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纳米氧化镁的合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MgCl2·6H2O和CO(NH2)2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合成了纳米MgO.讨论了反应温度、煅烧温度和时间对产物的影响,通过XRD和TEM对纳米MgO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水滑石及柱撑水滑石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制备了水滑石Mg6Al2(OH)16CO3.4H2O和类水滑石Mg4Al2(OH)12(NO3)2.4H2O,Zn6Al2(OH)16CO3.4H2O它们的晶体结构基本相似,热稳定性都不很高,200℃时将失去全部结晶水,200~450℃时将失去全部层间阴离子,以及大部分OH^-。用离子交换法和共沉淀法制轩了1,5-二萘磺酸柱撑水滑石Mg4Al2(OH)12(C10H6(SO3)2).4H2O,其层  相似文献   

3.
用DSC法对MG(NO3)2.6H2O-MgCl2.6H2O组成物的储热性能进行了测定,得到了该体系的相图,实验表明,它们是样邹的储存热能材料。  相似文献   

4.
CaCl2*6H2O-MgCl2*6H2O多温截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步冷曲线法研究并绘制了CaCl2·6H2O-MgCl2·6H2O多温截面图,实验显示该截面有两个四相转熔反应,其转熔温度分别为25.0℃和22.0℃.结果表明,CaCl2·6H2O-MgCl2·6H2O混合盐可用于低温相变储热.  相似文献   

5.
轻质碳酸镁分解反应及其分子组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日本岛津DT-40热分析仪研究了轻质碳酸镁的分解反应,确定了轻质碳酸镁的分子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轻质碳酸镁的分解反应分三步进行,分子组成为2MgCO3·Mg(OH)2·2H2O.  相似文献   

6.
本文合成了通式为[Na(DB18C6)Xn]2M6O19Y(M=W和Mo,X=H2O和CH3OH,n=1和2,Y=(DB18C6)·(CH3OH)和(DMF)2·(CH3OH)3)的四种冠醚多酸超分子配合物,进行了红外、核磁和元素分析等表征,用四圆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并对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的变化,可导致相同的反应物形成键型不同、结构不同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低温可逆变色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Co盐(CoCl2.2C6H12N4.10H2O)作为变色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SiO2,CaO,MgO,Al2O3粉)作为填料,制成低温可逆变色涂料,通过填料选择、变色温度、恢复原颜色时间的试验及涂料性能的检测,确定了最佳涂料配方。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配合物[ML]3[Cr(CN)6]2·xH2O(M二Ni,L=三(2-胺基乙基)胺(tren),x= O; M= Cu, L=二丙烯三胺( dpt), x= 8)和[ M( tn)2]2[Cr( CN)6 ]CIO4· XH2 O( tn= 1, 3-丙二胺,M= Ni,x= O;M= Cu,x= 2).用元素分析、ICP分析、IR光谱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它们的磁性质.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Cu(dpt)]3[Cr(CN)6]2·8H2O中存在弱的铁磁(T> 16.63K)和反铁磁(T< 16.63K)相互作用;[Cu(tn)2]2[Cr(CN)6]CIO4·2H2O中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T<5.86K).研究发现,这些配合物有两种结构类型:氰基桥联结构和双配合盐结构.  相似文献   

9.
H(PyH)[Mo(C(HO)·2HO的晶体结构采用。射线衍射法测定.晶体属单斜 晶系,空间群A2/m,a=9.114(8)、b=18.945(6)、C=11.43(2)A,=102.3(1),Z=2,Dealc =2.09,Dobs=2.08。g·cm-3。研究表明,络合物具有双氧桥双核钼Mo2O42=核心,Mo-Mo金属键长2.564A.Mo为扭歪的八面体配位,二聚体由两个用的配位多面体通过共边相联系,络阴离子具有C2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载体MgO/Al2O3比对CH4/CO2重整Ni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gO、Al2O3以及其混合物为载体,研究MgO/Al2O3mol比对CH4/CO2重整Ni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O/Al2O3=2(mol比)时其催化性能最好,积炭量最少.现场TPO实验表明CO岐化的积炭量均大于相应催化剂CH4解离的积炭量,表明CH4/CO2重整Ni基催化剂的积炭,CO歧化高于CH4解离  相似文献   

11.
针对蓄热器内相变材料融化、相变区域自然对流换热过程中蓄热效率不确定问题,以套管式相变蓄热器为基本结构,以添加质量分数为10%膨胀石墨的石蜡作为相变蓄热材料,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由重力引起的自然对流对相变蓄热器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液相密度差引起的自然对流对相变蓄热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数值模拟过程中,考虑与不考虑自然对流时,蓄热器的蓄热时间相差近2倍;不同区域相变材料受自然对流的影响不同,在相变材料融化前期,套管上方由于液相自然对流的影响,融化速率更快。根据蓄热器融化速率和融化状态的特点,通过传热过程理论分析,将融化过程进行分段,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蓄热器蓄热过程的机理和规律,为优化蓄热器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俊旗  曹世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4):10586-10593
相对于传统材料,基于潜热储能的相变材料具有更高的储热效率。为了研究方腔内相变材料的蓄热机理,基于Boussinesq假设修正满足于相变过程的动量方程,并建立底边加热下相变材料熔化蓄热的流-固-热三场耦合计算模型。采用有机相变石蜡材料,开展底部恒定温度下的石蜡熔化蓄热试验,验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整个相变石蜡熔化过程是由热传导和自然对流传热两者共同主导的。在熔化初期,熔化前缘基本与加热面平行,热量传输主要由热传导提供。当液相层厚度大于2mm后,自然对流传热效应逐渐被激活,加速熔化速率,并形成不规则的融化前缘。根据熔化前缘与液相流动特征,可将整个熔化过程分为热传导、稳定增长、过渡及紊流四个阶段。此外,液相自然对流传热对相变石蜡的熔化蓄热效率提升存在显著的尺寸效应,并随方腔尺寸增加而加剧。当方腔尺寸小于2mm时,自然对流的提升效率不足1%,此时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3.
列举了与常规冰蓄冷技术相关的传热问题,综述了冰-水固液相变导热控制、导热对流耦合控制下圆管外和球内固液相变传热现象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在冰-水固液相交换热实验研究中所采用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典型竹材的材性参数,明确竹木之间以及不同竹材之间的差异,选择整竹展平板、竹集成材、竹胶合板、竹重组材、竹刨花板、大片竹材定向刨花板等6种代表性产品,系统地进行基于建筑围护结构HAM模型的热湿物理性质测试.项目包括:测定基本物理性质的密度计算和真空饱和实验;测定湿储存性质的平衡吸放湿实验;测定湿传递性质的毛细吸水实验、蒸气渗透实验和干燥实验;测定热储存性质的热分析;测定热传递性质的导热系数测试和表面光热性质测试.测试结果初步形成竹材热湿物理性质的参数基础;与18种木材产品的对比表明,竹材湿储存和湿传递性质普遍小于木材,而同时表征热储存和热传递性质的蓄热系数大于木材;6种竹材之间的对比表明,竹材改性有利于均匀性的提高,可拓展其材性频谱范围,并使区别于木材的特性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5.
在封闭静止的蓄热水箱中添加相变材料可以增加水箱热容量、延长水箱升温时间。分别建立了有、无相变单元蓄热水箱的物理模型,利用有限体积分析法对蓄热水箱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封闭水箱加热过程中相变单元的熔化规律和相变单元对水箱温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纯水蓄热水箱,当蓄热水箱中加入占水箱容积9.05%(体积分数)的相变单元、其平均温升29 K时,蓄热水箱的整体热容量提高了25.58%,加热时间延长了1 100 s;蓄热水箱内只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热分层,导致含有相变单元的蓄热水箱较高位置处的相变单元先熔化,降低了较高位置处水的温升速率,使得相变蓄热水箱和纯水蓄热水箱的热分层剧烈程度存在差别;以最大温差值作为判断水箱热分层剧烈程度的依据,不同加热功率下相变蓄热水箱的热分层特征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但加热功率越大,热分层现象越剧烈。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板式相变储能单元的融化传热速率,提出了在相变材料融化过程的适当阶段翻转储能单元以起到传热强化作用的方法,并采用数值法对该方法的传热强化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融化过程的适当阶段翻转储能单元可提高融化速率30%,其传热强化作用的大小取决于Rayleigh数和Stefan数的大小,且Stefan数越大或Rayleigh数越小,翻转单元的传热强化效果越明显.相比较而言,单元高宽比的改变对传热强化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膨胀石墨和纳米颗粒来强化相变储热系统的传热性能。在膨胀石墨基体中填充含纳米颗粒的相变材料,用焓-孔隙度法模拟材料的相变过程。针对不规则的膨胀石墨孔隙结构,用三维W-M分形函数修正膨胀石墨孔隙率波动,以研究不同的孔隙率和有效导热系数比对固态显热蓄热阶段相变材料熔融速率的影响。在液态显热蓄热阶段时探讨膨胀石墨孔隙率以及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相变储热系统中对流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形分布的孔隙结构能有效地抑制纳米颗粒的自由运动从而降低了纳米颗粒的局部团聚的可能性,所以利用三维W-M分形函数修正的膨胀石墨比采用平均孔隙率能更好地模拟相变材料的熔融速率。在固态显热蓄热阶段,膨胀石墨孔隙率为0.8的相变材料熔融速率比孔隙率为0.85和0.9显著增加,另外,膨胀石墨与纳米颗粒-相变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比为100的熔融速率也明显比有效导热系数比为80和60的快。当相变材料处于液态显热蓄热阶段时,其在膨胀石墨孔隙中产生对流,对流传热速率随着膨胀石墨的孔隙率增大而增大,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也会提高对流传热速率。  相似文献   

18.
以石蜡为相变材料、泡沫石墨为支撑结构,文章利用泡沫石墨的多孔吸附特性,采用多次真空灌注方法制备了泡沫石墨/石蜡复合相变储热材料。采用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对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石蜡充分吸附到泡沫石墨的蜂窝状微孔中,泡沫石墨的填充极大地强化了相变材料的导热能力;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温度与石蜡相似,其相变潜热与基于复合材料中石蜡含量的潜热计算值相当。设计了储能过程实验,并与纯石蜡试件进行了对比;储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储热速率比纯石蜡有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地源热泵供热系统中,利用低谷电蓄能的相变蓄能装置进行研究,以提高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在研究中对相变材料蓄热装置结构进行改进,提高了相变材料蓄热能效.利用相变材料能量守恒原理,确定合理的边界条件,对蓄热工况的传热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优化.模拟结果显示,当蓄热初始条件相同时,不同装置结构中相变材料发生相变的程度会不同,出现死区的面积也不同;结合相变材料传热特性和过程,通过改进装置结构,采用螺旋管中间连通直管段的圆柱体蓄热装置,改善了蓄热效果,解决了相变材料熔化过程存在死区的问题,相变材料熔化率由原来的72%提高到93%,蓄热总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还对采用低谷电蓄热、高峰用能放热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相变材料蓄热可充分利用谷电,节约运行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一种主动式热电热泵相变蓄热装置,在不同工作电压和不同热源温度下测试其蓄热和放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工作电压和不同热源温度时,该装置的蓄/放热时间以及蓄/放热效率有很大差异。在工作电压较高,余热热源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该装置蓄热所需时间较短;此时继续增加工作电压会导致半导体芯片冷热端温差变大而降低该装置的制热系数。对比被动式相变蓄热装置,该装置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工作电压的可调性,在合理的范围内调整工作电压大小,可以保证其较高的蓄/放热性能,同时克服了被动式相变蓄热装置在低温余热回收过程中无法改善热能供需双方在时间、地点和强度上不匹配性的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