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0~50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DAH)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口咽腔封闭,消化道为一条封闭的柱形直管;3 DAH仔鱼卵黄囊体积明显减小,肠道前端开始膨大;4 DAH时,仔鱼开口摄食,口咽腔可见味蕾和杯状细胞,消化道迅速发育,食道结构开始分化为前后两部;5 DAH时,卵黄囊基本耗尽,肝脏呈网状结构,肝血窦出现;7 DAH时,仔鱼的口咽腔味蕾和粘液细胞大量增加,肝脏出现脂肪空泡;15 DAH后,食道前后段结构差异显著,后段呈“I”形状;20 DAH时,食道粘液细胞丰富,肠道、肝脏和胰脏发育逐渐完成;50 DAH幼鱼前肠粘膜褶皱结构复杂,粘液细胞丰富,中肠到后肠毛细血管逐渐丰富,管壁也逐渐变薄,形成明显的消化区与呼吸区。研究认为20 DAH后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10~20 DAH为肠道呼吸功能形成期,肠道呼吸功能的形成与之生存在静水低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详细观察了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黄石爬鮡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1)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共5部分组成,肠道系数(肠道长度与鱼体全长的比值)为0.52±0.05,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棒状细胞及味蕾;胃呈“V”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胃腺在贲门部及盲囊部丰富,幽门部缺失;肠由前肠、中肠、后肠等3部分组成,肠道由前向后粘膜皱褶数量依次减少,粘膜皱褶及粘膜上皮柱状细胞高度依次降低,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肌肉层逐渐增厚。2)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两叶,胰腺弥散分布于肝脏和肠系膜上,胆囊呈椭圆形,体积较大。黄石爬鮡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对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皇冠沙鳅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5个部分组成,肠道系数为(0.53±0.02),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偶见味蕾分布;胃"U"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及胃体部具丰富胃腺,幽门部稀少甚至消失,幽门部肌肉层发达.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部分组成.前肠粘膜褶皱数最多,中肠粘膜褶皱最高,后肠杯状细胞最多且肌肉层最厚.皇冠沙鳅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和吸收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长鳍吻鮈消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鳍吻鮈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几部分组成,食道粗短,肠较长,在活体内呈"N"形盘旋状;消化腺分为肝脏和胰腺,肝脏暗褐色,分被、腹两叶,胰为弥漫型,分布于口咽、食道肠壁和肝脏内,肉眼不可分辨;食道上皮为复层上皮,而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少量杯状细胞分布于食道、肠前段、肠中段上皮细胞之间,肠后段杯状细胞丰富;消化道肌肉层分2层,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肌肉层从肠前段到肠后段逐渐加厚;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  相似文献   

5.
中华蟾蜍消化道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结果表明:舌有粘膜腺,口咽腔具有皱褶,其粘膜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口咽腔及食道粘膜中有巨型杯状细胞,食道至胃的粘膜层有丰富的粘液细胞,食道-贲门区具绒毛。这些是中华蟾蜍与摄食有关的重要适应性特征。整个消化道有5类粘液细胞-大型柱状粘液细胞,I型矮柱状粘液细胞,Ⅱ型矮柱状粘液细胞,巨型杯状细胞,普通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华鳖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前部为口腔、后部为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肌层厚度有差异,胃壁最厚,食道和小肠壁其次,大肠壁最薄.中华鳖口腔和食道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底层为扁平不规则的基细胞,表层为长形的粘细胞,这部分上皮还特化成具水呼吸功能的绒毛突起;胃、小肠和大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肝脏中贮脂细胞发达并含大量深色颗粒;胰脏泡心细胞和胰岛均不发达  相似文献   

7.
鳜消化道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对鳜消化道粘膜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描述了消化道各部分表面结构的特征并对鳜消化道上味蕾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鳜的味蕾广泛分布于口咽腔中,主要有3种类型.食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微脊结构.鳃弓上有成排的小齿,排列整齐,可见杯状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界限清楚,胞体圆型突起.中、后肠表面分泌物逐渐增多. 该文还讨论了硬骨鱼类消化道表面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首次利用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星虫动物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根据AB-PAS染色结果,太平洋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pacificum Keferstein)消化道粘液细胞可分为Ⅰ—Ⅳ型,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粘液细胞主要分布于消化道上皮,除降肠下段外,消化道各段均有粘液细胞分布,但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密度不同.咽粘液细胞丰富,四种类型均有,以Ⅳ型为主;食道粘液细胞由前向后减少,以Ⅳ型为主;降肠上段粘液细胞丰富,以Ⅱ、Ⅳ型为主;升肠下段仅有少量的散在分布的Ⅰ型粘液细胞,上段粘液细胞增多,以Ⅱ型为主;直肠粘液细胞最为丰富,整个上皮均为Ⅱ型粘液细胞.  相似文献   

9.
对大鳍刺鰟鮍的消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发现消化道可以分为口、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等5个功能区.口腔内有咽及鳃耙,鳃耙形成了对食物颗粒的屏障,面向食管保护鳃丝.短的食管起源于咽腔,终止于肠.肠发达,分前肠、中肠和后肠,肠终止于肛门.消化腺有肝和胰,胰弥散在肝中,与肝合称肝胰脏.  相似文献   

10.
扁玉螺(NeveritadidymaRoding)消化系统的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扁玉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食道,胃、肠和直肠以及消化腺-食道腺和肝脏组成,无唾液腺,消化道粘膜上皮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种细胞。食道腺仅有一种腺细胞。肝脏由消化细胞,隐窝细胞和贮藏细胞组成,其中贮藏细胞未有其他腹足类动物肝脏中发现。  相似文献   

11.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12.
哲罗鱼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哲罗鱼〖WTBX〗Hucho taimen〖WTBZ〗的消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哲罗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肠长、消化道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结果表明:哲罗鱼的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消化道特点,口裂较大,口咽腔长/头长为062,,肠较短,肠长/体长为069,食道、胃、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具有不分叶肝脏和线型的胰脏。同时对消化道分段、摄食习性和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扁玉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食道、胃、肠和直肠以及消化腺——食道腺和肝脏组成,无唾液腺.消化道粘膜上皮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种细胞.食道腺仅有一种腺细胞.肝脏由消化细胞、隐窝细胞和贮藏细胞组成,其中贮藏细胞未在其他腹足类动物肝脏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5.
黄姑鱼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重为8.5:±0.5 g的2月龄幼鱼及120±8.0 g的12月龄成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希夫氏(ABPAS)反应染色方法,研究黄姑鱼幼鱼和成鱼消化道粘液细胞中的类型及分布.结果表明:黄姑鱼成鱼消化道各部位粘液细胞总数目均显著大于幼鱼;幼鱼和成鱼口咽部、食道及胃体均以含有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性物质的Ⅲ型或Ⅳ型粘液细胞为主,且Ⅳ型粘液细胞在成鱼消化道口咽部、食道及胃体的数目均显著大于幼鱼;成鱼和幼鱼前肠、中肠及后肠中,仅发现含混合性粘液物质的Ⅳ型粘液细胞的数目显著大于幼鱼.  相似文献   

16.
许氏平鲉消化道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组化方法对许氏平鲉消化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粘液物质进行了定位及半定量研究。发现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胃粘膜上皮细胞核上方胞质、幽门盲囊及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胃贲门部和盲囊部、鼬门盲囊以及肠的上皮细胞内还检测到羧酸酯酶活性。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食道和直肠有润滑和微弱的吸收作用,胃有消化雕类和吸收二糖及短链脂肪的功能;幽门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犁头鳅Lepturichthys funbriata Günther标本摄食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解剖观察和测量发现:犁头鳅口角须3对,吻须2对,同时上、下唇具有乳突;口裂微弧形,仅为头宽的0.36,口腔平滑无齿;无咽齿;食道短,食道之后无食道囊,直接连接在胃贲门部;胃属"U"型胃,壁较厚,有弹性;胃幽门处较细,与之后较粗的前肠形成明显对比,在连接处缢缩呈一结,无幽门盲囊;肠短,平均肠道系数为0.54±0.06;后肠较长,占整个肠长的0.53±0.08.肠长、后肠长等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但肠道系数及后肠占肠长的比例不随体长增加而变化;肝脏分三叶,腹面一叶,较大,背面两叶,较小;胰脏呈线状,插入到最大那叶肝脏中.犁头鳅属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8.
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的消化系统、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由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及消化腺等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除食道外缺乏肌层.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食道、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粘液细胞.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  相似文献   

19.
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脏和消化道-口、食道、胃、肠组成。肝脏为分枝的复管腺,腺细胞呈现出两种细胞,另一种为未成熟细胞。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具纤毛和微绒毛。不同部位的粘膜下层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20.
黑鲷化学感觉发育和摄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仔、稚、幼鱼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及嗅觉、味觉与摄食的关系,初孵仔鱼的嗅囊很小、很浅,细胞没有分化。5d的嗅囊细胞开始分化,24d嗅囊分化完毕,嗅觉开始功能化,参与摄食反应。初孵仔鱼味蕾没分化,5d的仔鱼味蕾分化形成,参与摄食反应。随发育的进行,先后从口咽腔、头部、躯干、尾部、鳍等处依次出现味蕾。嗅觉和味觉是鱼类的化学感觉,嗅觉可以对远、近距离的食物发生反应,而味觉只能对接触的或几乎接触的食物发生反应。化学感觉对摄食的作用是对黑暗条件下视觉摄食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