦氏及多兰两辞典定义(见[注1][注2]),可见如半直译半意译为“工效学”还是可取的,其中使用意义较宽的字“工”代替“功”,仍是恰当,甚至于更简明方便些。2.“工效学”前不必再加“人机”二字。一方面原ergonomics词中未写入“人机”含义之组成;另一方面当前在专家系统或第五代计算机(其本质特点有二:一为知识库,一为人机交互)影响下所常被道说的“人机交互”,与ergonomics的“人机交互”有所不同。前者概指人机间的确定形式的知识表示交互。后者则是指例如在视觉显示(visualdisplay)与人脑活动(mental task)间的有效率的准确的信息传递。(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在现代ES,AI,及KE文献中虽讨论人机交互,但不易见到ergonomics一词的缘故)。3.据韦氏及朗曼辞典,在美国英语中biotechnology一词与ergonomics同义使用。因而,在我国有“生物工艺学”的译名。由于此名与其内涵的联系远而弱,似乎不用为好。4.衍生自“生物工艺学”的译名,似亦不用为佳。辞海有“人类工程学”词条,其定义恰为ergonomics在[注1],[注2]及B.E.Jones书(见[注3])中的解释。“人类工程学”显系来自“生物工艺学”,并且不大能覆盖所述诸释义,是否予以不用或做为“亦称”列出(因已载入辞海)。5.有不少定名如“工作环境改造学”、“人类环境改造学”等等,皆有一定根据,皆对ergonomics一词的内涵有所表白,但由于难以表白得全,不如仍用“工效学”。6.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名词,恰好也将ergonomics定名为“工效学”。有如上诸理由及情况,今如此建议,可能过于偏执,仅做为讨论用的意见提出。如上所述,我在工作上不曾用此词。甚希望从事例如仪表工程(instrumentation)常使用此门新兴学科的专家发表意见。另外,我认为自动化名词中也应收入“工效学”词条。 [注1] 韦氏辞典①释义(biotechnology=ergonomics):the aspect of technology concer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data to problems relating to the mutual adjustment of man and themachine.[注2] 多兰医学辞典②释义(ergonomics):the science relating to man and his work,embodying the anatomic,physiologic,psychologic,and mechanical principles affecting the efficient use of human energy.[注3] B.E.Jones氏③释义(ergonomics):Ergonomics is a study of this(指visual display)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and can lead to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a display console geometry,dimensions and layout,light and sound levels,and the range of mental tasks to match the ability of an observer.  相似文献   

4.
生物体本身有其固有的生物周期,一天之内,各种生理指标都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对此,我国古籍中就有“子午流注”之说,现代生物学中称之为“生物(时)钟”。“生物钟”学说与药理学结合,产生了新兴学科——时辰药理学。时辰药理学研究证实,每种病症在  相似文献   

5.
“争鸣”(西北师范学院编)1957年7月号第5期上,刊登了章仲子先生“论心理学的方法问题”一文,着重谈到了“自我观察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问题.作者看来:心理学应该采用客观方法可以说是一致的.分歧在于对“自我观察法”在心理学中有无存的权利问题上. 该文作者将近几年来苏联和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分为三种: (一)以捷普洛夫为代表的看法(1952年在俄罗斯教育科学院所召开的心理学会议上的发言)认为自我观察法根本是一种主观的方法,和客观的方法不相容.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不但不能用它,也不需要它. (二)以1954年第四期“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发  相似文献   

6.
地球物理学 部分新名词 (一 )学科代码 :DW 2 0 0 0年 4月发布序 号中文名英文名注 释2 0 0 0 .DW .1探地雷达 groundpenetrating 又称“地质雷达”。radar2 0 0 0 .DW .2卡尼亚尔电阻率Cagniardresistivity 用波阻抗定义的电阻率。2 0 0 0 .DW .3提捞法withdrawmethod通过抽水加速地下水的渗出 ,观测井液物理参数随时间及空间变化的一种地球物理测井方法。2 0 0 0 .DW .4套管接箍测井collarlogging 测定套管接箍的准确位置的一种地球物理测井方法。2 0 …  相似文献   

7.
对多媒体技术用语定名时,第一个要定名的术语就是“媒体(medium,media)”。因为一旦“媒体”这词的名字与内涵确定无误之后,“多媒体”就自然好理解了,从而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广播等术语的涵义也就迎刃而解,不必过多作解释与说明了。确实,越基本的术语越难定名,就拿medium(复数形式为media或mediums)一词来说,《英华大词典》上有如下的解释:(1)媒介物;传导体;媒质,基质,介质,介体;中间物;环境,生活情形。(2)手段,方法;媒介;(pl.)宣传工具(指报刊,广播,电视等)。至于其他的解释(如数学中的“平均,中数”等)以及medium可作形容词(中等的……)与本文无关就不列出来了。从信息技术(IT)的角度看,medium至少有四种完全不同的内涵:1.数据(如文字,代表0,1的孔洞,磁化状态……)的载体。实例有卡片、纸带、磁带、磁盘、光碟……,以及纸张,黑板……。须说明的是,“数据”是一个大概念,不只是0、1、2、3、……。ISO/IEC2382是这样定义“data”的:“A reinterpretable re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in formalized manner suitable for communication,interpretation,or processing.”(一种形式化的可再解释的信息的表示(形式),以适用于通信、解释或处理)。也就是说,文字、数字、图形,图象……都是数据(中的一种),是数据之下的小概念,它们不宜并列(见“科技术语研究”1999年第2期第23页序号为1的术语注释)。2.信息的(承)载“体”。实例有文字(包括英文字母、数字、汉语方块字、标点符号、专用符……)、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象……,这时的“体”既抽象(如声音是看不见的)又具体(声音听得着,对20kHz以上的超声波人耳又听不见了),所以加上引号。文字是数据的一种,同样,图形、图象、声音也都是数据(中的一种)。比如,对于同样的文字(无论是小说中的描写,还是科学知识的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不同的人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所以这儿讲的是信息的载体。3.通信中传输信息的介质(或说媒质、媒介物),亦称传输媒体。例如架空明线、(金属)电缆、光缆、同轴电缆、卫星、微波等。指的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赖以传输[送]信息的物质。4.传播信息的媒体,常简称为(大众)传媒。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这时必须用medium的复数形式。这时的media主要是指宣传工具,不带任何色彩地讲就是传播信息的工具,人们皆十分熟悉,不必在这儿细述。问题就在这四个不同的概念(内涵)用同一个名词“媒体”来称呼时,对专业人员来说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可对一般大众来讲就不容易明白其所指了。人们自然希望一个名词对应一个概念。然而因历史沿革、行业惯用等原因,要统一出四个不同的术语,困难是不小的。尽管如此,笔者仍然(抛砖引玉)建议分别定名为:①媒质;②媒体;③媒介(物);④传媒。笔者以“辞典”中使用的格式(可参阅拙作《英文计算机术语译名研究》中的附录4)试定义如下几个“多媒体技术”中最基本的术语。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和批评、指教。1.medium或media (1)媒质;(2)媒体;(3)媒介(物);(4)传媒(1)在存储技术中,指一种数据的载体,例如卡片、纸带、磁带、磁盘、光碟,……以及纸张、黑板。注:(以下的注只供本文用,与“辞典”上的“注”不完全相同,下同):a.本应将第一种情况定义为“媒体”是合适的,因为它确实是一种载体,犹如“媒人”一样可以带给你许多信息。然而第二种情况已惯用“媒体”,只好让位,否则影响太大了!b.关于“数据”,上文已有定义。实例有文字,代表0、1的孔洞,磁化状态等等。c.( )表示其中的字可有可无或是注释;[ ]表示其中的字词可以替换左边相应的字或词。(2)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信息的(承)载体,例如文字(其中包括英文字母、数字、汉语方块字、日语假名、标点符号、专用符……),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象。注:关于“信息(information)”的定义,请参见本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英汉双解信息技术辞典》中的第一页第01.01.01条术语。(3)在通信技术中,一种用于传输[送]信息的介质,介于两个信息收发体之间的物质,例如架空明线、(金属)电缆、光缆、同轴电缆、卫星、微波等等。注:为区分电学中的“介质”,故定名为“媒介(物)”,通常叫传输媒体。(4)在大众生活中,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等。注:这时定名为“传媒”,已为大众所接受,也就是大众传播媒体。2.text (1)文字;(2)正文;(3)文本(1)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通过若干图示符(包括数字、字母、专用符、汉字等)来表示信息的媒体。例如一行英文,一段中文,一串数字等等。注:关于“图示符”的说明,请参阅本人主编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的第2版《英汉计算机词汇》的附录一或下文中的3.(1)。(2)……(3)……(关于“正文”、“文本”的定义,与多媒体关系不大,略)。3.graphics (1)图示符;(2)图形;(3)制图学[技术](1)在各种编码字符集(如ASCII,EBCDIC)中,一种可以书写或打印(包括显示、印刷)的、最小不可分割的符号,如大小写字母A~Z,a~z,数字0~9,专用符+-!?*$等等。注:如在GB2312-80字符集中,图示符还包括汉语方块字,日语假名,希腊字母等。(2)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由许多连续的“点”(dot)来表示信息的媒体,这些点可以形成一维的符号,其中每个点的取值只有二种:0或1,黑或白……。注:a.“图形”本身可以通过手写、机器绘制或打印而产生,在“多媒体技术”中,通常由计算机(中的程序)产生。b.“图形”、“图象”都是无法借助编码字符集来表示的符号。c.至于dot(点),实际上,是最小可印刷或显示的单位,通常是一个实心的小正方形,分辨率越高的设备,该正方形越小。(3)……(制图学、图形技术的解释与本文关系不大,略)4.image (1)图象;(2)映象(1)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由许多连续的点所形成的二维符号来表示信息的媒体,其中每个点的取值必定多于2种情况,例如,对于256种颜色的系统,每个点有256种取值。注:a.本定义关键在于“二维”这个词上,读者自然会明白的,不必在这儿赘述。b.对非彩色系统而言,也有灰度的问题。(2)……(“映象”的解释与本文关系不大,略)。5.sound 声音(1)在声学中,一种频率通常在30Hz到20kHz之间的分子结构的振动。(2)一种耳朵所能检测到的信号或感觉。(3)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通过(分子)振动、借助耳朵或类似的设备来反映或提供信息的媒体。audio (1)声音;(2)音频(1)同sound(3)。(2)在通信系统中,用于修饰或说明频率在人耳可听到的范围内的信号及其特性、检测、传输或处理过程等。6.animation 动画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通过连续多幅低分辨率的图象来表示信息的媒体。注:动画片,通常伴有声音以丰富动画的内容,使之更生动、更受欢迎。7.video (1)视象;(2)视频(1)在多媒体技术中,一种通过快速、连续、多幅高分辨率的图象(可能同时伴有声音)来表示信息的媒体。(2)在无线电技术中,用于修饰或说明频率在100kHz到几兆赫兹的信号及其特性、检测、传输或处理过程等。总之,以上第1条术语定义了“媒体”的概念,第2~7条定义了具体的6种“媒体”: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和视象。因此,“多媒体”显然是一种若干种上述媒体(当然是两种以上,才叫“多”)同时来表示信息的“抽象的媒体”。实为若干种(两种以上,含两种)媒体的组合体。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到公元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的16年间,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在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倡导变法,革除积习,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  相似文献   

9.
一、为什么要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制定中文名称国际上对元素英文名称的定名是通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简称IUPAC)讨论决定的。我国则相应地使用单个汉字作为名称。选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固有汉字,如:金、银、铜、铁、锡、硫……;沿袭固有汉字的造字方法采用“左形右声”的左右结构的合体形声字,如:锂、钠、钾、铷、铯、钫……;另外一种属会意造字,如氢、氮、溴、碳……。其中合体形声字多为新造字或借用古字。在我国《化学命名原则》(1955)中包括了102个元素名称,《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包括了105个元素名称,这次重新制定的名称中只限于105、106、107、108、109号元素,共五个元素名称。为什么要重新制定这五个元素名称呢?103号以前的英文名称都是经IUPAC推荐的名称,国际上并无争议。1964年底苏联科学家宣布获得了104号元素并把这个元素命名为kurchatovium,符号Ku,以纪念苏联科学家库尔查托夫(I.V.Kurchatov),到1969—1970年间美国科学家也获得了104号元素的另一些同位素,并把104号元素命名为rutherfordium,符号Ru,以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05号元素也于1970—1971年间先后在美国和苏联获得,美国人把这一元素称为hahnium,符号Ha,以纪念德国科学家哈恩(O.Hahn),苏联人把这一元素称为nielsbohrium,符号Ns,以纪念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从1971年以来IUPAC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能确定统一的英文名称,造成了混乱。1977年8月IUPAC正式宣布100号以后的元素名称,终止使用以人名、国名、地名和机构名等来制定新元素的名称,英文名称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加词尾-ium来命名,符号采用三个字母来表示,以区别以往元素采用的一个或两个字母的办法,想从根本上解决命名的分歧。如104号元素可命名为unnilquadium,符号Unq。这套命名方法虽得到使用,但仍有人不断提出意见。我国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也只从106号以后元素采用了IUPAC的建议。中文定名为“10×号元素”,这样冗长的定名给使用者增加了困难。1994年IUPAC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又重新提出了仍按以往的命名方法制定新元素名称,并提出了讨论稿。1997年8月27日获得表决结果并以IUPAC名义发表正式文件,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定名。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院士代表我国出席了会议,会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会议上,听取了部分院士的意见。二、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的制定经过我们收到IUPAC对101—109号元素的重新定名的决定后,经全国名词委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研究,认为根据IUPAC的决定应重新拟定101—109号元素的新的中文名称,并提出了如下几个原则性的意见,(1)101—109号元素名称仍采用以往使用的形声造字的方法;(2)避免与100号以前的名称同音,避免用多音字和怪异字,笔画要简单;(3)使用简化字;(4)所造之字符合汉语的文字规范。在全国征集意见过程中,各方面专家对104—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提出了40余个汉字供选择。1998年1月13日在京召开了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审定会,经对收集到的意见逐字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了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定名意见。其名称使用的汉字已征得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现简要说明如下:101—103号元素钔、锘、铹仍使用原有定名。104号元素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已定为“”,是根据1969年美国科学家为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utherford)而定名的,其英文名称为“rutherfordium(符号Rf)”。这次IUPAC已肯定了这一名称,“”字在我国已使用多年,故仍采用。105号元素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曾订名为“”(英文名为hahnium,符号Ha)。现根据IUPAC的建议改订为“”,其英文名称为“dubnium(符号Db)”。105号元素因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在获得该元素中也曾作过重要贡献,从而命名的。中文名称根据谐音定为“”,该字为左中右结构,但笔画较简单。以往的元素名称用字中也使用了左中右结构字,如:铷、锕等。106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seaborgium(符号Sg)”,是以美国科学家西博格(G.T.Seaborg)命名的,中文用“”字,是为避免与以往元素名称相同或同音,如:锡、硒均读xī。107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bohrium(符号Bh)”,是以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命名的。中文名称定为“”最为恰当。但考虑到汉字中左中右结构的字没有“王”字在中间的结构字,而“”的字形简单符合造字法,故选用。108号元素英文名称是“hassium(符号Hs)”,该元素首先在德国重离子研究所获得,而该所位于德国黑森州从而命名的。中文定名为“”。经查《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中该字注为25号元素“锰”的旧译,但在1932年公布的我国第一部《化学命名原则》中25号元素已使用“锰”字。没有出现过“”字。109号元素英文名称为“meitnerium(符号Mt)”是以德国科学家迈特纳(L.Meitner)命名的。中文定名为“”,谐音较好。三、海峡两岸共同拟定101—109号元素中文名称IUPAC对101—109号元素英文名称重新确定后,两岸化学专家多次交流了定名情况,现在对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的定名已取得共识,可望共同使用这些新的元素名称。这就避免了元素中文名称命名时,各自分别创造出不同的汉字的问题。对两岸科技交流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元素的名称早期是由各国根据自己民族使用的语言厘定的,直到1839年,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J.J.Berzelius)提出应当摒弃把专门术语建立在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上,将元素名称拉丁化、国际化,倡议在原有元素名称的基础上添加-ium或-um等,并创造出一套用拉丁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他提出的这些建议为国际上所采用。国际上对元素的命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星球名、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人物名、科学家人名、大洲名、国名、地名、矿物名、元素的特征等来命名。这些名称大部分是由发现人或单位命名的。目前使用的1~103号元素的英文和拉丁文名称都是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推荐的,国际上并无争议。而104号和105号的元素名称,当时美国和苏联分别给出了命名,从1971年以来,IUPAC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能确定统一的名称。1977年8月IUPAC正式宣布100号以后的元素名称,终止使用以人名、国名、地名和机构名等来制定新元素的名称,英文名称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加词尾-ium来命名,符号采用三个字母来表示,以区别以往元素采用的一个或两个字母的办法,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命名的分歧。如104号元素可命名为unnilquadium,符号Unq。这套命名方法虽得到使用,但仍不断有人提出意见。中国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也只从106号以后的元素名称,采用了IUPAC的建议。中文定名为“10×号元素”,这样冗长的定名给使用者增加了麻烦。1994年IUPAC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又重新提出了仍按以往的命名方法制定新元素名称,并提出了讨论稿。1997年8月27日获得表决结果并以IUPAC名义发表正式文件,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定名。目前元素周期表中列出了111个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中国最早的元素汉译名称出现在《格物入门》(1870)和《金石识别》(1871)中,但当时采用的是将西文名称全部音译,如:51号元素锑(Sb)是按英文名称antimony音译为:安的摩尼。使用单个汉字命名元素名称始于《化学初阶》(1871)和《化学鉴原》(1871),在《化学鉴原》中首先提出了元素名称的译名原则。一直到1932年中国公布第一部《化学命名原则》,才将这个译名原则确立下来,元素名称译名方法得到认识上的统一。一 较早发现和应用的元素的命名中国古代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的元素有:金、银、铜、铁、锡、硫、铅、汞等,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大部分是以单质或游离状态存在,因而是人类发现和应用比较早的元素。在中国,它们多以固有汉字命名,在其他国家也都用各国原有文字来表示。金:79号元素,符号Au。《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古者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这里的“金”泛指金、银和铜。金的英文名为gold;拉丁名为aurum,源自于拉丁文aurora(灿烂),以金呈现出的颜色而定名。银:47号元素,符号Ag。《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银的英文名为silver;拉丁名为argentum,源自于希腊文argyros(明亮),以银的光亮色泽而定名。铁:26号元素,符号Fe。在地球上很难找到天然单质状态的铁,它是以铁矿石的状态存在,是地壳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正字通》中注释:“驖”俗称“鐵”。铁的英文名为iron;拉丁名为ferrum。锡:50号元素,符号Sn。在自然界中多以锡石(SnO2)矿物形式存在,可以直接用碳还原得到。在《大雅》中记载:“玄衮赤舄,钩膺镂锡。”锡的英文名为tin;拉丁名为stannum,源自于梵文sthas(坚硬)或stannine(黄锡矿)。汞:80号元素,符号Hg,俗称水银。是唯一不用金字旁的金属元素。但以水字为底表明其液体性质。在中国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中曾提出:“丹砂能化为汞。”汞的英文名为mercury;拉丁名为hydrargyrum,源自hydor argyros(水银)。铅:82号元素,符号Pb,在中国《说文解字》中曾提出:“铅,青金也。”古代人对铅和锡的分别并不是十分明确,中外均如此。铅的英文名为lead。拉丁名为plumbum,源自于罗马人的叫法plumbum nigrum(黑铅)。硫:16号元素,符号S。《神农本草经》中有明确记载:“石硫黄能化金、银、铜、铁,奇物。”在明朝《天工开物》中讲到:“凡硫黄,乃烧石承液而结就”。硫的英文名为sulfur;拉丁名为surphur,源自于古梵文sulvere(鲜黄色),因硫的晶体呈黄色而得名。磷:15号元素,符号P。“磷”字原形为“燐”,在东汉《论衡·论死篇》中有记载:“……人夜行见燐,若火光之状。”后在元素命名中,因其属于固态的非金属,因此将“火”旁改为“石”旁。磷的英文名为phosphorus;拉丁名为phosphorum,源自于希腊文phos(光)和phero(携带)两词。碳:6号元素,符号C。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很早就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中国最早使用“炭”字,后因其为非金属,汉文定名取“石”字为偏旁加“炭”而会意。碳的英文名为carbon;拉丁名为carbonium,源自于拉丁文carbo(煤、木炭)。砷:33号元素,符号As。三氧化二砷(As2O3)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为砒霜。在1932年《化学命名原则》中对当时存在的“砷”和“砒”两种名称作了选择,“砷”为英文arsenic的谐音,“砒”字为原有之字,但因砒系指砒之三价氧化物,故选用“砷”字。砷的英文名为arsenic;拉丁文为arsenium,源自于希腊文arsenikos(强有力的),表示砷的化合物在医药中的作用。锌:30号元素,符号Zn。中国在唐宋之间已能冶炼金属锌,当时名称叫“倭铅”。1871年《化学鉴原》中已用音译字“锌”了,一直沿用至今。锌的英文名为zinc;拉丁名为zincum,源自于德文zinck。锑:51号元素,符号Sb。中国有丰富的锑矿,在古代因为锑缺乏实际的应用,而且与铅、锡相混不易识别,在《化学鉴原》中创造了音译字“锑”,沿用至今。锑的英文名为antimony;拉丁名为stibium,源自于拉丁文stibnite(辉锑矿)。铋:83号元素,符号Bi。铋在自然界中有单质状态存在,发现的早期和锑一样也被误认为是铅或锡。直到1530年德国冶金学家阿格里科拉(G.Agrieola)出版的《柏尔曼努斯》(Bermannus)一书中才给它定名为bismuthum,源自于德文weisse masse。铋的英文名为bismuth;拉丁名为bismuthum。二 会意造字氢:1号元素,符号H。表示一种最轻的气体,汉文曾叫轻气,后改为单音节词,用气字做字头取轻的半边造新字氢。178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在实验中发现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明确了可燃性气体(氢气)与水之间的关系。因而确定了氢的名称。氢的英文名为hydrogen;拉丁名为hydrogenium,源自于希腊文hydro(水)和gennao(产生、源),即“水之源”。氮:7号元素,符号N。汉文名表示在空气中因它的存在而使氧被冲淡了,曾称淡气,后改为单音节词,用气字做字头取淡字的半边造新字氮。氮的英文名为nitrogen;拉丁名为nitrogenium,源自于英文nitre(硝石)和gene(源)。氧:8号元素,符号O。汉文名表示空气中的氧气是呼吸和物质燃烧不可缺少的,曾叫养气,后改为单音字,用气字做字头取养字造新字,后来改作氧。氧的英文名oxygen和拉丁名oxygenium均源自于希腊文oxys(酸)、gennao(产生、源),即“酸之源”。氯:17号元素,符号Cl。汉文名表示氯的单质是黄绿色气体,曾叫绿气,后改为单音节字,用气字做字头取绿字半边造新字氯。1774年瑞典人谢勒(C.W.Scheele)首先制得了氯气,但未能给出正确的名称,直到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通过试验确定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是一种新的元素。氯的英文名为chlorine;拉丁名为chlorum,源自于希腊文chlōros(绿色)。溴:35号元素,符号Br。在通常状况下是棕红色发烟液体,蒸气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溴”字汉文定名从水从臭,是比较典型的会意字。1824年法国药学专科学校的青年学生巴拉尔(A.J.Balard),在研究从家乡盐湖水中提取的结晶液时,发现了“溴”,当时他把这个新的元素命名为muride。1826年法国科学院肯定了他的实验结果,并根据这个元素的特性气味定名为bromine。英文名bromine和拉丁名bromium均源自于希腊文brōmos(臭)。硅:14号元素,符号Si。1823年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J.J.Berzelius)将制得的硅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因而确定它是一种新元素,命名为silicium。硅的英文名为silicon;拉丁名为silicium,源自于拉丁文silex(石头)。中国原根据音译为“矽”,后因与“硒”“锡”同音易混,于1955年改称为“硅”。钾:19号元素,符号K。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从电解碳酸钾中获得金属钾。钾的英文名为potassium;拉丁名为kalium,源自于kali(阿拉伯文中海草灰中的碱)。钾也是会意字,在当时发现的金属中化学性质最为活泼,故汉文以甲字加金以表示。三 谐声造字采用传统的造字方法,在通常状态下,“气态者从气,液态者从水,金属元素之固态者从金,非金属元素之为固态者从石”。(一)以气字头和石字旁的音译字命名的元素氟:9号元素,符号F。1812年法国科学家安培(A.M.Ampere)建议把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中存在的一种新元素,按照盐酸中含有氯一样,命名为fluorine,他这一建议得到欧洲化学家的广泛赞同,直到1886年由法国化学家莫瓦桑(H.Moissan)制得了气体氟。氟的英文名为fluorine;拉丁名为fluorum,源自fluo(流动)。氦:2号元素,符号He。1868年法国天文学家詹森(J.C.Janssen)和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J.N.Lockyer)分别在太阳光谱中观察到一条不属于任何已知元素的黄色谱线,最后把这一新的元素命名为helium。英文名和拉丁名均为helium,源自于希腊文helios(太阳)。氖:10号元素,符号Ne。1898年英国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对氩重复液化,并对易挥发的组分用分光镜检查,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了一种新的气体元素,并命名为neon。氖的英文名neon与拉丁名neonum源自于希腊文neos(新的)。氩:18号元素,符号Ar。1894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R.J.S.Rayleigh)报告他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当时英国的科学协会主席马丹(H.G.Maden)的建议把他新发现的元素定名为argon。氩的英文名为argon,拉丁名为argonium,源自于希腊文aergon,a-(不)+ergon(工作)二者结合就是“懒惰”“惰性”的意思。因为它不与其他元素化合。氪:36号元素,符号Kr。1898年拉姆赛(W.Ramsay),研究了高沸点的液态空气蒸气光谱,发现其谱线中有一条略带绿色的黄色谱线,这个谱线与氩和氦都不同,他确定发现了新的元素,并把它定名为krypton。氪的英文名为krypton;拉丁文名为kryptonum,源自于希腊文krptos(隐藏)。氙:54号元素,符号Xe,读音为“仙”。1898年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和特拉弗斯(M.W.Travers)在分离液态空气时发现了一种新的气体元素,并将其命名为xenon。氙的英文名为xenon,拉丁名为xenonum,源自于希腊文xenos(陌生的)。氡:86号元素,符号Rn。天然放射性气体。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道恩(F.E.Dorn)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惰性气体,当时称为镭射气(radium emantion),1918年德国化学家施密特(W.Schmidt)又把它改称为radon。氡的英文和拉丁文均采用了这一名称,源自于拉丁文radius(射线)。该元素汉文名称曾用“氭”。硼:5号元素,符号B。天然含硼的化合物硼砂早在古代就用作药物,中国宋朝《日华本草》和明朝的《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19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和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J.L.Gay-Lussac)、泰纳尔(L.J.Thenard)分别获得单质硼,戴维将它命名为boron。硼的英文名为boron,拉丁名为borium,源自于希腊文borax(硼砂)。硒:34号元素,符号Se。1817年贝齐里乌斯发表报告说:“在制取硫酸的铅室中发现的沉积物,其中存在一种未知元素,具有与碲相似的性质。因此把它命名为selenium。”硒的英文名和拉丁名均采用了selenium,源自于希腊文selēnē(月亮)。碲:52号元素,符号Te。碲在1782年由奥地利人牟勒(F.J.Müller)发现。但它的命名是在1798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M.H.Klaproth)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一篇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金矿论文中讲到,将这种矿石,去除金和铁等,在沉淀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他将其命名为tellurium。碲的英文和拉丁文都采用了这一名称,该名源自于拉丁文tellus(地球)。碘:53号元素,符号I。1811年法国药剂师库尔图瓦(B.Courtois)在用硫酸处理海藻灰的母液时,因为硫酸用量过大,意外地发现放出一股紫色气体。这种气体冷却后凝结成暗黑色带有金属光泽的结晶体,经当时法国的化学家的研究鉴定,是一种新的元素,盖吕萨克将它命名为iode。英文名为:iodine,拉丁名为iodium,源自于希腊文ioeides(紫色)。砹:85号元素,符号Pa。人造放射性元素。1920年科学家们根据原子序数和玻尔理论推断出砹的存在。1940年美国科学家科森(D.R.Corson)用α粒子轰击铋制得砹。砹的英文名为astatine,拉丁文名为astatium,源自于希腊文astatos(不稳定)。该元素曾称“”(alabamine)。(未完待续)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06,(9):70-71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第111号元素由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合成后,2004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颁布了其名称:Roentgenium,元素符号为Rg。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元素的中文定名草案,并于2006年1月20日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化学、物理学、语言学方面的专家召开了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研讨会。科学家、语言学家和名词工作者共聚一堂,对第111号元素的中文定名以及元素中文定名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在讨论意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决定第111号元素中文定名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准备在此基础上制定元素中文定名规范,作为今后新元素定名的依据。名词工作论坛 元素的名称在1932~2004年期间,正式公布过9次。经过了70多年的使用,某些名称有所改动,但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元素名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元素名称作了更改,我们为与国际上的通用名称保持一致,故也作了相应的改动;其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的同音字与其他化学用字的读音混淆,故作了修改;其三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了新的元素,必须给予定名,这属于增订的内容。(一)1932年,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涉及了92种元素名称,其中85号、87号和91号元素没有定名。已确定名称的金属元素共68个:锂、铍、钠、镁、铝、钾、钙、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镓、锗、铷、锶、钇、锆、钶、钼、、钌、铑、钯、银、镉、铟、锡、锑、铯、钡、镧、铈、镨、钕、、钐、铕、、铽、镝、钬、铒、铥、镱、镏、铪、钽、钨、铼、锇、铱、铂、金、汞、铊、铅、铋、钋、镭、锕、钍、铀。非金属元素共9个:硼、碳、矽、磷、硫、砷、硒、碲、碘。气态元素共11个:氢、氦、氮、氧、氟、氖、氯、氩、氪、氙、氡。液态元素1个:溴。1932年在制定元素名称时,确立元素定名取字,应依一定系统,以便区别,这就是使用固有汉字如:金(Au)、银(Ag)、铜(Cu)、铁(Fe)、锡(Sn)、硫(S)、铅(Pb)等,这些元素名称用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如:《汉书·食货志》、《说文解字》、《神农本草经》等都有记载。这些字的字形结构也成为制定新元素名称的造字依据,如:金属元素名称用金为形旁,非金属以石为形旁。以上列出的金属元素名称和非金属元素名称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属于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一类形旁依据固有汉字,声旁按国际通用名称的谐音,如锂、钠;另一类是根据元素特性造的形旁,声符是与文字所代表的意义有联系的部件,“氢”表示一种最轻的气体,“氯”表示单质状态下是绿色的气体,“氮”表示空气中的氧被冲淡了,其中的气字头表示常温下为气体,取“轻”字中“”、“绿”字中“录”、“淡”字中“炎”作为声旁与气字头组成“氢”、“氯”、“氮”的元素名称。“溴”在通常状态下是棕红色液体。它的英文名“bromine”来自希腊文“brōmos”,是恶臭的意思。“溴”字中文定名从水从臭,也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碳”元素的拉丁名为“Carbonium”,源自“carbo”一词,是煤的意思,故用“石”旁加声旁“炭”。元素名称中造字比较特殊的例子如:“氧”字曾叫“养气”,表示滋养之意,并造过“”字,后因笔画繁杂,“”字演化为“氧”。“汞”字在我国古代文献《神农本草经》中记述有:“丹砂能化为汞”,因“汞”是唯一的液态金属,以水字作底也很符合原则。为避免造新字,在元素名称中,有些形声字如:钌(Ru)、钫(Fr)、铋(Bi)、钯(Pd)、钐(Sm)、铂(Pt)、镝(Dy)等,这些字在汉语古字里均可找到,但作为元素名称用字,他们都已失去了原有的意思,而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读音,作为新的元素名称用字出现。对于气字头用字如:氢、氧、氮、氯等重要元素用字,早在1915年当时的教育部即颁行全国,距今已80多年。(二)1944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增订本)共包括92种元素名称,其中91号元素名称定名为“镤”(Pa)、85号元素名称暂定为“”(alabamum,Ab),87号元素名称暂定为“”(virginium,Vi)。修改的名称有:64号元素“”改为“钆”(Gd),86号元素名称“”改为“氡”(Rn)。这两处修改在原文件上没有说明,可能是为了减少笔画吧。(三)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共包括98种元素名称,新增的元素及其名称有:93号元素“镎”(Np)、94号元素“钚”(Pu)、95号元素“镅”(Am)、96号元素“锔”(Cm)、97号元素“锫”(Bk)、98号元素“锎”(Cf)。修改的元素名称有5个。这次修改是因为国际上修订了这些元素的名称。43、61、85、87号元素修订的原因是原发现人的工作并不可靠,其后这4种元素均在核反应中获得,故重新定名。新旧名称见表1:另外一个修订的41号元素旧称是钶(columbium,Cb),新称为“铌”(niobium,Nb)。原因是首先在北美的钶矿石中发现了这种元素,因而以发现北美新大陆的Columbus(哥伦布)的名字命名。后来从钶矿中分离出73号元素“钽”,才真正得到“铌”元素,“钽”是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Tantalus(坦塔罗斯)命名,因“铌”又从“钽”中获得,故以他的女儿Niobe(尼奥婢)命名。(四)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共包括98种元素名称,对1951年的《原则》中的元素名称没有增改,只是根据国际上对元素符号的变更,将39号元素“钇”的元素符号“Yt”改为“Y”;69号元素“铥”元素符号“Tu”改为“Tm”。(五)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无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共包括102种元素名称,新增的名称有:99号元素名称“锿”(Es)、100号元素名称“镄”(Fm)、101号元素名称“钔”(Md)、102号元素名称“锘”(No)。为避免元素名称的同音混淆,将14号元素名称“矽”(读音xī)改为“硅”(读音guī)避免了与50号元素名称“锡”和34号元素名称“硒”重音。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还曾多次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审音委员会联系,希望将“锡”读音xī(音西)改用北京语音读xí(阳平)就可以避免“锡”与“硒”的重音,但未获结果。另一个更改是将71号元素名称“镏”(读音liù)改为“镥”(读音lǔ),这一更改有两方面好处,即避免了与16号元素名称“硫”重音,又与日常用字区别,镏字本意即有镏金镀金法之意,又可与戒指的方言“镏子”区别开来。(六)1980年,中国化学会推荐的《无机化学命名原则》中元素名称增至107个。新增的元素名称有:103号元素名称“铹”(Lr)、104号元素名称“”(Rf)、105号元素名称“”(Ha)。106号元素和107号元素未订名。(七)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附录了“无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并对元素名称作了增补,共包括元素名称109个(其中108号元素名称缺),106号、107号、109号元素名称无中文单字命名。使用“10×号元素”表示,元素符号用Unh(106号)、Uns(107号)、Une(109号)表示。为什么要这样定名呢?103号以前的英文名称都是经IUPAC推荐的名称,国际上并无争议。1964年底苏联科学家宣布获得了104号元素并把这个元素命名为kurchatovium,符号Ku,以纪念苏联科学家库尔查托夫(I.V.Kurchatov),到1969~1970年间美国科学家也获得了104号元素的另一些同位素,并把104号元素命名为rutherfordium,符号Ru,以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05号元素也于1970~1971年间先后在美国和苏联获得,美国人把这一元素称为hahnium,符号Ha,以纪念德国科学家哈恩(O.Hahn),苏联人把这一元素称为nielsbohrium,符号Ns,以纪念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N.Bohr)。从1971年以来,IUPAC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能确定统一的英文名称,出现了混乱。1977年8月IUPAC正式宣布100号以后的元素名称,终止使用以人名、国名、地名和机构名等来制定新元素的名称,英文名称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加词尾-ium来命名,元素符号采用三个字母来表示,以区别以往元素采用的一个或两个字母的方法,具体办法是:0=nil、1=un、2=bi、3=tri、4=quad、5=pent、6=hex、7=sept、8=oct、9=enn,并规定新元素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在数字词头后均加词尾-ium,如:104号元素名称为unnilquadium,元素符号为Unq。想从根本上解决命名的分歧。(八)1997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了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见表2)。在本文第七部分介绍的1977年8月IUPAC正式宣布的100号以后的元素的新的命名方法,十几年来,虽得到使用,但仍有人不断提出反对意见。我国在《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也只从106号以后元素采用了IUPAC的建议。中文定名为“10×号元素”,这样冗长的定名给使用者增加了困难。1994年IUPAC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又重新提出了仍以科学家人名和发现该元素的科研机构所在地命名新元素名称的方法。1997年8月27日获得表决结果并以IUPAC名义发表正式文件,对101~109号元素重新定名。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院士代表我国出席了会议,会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会议上,听取了有关院士的意见。全国科技名词委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于1998年1月中旬召开了无机化学名词组扩大会议,会议根据IUPAC 1997年8月27日决定对101~109号元素英文名称重新命名的意见,审定了相应的中文命名。参加会议的有化学、物理和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会议在前一个阶段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审定了我国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见表2)。其定名中使用的汉字已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九)全国科技名词委根据IUPAC 2003年8月16日对第110号元素正式确定的英文名称,于2003年12月组织无机化学名词组和放射化学名词组及有关专家讨论了110号元素的中文名称的定名问题并提出建议,后在有关期刊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审定了110号元素的中文名称(见表3),其定名使用的汉字征得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予以公布使用。(十)2004年,IUPAC颁布了第111号元素的名称Roentgenium和元素符号Rg,这一名称由元素发现者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以X射线发明人伦琴命名。2006年1月20日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召开化学、物理、语言文字专家联席会,讨论了111号元素的中文定名,建议111号元素中文名称为“”,现拟报请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附:1956年关于“化学物质命名的讨论”介绍1956年9月至12月在光明日报上展开了“化学物质命名的讨论”。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我国已经到了汉字改革的时期,方块汉字逐步改革成拼音汉字,虽然还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期,但不能算成太久的了”(光明日报社论)。为此有些语言界工作者提出:现行的化学名词,以至于整个自然科学名词显然是不能适用于拼音汉字的,需要进行变革。这当然也涉及到对元素中文命名的意见。对元素名称提出以下三种改革的建议:(1)同音代替碳→炭 钡→贝 氟→弗 钙→丐 碘→典 氧→养 氯→ 溴→臭(2)口语化理由是在语言里,单音词总是不如多音词清楚。如:铂→白金 氧→氧气 硼→硼石 硫→硫石 铍→皮金(3)国际化根据《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里有这么一句话:“这一套现代化拼音字母,可以用来写科学符号和专门名词的译音。”有人就提出用下列方法转写。如附表1。不难看出这个方法实际上是用汉语拼音字母转写英文名称,与日本用假名转写一样,只是去掉了不必要的词尾,并为此还设计了八条转写规则。对以上观点提出相反的意见是“科学研究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前面,科学工作者由于需要,创造了一些新字,这些新字,有些是说得清楚,听得明白的,它便利了人们去了解新事物,这是再愉快不过的。对个别单音词会引起读音上的混淆的缺点当然要进行改革”。对于同音代替,有人指出:如果把“钡”改做“贝”,“溴”改为“臭”,陡然使人难以想象指的什么,甚至产生混乱。对于国际化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的认为“在汉字拉丁化以后,我们也不能割断历史,马上把我国的科学名词全部废除而改用英文名称。我国语言是否可以容忍大量的英文学术名词还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任何一个人也不能贸然作出这样一决定”。以上是对1956年大讨论中对元素名称改革的主要观点记录,供以后研究这些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0月15日 ,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CR2码头,入了秋的深圳依旧酷热.随着一声鸣笛,在过去三天时问内“搅动”了深圳全城神经的“雪龙2”号正式驶离,开拔去往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在那一刻, “雪龙2”号甲板上,刚刚23岁的实习三副苏显发了一条朋友圈: “想到李白的一句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小苏正式开启了他的航海生涯!”1996年生人的小苏没提到的是,在此次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上,满员40个船员中有27位都是第一次参加极地科考,半数船员均为90后,对他们而言,这次去往南极的173天,也是自己航海生涯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口音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兔子们,吓米们,猪尾吧!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注: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县长讲完以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注: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注: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醉鬼认家警察把一名醉鬼送到家门口,对他说:“这真是你的家吗?”“如果你替我开了门,我就马上证明给你看!”警察打开门带他进去。“你看见那架钢琴吗?那是我的,你看见那架电视机吗?那也是我的。”他们又上二楼。“这是我的睡房,你看见那张床吗…  相似文献   

15.
专名与术语     
名称是事物(包括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语言符号,在各种现代民族语言中都有专名与通名之分。专名是专用名称的简称。不应把专名误解为专业名称或专业名词,也不应把专名完全理解为专有名词[注1]。通名是普通名称的简称。专名与通名的拉丁文术语分别为nomen priprium(意为“各自名称”)[注2]和nomen appellativum(意为“类别名称”)[注3]。专名只是单独事物的名称,不是他(它)们所属类别的名称。专名的命名,着眼点在于专名特有者的单独性、个体性、特指性或可鉴别性,不着眼于专名特有者的类别性(种属性)。由专名标记的事物总是独一无二的。与专名对应的通名[注4]既是某个单独事物的名称,同时又是他(它)们所属类别的名称。也可以说,通名是同类事物中不同分子的共用名称。通名命名的着眼点只在于事物的类别性。任何分类等级的事物类别名称都是通名。例如,生物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这些分类等级的事物类别名称都是通名。世界上的事物在各种现代语言中通常都有通名,但不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专名。在逻辑学中,普通概念[注5]的名称属于通名,单独概念[注6]的名称一般说来都是专名。专名与通名的不同,可以通过以下例子予以说明。例如,“湖”和“海”是自然地理名称,指的是不同类别的自然地理实体。它们是类别名称,当然属于通名。“咸水湖”、“淡水湖”;“公海”、“领海”也是类别名称,是“湖”和“海”的下位类别名称,因而也是通名。但是,“兴凯湖”、“贝加尔湖”、“太湖”;“黄海”、“红海”、“地中海”等单独水域的名称则是专名(自然地理专名)。又如,“革命”这个概念名称是类别名称,是通名。但是,“法国大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或“土耳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名称所标记的都是在特定地方和特定时间发生的革命。它们都是特指的,所以属于专名。根据专名与通名的定义,不难判断,“巴黎公社”[注7]是专名,但“人民公社”[注8]却是通名。同样,也不难判断,“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是通名,但“金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则是专名。应该指出,民族名称及属于某民族的人的名称(如汉族、满族、俄罗斯人和突厥人)、家族名称(家姓)、氏族名称(包括古罗马人的氏族姓)以及某国或某居民点(城、镇、村等)的居民名称(如中国人、北京市人、汉堡人、芬奇村人)等虽然其命名着眼点不在于人的个体性,而在于人的群体性,但它们却是专名。这是把人的群体视作人的个体的结果。还应提到,若干独一无二的事物的名称习惯上,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通名,只是在正式场合(如在用作百科全书条头的情况下)才被视为专名,如“太阳”、“月亮”等。在不同语言中,划分专名与通名的标准虽然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周日(星期一、星期二……)和月份(一月、二月……)的名称在英语中属于专名(首字母大写),但在俄语和法语中却属于通名(首字母小写),在德语中也属于通名[注9]。用拉丁字母文字或西里尔字母文字书写的专名一律大写。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规定,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专名也予以大写[注10]。各种语言中的专名,其形式通常是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词的词组[注11]。专名就其结构而言,分为含有通名的专名和不含通名的专名。标记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专名在不同语言中,其结构有时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德语专名Oder是不含通名的专名,其汉译名“奥得河”则是含有通名的专名。通名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在语言产生初期,没有专名与通名之分。当时,只有专名,没有通名。通名是随着人对事物或概念的认识深化,是在事物或概念分类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因而必然也不断地产生用于标记新事物、新概念的名称。在这些名称中,既有专名,又有通名。通名与专名相互转化的情况时常发生。有些通名转化为(或用于)专名。也有些专名转化为(或用于)通名。前者的例子如英语通名great peasant revolt(农民大暴动)转化为英语专名Great peasant Revolt(特指14世纪英格兰农民大暴动)。后者的情况更为常见。例如,英语通名diesel(柴油机)是由柴油机发明者Diesel(狄塞尔,德语家族姓)这个专名转化来的汉语专名“秦桧”也可用作通名。该专名用作通名时,指的是“像秦桧那样坏的坏人”。由于专名与通名可以相互转化,一些专名与通名的界限往往不明显。为了判断某个名称是否属于专名,有时不得不依据这个名称所处的上下文。在任何语言的专名体系中,人名和地名都是数量最大的最重要的两类专名。因此,狭义的专名指的就是人名和地名,尤指人名。专名按其标记的事物或概念很难予以分类,但仍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有生命的或被认为是有生命的特指个体名(或群体名),其中包括个人名[注12]、家姓连同个人名、鬼神名和动物的名字,还包括民族名、部族名、某国或某居民点的居民名、家姓、氏族姓等;(2)广义的地名,如历史地名、传说中的地名、洲名、国名、居民点名、江河湖海名、山名、山脉名、山峰名、森林名、草原名、耕地名、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名以及一切有位置意义的建筑物名等;(3)特指的书刊报章名,如文艺作品名(小说名、诗歌名、戏剧名、电影名、曲艺名、绘画名或雕塑名)、音乐作品名、政治或军事著作名等。法律名、法案名、计划名、条约名、协定名或决议名可以列入这类专名之中;(4)特指的组织(机构)名,如工厂名、学校名,工会名、学会名、基金会名、公司名、医院名、电台名、报社名、通讯社名、图片社名和各种国际组织(机构)名等;(5)历史事件名,如战争名、战役名、起义名、革命名、案件名等;(6)其它专名,如特指的物名(飞机名、船舶名、火车名[注13]等)、语言名、奖金名、学派名、画派名、宗教名、节日名、时代名等。专名还可以按其所属语种予以分类,即可分为拉丁语专名、汉语专名、英语专名、德语专名等。“术语”一词在汉语中出现得很晚,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该词很可能是从日语中借用来的(日语中的汉字形式为“术语”)。术语究竟是什么,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由于在“术语”这个词中含有词素“术”字,术语又经常使用于科技领域,有人望文生义地把“术语”误解为“技术用语”。不少人把“术语”解释为“学术用语”,这种解释虽然有所依据(常见于日本工具书之中),但未能准确表达出“术语”一词的概念。引人注目的是,在包括百科全书在内的各种中文和外文工具书中,“术语”的定义常有不同,甚至相差甚远。这种情况说明;人们对“术语”一词所表示的概念在认识上很不一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辞海》中,“术语”的定义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每一术语都有严格规定的意义”(见《辞海》缩印本第1248页。词语的定义应该是对词语表示的概念的严格描述。笔者认为,《辞海》中关于“术语”的定义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术语”不仅仅用于学科之中,术语的意义也不都是规定的,当然更谈不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假如每一术语的意义都有严格规定,也就无须提出“术语标准化”这个棘手问题了。此外,把“术语”只说成是“用语”,现在看来也未必妥当。应该指出,不少词语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某些词语的定义也应该随之予以改变。现将有关“术语”定义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1.术语与名称在我国有关文献中,术语连同专名曾被统称为“名”。清代翻译家严复在谈到翻译问题时指出,“一名之立,旬月踌躇”,说的就是“术语或专名的译名定名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在生物学中,物种名称无疑属于术语。在医学中,疾病名称也是术语。然而,术语与名称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不能够说,任何名称都是术语,以产品名称为例,有些产品名称,如“针”、“线”、“毛巾”等日用产品名称不属于术语,而有些产品名称,如“发动机”、“雷达”、“火箭”等产品名称显然属于术语。凡是专名,即专用名称,如人的名字、姓氏、地名、特指的组织(机构)名、特指的书刊报章名以及独一无二的物名等都不属于术语。少数专名却可以用作术语。例如,“安培”在指对电磁学作出贡献的法国物理学家这个特定人时,即“安培”用作姓氏的情况下,不是术语,而是专名;“安培”用作电流强度单位名称时则是术语。这时,“安培”亦称“安”,国际符号为A。同样,“焦耳”用作姓氏时是专名,用作功和能量的单位名称时则是术语。专名与术语的交叉情况并不多见。通名,即普通名称与术语的交叉情况却十分常见,可以说,凡是用于专业知识领域的通名都可以被视为术语。2.术语与概念术语是概念名称,尤指普通概念。术语所表示的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对于概念名称的术语来说,既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也不存在科学与否的问题,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术语应该准确地反映概念。未能准确反映概念的术语通常要在术语标准化过程中予以调整。但是,确属众所采纳的惯用术语,尽管不理想,也不要轻易改动,以免造成新的混乱。“术语”一词也常指由术语表示的概念本身。例如,在“术语的定名”这个词组中,“术语”显然指的就是“概念”。在“术语标准化”这个词组中,“术语”有双重含义,既指“概念名称”,又指“概念本身”。通常所说的“术语体系”实际上是指“概念体系”。“术语”也表示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甲概念与乙概念之间的“相等”或“相似”关系,甲概念“大于”或“小于”乙概念的关系等。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词语也是术语。这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3.术语与语言符号术语中最常见的形式是作为语言单位的词或词组(可统称为词语)。术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名词,也可以是其它词类的词,如动词“扩散”、“裂变”、“辐射”等。术语在特定领域中应该是单义的(术语的意义与其所处的上下文无关),并且不应该有褒贬的修辞色彩。各种语言中术语的形成都要遵循各种语言的构词规律和词组的构成规律。术语有长有短、长术语往往是字面意义明确,但不利于交流,而短术语的字面意义通常不明确,但便于用来交流。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也是如此。例如“爱滋病”(尚未标准化,另一种书写形式为“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后者是由十一个汉字组成的词组,其字面意义明确,但不便于用来交流,尤其不便用于口语。术语不仅仅是词语,还包括表示概念或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其它语言符号或标志,其中有数理逻辑符号、物理学符号、化学符号或化学分子式、计量单位名称的符号、某种代号以及图示或交通标志等。但是,专名的符号、代号或标志,如国名的代号、国徽、团徽、书徽、国旗、党旗、市标(城市标志)等却不是术语。符号通常是概念的附加说明,在某种专业领域中却经常用来表示概念,在化学领域中就是如此。采用符号作为术语不仅能够解决大量的术语与有限的语言资源之间的日益增长的矛盾,而且也是术语的简化手段之一。在欧美国家的术语学理论中,人们早已普遍把表示概念或概念间相互关系的符号、图示、标志视作术语。4.术语与知识术语是知识单位。术语与非术语[注14]之间的最重要的界限就在于,术语只用于专业知识领域。术语形成的重要途经之一是共同语言中词语的术语化(借用外来术语是术语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在特定领域中形成的术语,有些又逐渐用于共同语言之中。正因为如此,术语与非术语的交叉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因为术语是知识单位,所以术语虽然也用于口语,但主要用于书面语。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术语可谓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术语无法比拟的。为使术语不造成歧义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主要涉及的是科学技术领域。这并不意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术语不存在术语标准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术语协调工作尤为困难。如果在“术语”的定义中只提“术语用于学科之中”,这显然是不严谨的,因为诸如在体育、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知识门类或在纺织、交通、运输等行业之中都存在着各自的术语,而上述的知识门类或行业都不能称为学科。关于术语使用领域的可取提法应是“专业领域”。专业领域的概念较宽,既包括学科,又包括行业,还包括其它知识门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术语”一词的概括性定义为,“术语是用于专业领域的表示概念或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并应严格区分不同概念的词语、其它语言符号或标志。术语也常指由术语表示的概念本身”。注释:[注1]专业名称是专业语言中的名称,其形式为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词的词组。专业名词是形式为名词的专业名称。专有名词与专用名称不是完全等同的术语,但二者往往互为可替换术语。从严格意义上讲,专用名称只是在其形式为名词的情况下,才与专有名词互为可替换术语。[注2]专名的英语术语为proper name,法语术语为nom propre,德语术语为Eigen name,俄语术语为имя собственное这些术语在其所属语言中的意思都是“各自名称”。[注3]通名的英语术语为common name,法语术语为nom commun。它们的意思是“共用名称”。通名的德语术语为Gattungsname,意为“类别名称”,俄语术语为имя обмее,意为“共用名称”或“普通名称”。[注4]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通名被解释为“别名的对称”(见《辞海》缩印本第1055页)。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应该把通用名称(≠普通名称)解释为专名(即非通用名称)的对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通名与专名是互为对应的术语。[注5]普通概念是反映某类对象的概念,其外延是由几个或几种事物构成的一个类。[注6]单独概念是反映特定的某个对象的概念,其外延是唯一的。单独概念的名称一般是专名,但也有属于通名的,如“亚洲美元”、“铀235”等。[注7]巴黎公社是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注8]人民公社是我国1958年建立的政社合一组织,曾是我国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的通名。[注9]在德语中,普通名词与专有名词的首字母都大写。[注10]见《文字改革》杂志1984年第5期。[注11]形成为词组的专名,其书写规则在使用拉丁(罗马)字母文字或西里尔字母文字的不同语言中并不完全相同、例如,英语专名Morning Star(《晨星报》)的俄译名为Чтренняя звезда、前者是两个词的首字母都大写、后者只是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注12]属于个人名的还有作家的笔名、艺人的艺名。此外还有别名、小名、呢称和绰号等。[注13]这里指的是标记单独个体的名称,如“伊丽沙白公主”号(客机)、“密苏里”号(战舰)或“毛泽东”号(机车)等。但飞机的型号名却是通名,如“快帆”型(客机)、“波音747”型(客机)等。[注14]非术语是共同语言(指语言集团中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不是用于专门目的的书面语言)中的词或词组。  相似文献   

16.
2020年7月23日,在中国文吕航天发射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人们熟悉的“胖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经过2000多秒的飞行后,成功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4月7日,记者从国家航天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目前“天问一号”探测器正在火星停泊轨道运行,绕火期间一次次从火星首选着陆点乌托邦平原上空掠过,观察着陆点,开展预着陆区成像探测,为5月到6月择机着陆火星做准备. “天问一号”任务,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五七年年初,波尼法奇·米哈依多维奇·凯德洛夫同志将他新出版的专著:“化学中元素概念的演变”一本赠送给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我们现在把他的这部著作的前言和结论译出,在本刊发表。这部著作分为两部,共三百六十面。第一部份是化学中经验分析的元素概念的演变。这部分包括六章:第一章,经验分析的元素概念对于分解物质的方法的依存关系:第二章,元素概念从化学转移到物理学中成为“基本”粒子(注:“基本”粒子的“基本”一词在外文中是从“元素”一词转化来的):第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一艘蒸汽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807年(美)Robert Fulton的“Clermont”号蒸汽船在哈德逊河试航成功并实现了纽约至奥尔巴尼(Albany)的营业航行以来,蒸汽船的技术进步是相当快的:1818年,“Savannah”号轮船首次横渡大西洋成功;1822年建成第一艘铁制蒸汽船“Aron Manby”号;1864年,贝塞麦钢厂的Samuelson建成第一艘远洋钢制船。同时,蒸汽船技术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国外扩散着。中国在这场技术扩散中也逐步完成了自造蒸汽船的任务,其过程为:  相似文献   

19.
猎鹰9号     
正美国加州,摄影师婕西·沃森(Jesse Watson)用延时摄影记录了“猎鹰9号”(Falcon 9)的发射画面。去年12月22日,Space X公司完成了其第18次发射任务——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一枚Space X“猎鹰9号”火箭。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57年第2期上,刊登了一篇冯玉明的文章,题目叫作“关於生物体与其生活条件的统一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我写过的一篇文章的论点而提出批判的。我的那篇文章发表在1955年5月18号光明日报“哲学”副刊上,题目是“关於生物与其生活条件的辩证统一问题”。其中讨论了三个问题:(一)米丘林学说是怎样看待生物与其生活条件的关系的。(二)什么是生物发展的内部矛盾。(三)在生物特性的改变中生活条件是否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